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历史中的人生 霍布斯鲍姆传

历史中的人生 霍布斯鲍姆传

  • 字数: 6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英)理查德·埃文斯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366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8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他影响了整整一代政界和学界要人,巴西前总统卢拉赞誉他是20世纪尤为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他是德国魏玛时期的青年德共党员,是剑桥大学中激进的学生革命者,是被英国军情五处长年监控的左翼分子,是切•格瓦拉的翻译,是环球旅行者,是关注小人物的历史学家,是知名爵士乐爱好者与乐评人,是现实政治经济秩序的评论家,也是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享誉全球的大众历史写作者。从“传统的发明”、“社会性盗匪”到“漫长的 19 世纪”,霍布斯鲍姆发明的一系列新概念,也对人们关于历史的思考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他从工业革命时期的生活水准到民族主义起源的种种讨论,多年之后依然启迪着新的历史研究。 2. 一位历史学家所经历的20世纪全景,两位重磅历史学家的隔空对话。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一生始终与20世纪的历史大潮紧密交织,见证了这个世纪中所有灾难性的失败、血腥与残酷。理查德•埃文斯,研究20世纪欧洲历史的杰出史学家,也是霍布斯鲍姆的同事。埃文斯用引人入胜的笔触,将这位历史学家的生平放置于20世纪历史中,展现霍布斯鲍姆“历史中的人生”。跟随这位20世纪重大历史时刻的亲历者,我们来到1933年纳粹掌权前后的柏林、1936年法国人民阵线初次执政后的巴黎、同年爆发内战的西班牙,以及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剑桥和伦敦,我们体验到40年代的英国军队,50 年代初的麦卡锡主义,50 年代末伦敦苏活区的爵士风潮,60 年代到70 年代席卷拉丁美洲的政治、社会巨变与同期在意大利崛起的“欧洲共产主义 ”,80年代英国工党的转变,以及 90 年代法国文化精英中涌现的知识分子政治。 3.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遍访霍氏的亲朋好友,在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完整的霍布斯鲍姆,不仅是他已经为人们熟知的熠熠生辉的思想,还能一瞥被他本人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传奇经历是如何被他所处年代的政治和历史背景,以及他的个人处境、人生追求和激情所塑造的。看到一位失去双亲、身处异国的少年是如何成长,如何坚持理想,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巨擘的。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位历史学家经历的20世纪全景。艾瑞克·霍布斯鲍姆(1917-2012),拥有犹太血统的英国公民,出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少年失怙,辗转于柏林与维也纳之间,在“二战”前回到英国。他是德国魏玛时期的德共党员,是剑桥大学中激进的学生革命者,是被英国军情五处长年监控的左翼分子,是切·格瓦拉的翻译,是环球旅行者,是关注小人物的历史学家,是知名爵士乐爱好者与乐评人,是现实政治经济秩序的评论家,也是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享誉全球的大众历史写作者。少年时在柏林目睹德共与纳粹斗争的经历,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霍布斯鲍姆内心扎根。在他见证了20世纪灾难性大事件——从两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上台,核危机,到9·11恐怖袭击——的漫长人生中,他经历过无数欧洲政治思潮的风云变幻,却始终没有动摇过信念与理想。专注于20世纪欧洲历史研究的杰出学者理查德·埃文斯,带着历史学家一贯的细致严谨,将霍布斯鲍姆的成长历程放置在20世纪历史背景中,探索他如何能够“影响力整整一代政界和学界要人”,回溯他理念与信仰的塑造过程及其与时代的互动,并以引人入胜的笔触,记录下这位伟大左翼历史学家传奇的、几乎与20世纪等长的一生。
作者简介
理查德·埃文斯,剑桥大学钦定历史学讲席教授,剑桥大学沃夫森学院院长,曾担任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副院长,剑桥大学历史系主任。埃文斯教授在近代历史学及欧洲史领域成就突出,出版专著20余部,包括第三帝国史三部曲。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学奖、汉堡艺术和科学奖章、历史联合会诺顿梅德利科特奖等一系列奖章,并于2012年受封爵士。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英国男孩(1917-1933)
