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艺术第一眼

艺术第一眼

  • 字数: 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作者: 徐佳和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53265863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艺术第一眼》甫一出版就受到业界关注,先后入选2022年“百道好书榜•艺术类”(4月)、“世纪好书”4、5月合榜。 二、《艺术第一眼》所访谈的重要艺术家之多之全,理论之丰富,思考之邃密,犹如精心构建的文化迷宫“导览图”。读罢可对各种艺术流派和学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更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与神韵。 三、虽为艺术评论集,《艺术第一眼》却更似一部行云流水般的文艺随笔。不必正襟危坐,就能轻松愉悦地进入当代艺术殿堂;不必直面或怪诞或严谨的艺术家,就能体验与他们对话的畅快淋漓。 四、不同于一般艺术评论集的理论分析。《艺术第一眼》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经典访谈、往事钩沉,又有人物画像、独特“艺见”,体现了作者作为媒体人在艺术行业内全面犀利的观察眼光和扎实的艺术理论功底。 五、设计典雅,法式精装;层次繁复,版式疏朗;开本适中而大气。
内容简介
作为艺术与思想熔铸的结晶,关注当代艺术进程30年。本书荟萃当代众多有影响的东西方艺术家、画家,以及摄影大师,勾勒出了他们的上海之行以及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整本书涉及的年代广泛,是一本上海当代艺术发展的全景图。作为艺术传播者,他们阐述的艺术理念及独有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中国艺术界,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当代的艺术思想,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全书图文并茂地向广大读者展现当代世界前卫的艺术风貌。通过本书成熟的论述,可以清晰地了解这些当代艺术大家最主要的思想、成就和贡献,以及各种艺术流派和学说。对艺术收藏者而言,可谓是一本可以借鉴的中国当代艺术资料大全。
作者简介
徐佳和,本名徐翌晟,一路学霸,直至保送入作家辈出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长中作家、评论家群星璀璨,奈何大学里光顾着释放被压抑十几年的青春激情,并没有全然浸淫在作家的斑斓文采中。被《光荣与梦想》鼓舞,出了校门一心投入新闻事业。兜兜转转,终于在《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中安顿十余年,成为首席。现任职于《新民晚报》。 作为写作者,一路学霸的徐佳和追求以文学方式描绘当代艺术界各色人等,以小说笔法重构艺术界点滴往事。她坦言自己并非艺术专业出身,所有艺术知识积累全在日常阅读,利用多年来流连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艺博会直面艺术珍品真迹的机会,与各路艺术专业人士的直接交流,希望开辟一条通向艺术认知的小径,与读者一道轻步踏来。
目录
序 郑重
他们来过
费尔南多·博特罗:如果我的艺术谁都说好,那太无聊了
李禹焕:我的空白里,有声音
关根伸夫:用艺术的力量让行人感到幸福
迈克尔·克雷格一马丁:艺术教育未必要培养一个艺术家
马克·吕布:记录中国,从一个世界急速奔向另一个世界
扬·索德克:我有一张坏蛋脸,可作品都关于爱情
乔一彼得·威金:拍摄残骸,模糊历史与现实、生与死
马克·内维尔:摄影都是谎言,我想通过说谎讲出真相
陈传兴:影像就像火山灰一样生长
奥奎·恩维佐:如果没有不同的声音,双年展将会如何?
长谷川佑子:人景互动是好看的公共艺术
马雷克·巴特里克:艺术评论,就应是批判性写作
贾可·雷诺阿:如果晚生50年,雷诺阿会去拍电影
埃里克·辛纳:若他在世会因受而兴奋
亨里克森:自拍先驱蒙克,摄影对他意味着什么?
郭莱德:“西方眼光”下的水墨收藏
罗伯特·惠特曼:FBI艺术侦探谈艺术犯罪与侦查
往事钩沉
连环画手稿原作背后的故事
陈逸飞辞世十周年,合作画家追忆往事
“假画大案”与上海画家的“美国梦”
张静江家的厨子如何成为20世纪海外优选的中国古董商
竹建筑双年展里的乡愁何时落地?
1993年,中国艺术家在意大利的奇遇
中国“达达”在哪里?
我来画像
章明:90岁女建筑师爬上脚手架,听见老建筑的“语声”
陈家泠:从大本营出发,永远在路上
宗福先:为人民写作,不会感到恐惧
邓明:为百位文人画像,寻找他们的真实面貌
金宇澄:我画的小说插图,是细节的补充
翟永明:画中的人物,镜头背后的诗人
余启平:披上人间烟火的袈裟
韦力:甘愿为藏书之魂踏遍天涯
吴梅森:他的抽象水墨需要人“聆听”
宋迎春:藏画,藏知音,藏故事
柴一茗:一个恋物癖和他的“纯真博物馆”
我有“艺见”
谈论女性艺术家,我们究竟是在谈什么?
如何走进上海外滩的“内心”?
新闻摄影可以不那么“美”吗?
摄影群众等于摄影市场?
看得懂的艺术和看不懂的文章
眼里的重量和心里的重量
为什么有的艺术展只能热一天?
隔江相望的鲁本斯和莫奈
不必把画廊逼向“江湖”
谁在充当朝鲜艺术的“乌里·希克”?
让商业的归商业,让大众的归大众
除了美,书店还能有什么?
当代艺术作品可以摸吗?
深入公园里的艺术中心还能做什么?
在美术馆里疗愈你我
打通艺术品消费的最后一厘米
原版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时尚消遣,何必以艺术的名义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