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胜代际焦虑 父母越平和,孩子身心越健康

战胜代际焦虑 父母越平和,孩子身心越健康

  • 字数: 11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韩海英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030575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帮助父母识别自己的焦虑情绪并进行自我调节,进而避免孩子因父母焦虑而出现一些问题的书。旨在让父母重视自己的情绪健康,改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避免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过度焦虑的父母会引发孩子出现抽动、焦虑、抑郁、强迫等问题,这不仅会让孩子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还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甚至会让孩子因此而受到欺凌。本书作者也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接触了不少这样的案例,并通过帮助父母缓解焦虑,进而解决了其自身以及孩子乃至家庭的问题。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决父母自身焦虑的问题。在这个部分,本书为父母提供了焦虑情绪的自测工具,便于父母觉察自己的焦虑情绪。第二部分,解决亲子之间的矛盾。焦虑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出现诸多问题。这个部分帮助父母分析父母的焦虑会导致孩子出现哪些问题(如抑郁、焦虑、强迫、抽动等),每种问题会有哪些症状,如何改善亲子之间的问题,以及如何帮助孩子缓解问题。第三部分,如果孩子有问题,父母应如何借助周围的力量(如学校、社会),用“合作式养育”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改善问题,以免孩子被歧视和欺凌,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友好社会。
本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还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练习手册,便于父母自己练习,以及帮助孩子做亲子练习。
作者简介
韩海英,博士,曾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从事精神科医疗与心理治疗工作近十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情绪管理及其在职业人群和家庭中的应用,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干预方面也颇有造诣。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曾担任中国-WHO认知行为治疗培训教师;香港健康传媒《名医看病》、《健康时报》特约心理专家。 近几年进行了大量的家长情绪管理培训工作。创立了“快乐父母修炼术”系列课程帮助家长养育快乐的孩子。
目录
第1章 会传染的焦虑情绪 /001
你是焦虑的父母吗/006
你的焦虑来自哪里/012
如何觉察你的焦虑情绪/017

第2章 你越平和,孩子越不容易失控 /019
失控的孩子,焦虑的父母/022
如何才能做到心平气和/044

第3章 每个问题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焦虑的痕迹 /051
过于严苛,教不出规矩的孩子/058
你越急躁,孩子动作越慢/071
拳棍相加,只会养出更暴躁的孩子/082
一味地让孩子委曲求全,只会让孩子心理扭曲/097

第4章 孩子很焦虑,你该怎么办  /113
孩子的焦虑表现各异/116
如何帮助孩子调控焦虑情绪/125

第5章 如何避免将你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139
允许孩子表现差一点,让他不压抑/141
不要常把“笨”挂嘴边,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160
多给孩子贴积极的标签,让他不再胆小懦弱/170
保持平和心态,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179
不过多挤占孩子的业余时间,才能让他做到不拖沓/190

后记/203

摘要
     记得我在大学读医学专业时对《精神病学》教材里的关于焦虑症的内容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与书中描述的其他疾病相比,焦虑症显得毫无特别之处。参加工作后,病房里患者的病情往往都比较严重。作为精神科临床医生,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对各种精神病症状的辨别和处理上,焦虑情绪与这些精神病症状相比仍是较轻的。 在做博士课题时,我在深入研究了焦虑等情绪后发现,原来焦虑在很多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中都是最基础的情绪。如果未能在早期调控好焦虑情绪,它就有可能会在不同压力下发展为更为低落的情绪或是更为躁动的情绪,甚至会演化为其他的行为和躯体上的反应。 我在进行焦虑情绪相关的情绪调控机制研究和焦虑相关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研究过程中发现,焦虑情绪带来的心理上的烦恼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上班族来说,在工作、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焦虑情绪很容易泛滥成灾。 以下是我在医院焦虑障碍门诊工作时遇到的两个病例①,在经历长时间的治疗后,他们的慢性焦虑情绪才逐渐得到有针对性的处理,而正是这些焦虑情绪引发了其他症状。 案例 一位在工作中备感压抑的中年男士前来就诊。他坚信自己小时候患有多动症,因为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对比,他回忆起自己从小就坐不住、上课经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是他自幼的“心病”,但一直不知该如何缓解,这让他在学习中经常会受到无法保持专注的困扰,在工作中则经常会感到焦虑不安。最近一年多,他经常睡不着觉,还时常走神、分心,人变得更加焦虑。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在职场中失去了竞争力。为了让自己摆脱情绪困扰,他前来寻求心理帮助。 经心理诊断和评估,他患有焦虑症。尽管他小时候的表现是否能被诊断为多动症还无从得知,但是他从小就被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困扰而烦恼不已,一直在和这个症状对抗且越来越焦虑。参加工作之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增大,他感到非常疲惫、情绪低落。现在,他认识到自己在小时候就已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只是那时候他表达不出来,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19岁的女孩,已经考上了大学,但是由于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而不得不休学接受治疗。在为她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她的焦虑症状比其抑郁症状更严重,而且由于其焦虑情绪过于强烈,她对于自己什么时候能好起来感到很着急,想尽快返校学习,但她目前的状态却是接近无心看书学习。她之前曾接受过半年多的治疗,但她的焦虑感越来越强烈。在找我做心理治疗后,她说她在这半年多的治疗期间感到非常焦虑,总是担心自己无法康复。她还不停地问我:“我什么时候能好起来?”“我真怕我无法康复,再也上不了大学了!”“我的同学都去实习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好呀?”“韩医生,你能让我快点好起来吗?” 我先用一段时间帮助她缓解焦虑,她说她感觉好多了,并告诉我她以前总是心慌,总觉得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焦虑让她长期睡不好觉。在她不得不休学后,每天也都感觉心慌慌的,总处于“我没有未来”的担忧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她能够接受自己目前需要休息这一现状,心情平静了许多,对未来也不再思虑太多,一心想着先把病治好。 当一般的焦虑情绪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时,会让人感到烦躁、心慌,却又难以描述,无法觉察并得到及时疏导,从而形成了隐性的焦虑情绪。人在没有压力或压力很小时往往感受不到隐性的焦虑情绪,但它一直存在;当人感到压力大时,这些慢性的焦虑情绪会以多种形式进发出来,增加痛苦感。在家庭教育当中,这些隐性的焦虑情绪会使父母产生教育偏差。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