第二章 头脑灵光的丑家伙(1933-1936)
第三章 什么都懂的大一新生(1936-1939)
第四章 英军内的左翼知识分子(1939-1946)
第五章 社会运动的局外人(1964-1954)
第六章 危险角色(1954-1962)
第七章 通俗作家(1962-1975)
第八章 思想导师(1975-1987)
第九章 先知耶利米(1987-1999)
第十章 国家瑰宝(1999-2012)
终章
名词缩写表
注释
摘要
     在霍布斯鲍姆的一生中,每当在各类表格上填写“出生地”时,他就不得不填上一个出人意料的地点——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霍布斯鲍姆认为很少有历史事件接近出于偶然,但讽刺的是,他出生前后的那个时代发生了太多惊人巧合的事件。而正如他后来所言,如果不是世界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因缘际会,他或许就不会诞生在那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头一桩,就是在19世纪沙俄帝国和波兰会议王国(Congress Poland)的冲突与矛盾。波兰王国在1863年民族起义失败后,被粗暴地并入俄罗斯帝国,独立王国身份和原有的政府机制被接近废止。生活在这片地区的大批贫困犹太族群,其权利和自由亦受到圣彼得堡沙俄政府的严厉压制。在波兰最贫穷的城镇里,人们只能靠繁重的手工劳作换来微薄的报酬,以此勉强维持生计,因此19世纪6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迁往英格兰和美国也就不足为奇。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中期沙俄与奥斯曼帝国战事正紧,被征人沙皇军队的危机感更是时刻困扰着年轻的犹太人。那些设法移居伦敦的犹太人开始在较贫困的东区形成一个独特的社群,1861年的大英帝国人口普查显示,有900名犹太人生活在这一区域,而在1881年的调查中,这一数字达到了4500人。 在19世纪70年代中叶抵达伦敦的波兰新移民中,有一位叫作达维德·奥布斯鲍姆(David Obstbaum)的木匠。他大约出生于1838年,根据家族流传的说法,他是为了避免被征人沙俄军队,从波兰一路步行到汉堡。之后他又和第二任妻子罗莎从汉堡去了伦敦。罗莎本姓别尔科兹,大约生于1852年,比奥布斯鲍姆年轻得多,和他一样都是华沙人。这对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奥布斯鲍姆前任亡妻于1866年生下的米莉,以及罗莎在1871年生下的路易斯。“奥布斯鲍姆”(Obstbaum)是德语(也许更可能是波兰王国犹太人通用的意第绪语)中“果树”的意思,但这个姓氏在英语中的发音有些拗口。达维德在伦敦登记移民信息时,伦敦东区的一位移民官员没听清他的姓氏,自作主张地在姓氏前加上一个不发音的“H”,同时又漏掉了中间不发音的”t”,于是把他的名字变成了“霍布斯鲍姆”(Hobsbaum)。 这对夫妻在新的国家里安顿下来,过上了平淡的生活。1874年5月12日,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菲利普在曼彻斯特出生——这位菲利普的孙子于1932年出生,也叫菲利普,后来成了有名的诗人、批评家和学者。达维德与罗莎的第三个儿子亚伦,又叫欧内斯特,1878年在伦敦出生。亚伦的女儿伊迪斯和玛格丽塔再度遭遇了英国文职人员对外国人名的处理疏漏,她们的姓氏在出生登记时被写作霍布斯本(Hobsburn)。1879年,达维德和罗莎又迎来了女儿莎拉,她的小名叫茜茜。莎拉在1909年嫁给了路易斯’普雷希纳,后者也是中欧移民的后代。1916年11月16日.莎拉和路易斯的儿子丹尼斯出生于斯托克纽因顿,该区位于伦敦东区的犹太人聚居地北部。丹尼斯后来成为出色的爵士乐评论家和唱片制作人,并在艾瑞克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整个家族在艾瑞克这一代共有22位成员,但他们散布世界各地,只有少数几位与艾瑞克有实际的联系,正如艾瑞克后来所言:“我们……并不是一个非常亲密的家族。”艾瑞克的两位叔叔在他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分别是1889年4月25日出生于伦敦东北部达尔斯顿的“西德尼”所罗门和1888年7月9日出生的亨利(大家都叫他哈里)。亨利的儿子罗兰是艾瑞克青少年时期最亲密的朋友。总的来说,达维德和罗莎的9个孩子里有7个活到了成年,表明这个家族的遗传体质还算强健,但他们都没能活到当代人眼中的老年人岁数。只有达维德第一任妻子所生的米莉免于这一命运,她在1966年以99岁高龄去世,此时她与丈夫移居美国已有60年。除了米莉和路易斯出生于华沙并与父母一同改变国籍成为英国公民,艾瑞克父亲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在英国出生,且从出生起就是英国公民。他们的母语是英语,也很适应英国的文化和生活;实际上,就像艾瑞克后来所说:“他们满怀热情地希望在名字、政治立场和文化趣味上都成为英国人。”他们大部分是手工匠人和普通职员,家族中没有犹太教义学习的经历或者经商致富的事迹,多数人都只接受过极其有限的正规教育。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