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记忆之城

记忆之城

  • 字数: 17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 作者: 袁凌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53609516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腾讯年度非虚构作家袁凌的自传体小说。 一座山城,两个时代,由平淡的表象窥探内涵的底色。它们沉睡多年,需要一次复活的机会。 以山城重庆为原型的舞台,讲述一段似远而近的时代故事。
内容简介
《记忆之城》是知名作家袁凌创作的非虚构自传体小说,故事记录了大学毕业后的主人公来到“鱼城”之后的数载光阴。身为一名社会新闻作者,他接触了许许多多生活在“鱼城”的普通市民,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感受到在城市的光鲜外表下,一个平凡群体日常讨生活的挣扎和坚忍。工作之余,与身边好友、自己恋人、报业同行等人的相处,以及鱼城历经拆迁、改造后的场景,都让主人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产生了摇摆和怀疑,经过一场病痛的洗礼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之后,他也寻得了让身心和解的方式,让鱼城里的种种化作记忆,成为其人生成长中的一道痕迹。小说采用回忆式絮语的方式,道尽了大城市中底层人士的辛酸遭遇。层叠交错的山城风光,光鲜亮丽的重建城市,其实离不开那一群为之默默奋斗的人。“野生作家”袁凌以他擅长的敏锐视角和跳跃性的文字风格,为自己和读者描绘了一个细碎而真实的“鱼城”。
作者简介
袁凌,生于陕西平利县,单向街2019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2017年度致敬作家,腾讯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入选三届《收获》文学排行榜,两届豆瓣年度作品、新浪十大好书、华文十大好书、南方都市报十大好书等,出版《生死课》《寂静的孩子》《世界》《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等书,发表长篇小说《记忆之城》等。
目录
2019 ………… 1
2001 ………… 88
2003 ………… 202
摘要
     十八梯很好的平台上飘散《荷塘月色》,黄桷树蒙着一层苔粉的根须间倚着两口音箱,几拨人跳着“坝坝舞”。我在这里等候陈天。 树下小贩摊子上十几年前几块钱一张的黄碟,已经换成了储存电影的U盘,我似乎认出了他的脸。当年在大都会后身通向较场口的横街上,在鱼贩子和五金商店中间的交界地带有一排卖碟的。那时还没有发生夫妻看黄碟事件,三级片袒胸露点的封面可以公开摆放在鱼城的地摊上,一眼扫过去有些白花花的,只有黑乎乎的毛片需要口头询问。我的口味也没那么重,只需要掩藏起脸上的些许热度,蹲下去捡起一张李丽珍、叶玉卿或者“亚洲第一美胸”杨思敏的碟子来,交上五块钱,就可以回家在VCD上享受几十分钟的快感。那时候苍井空似乎都还没有出来,更谈不上被人叫作阿姨,眼前这个卖盗版电影U盘的中年人,脸上黄桷树根一样纵横的皱纹也都没来得及生长出来。这么多年过去,他只是一步步离开解放碑,把地盘从大都会后身挪到了十八梯这片废墟很好。 下过一阵鱼城常见的小雨,“坝坝”地面上有很多积水,人们跳舞的影子倒映在水光里,萦绕又分离。这并非常见的广场舞,穿梭的人影中,一个老年人和一个中年女子是固定的舞伴。老年人又高又瘦,中年女子面目黧黑,骨瘦如柴,穿着一套带褶的黑色短裙。两人的影子若即若离,似乎在贴近中保持着某种无形的距离。老年人略微仰着头,脸上现出某种远离这里的神情,似平并不能安心投入。 旁观者告诉我,他们并不是熟人,鱼城人把中年女子叫“对对娃”,专门陪这种老年人跳舞,一场舞收几十块钱。老年人和中年女子跳完几曲后,乐曲停顿,两人分开休息一会儿,我过去问他一曲舞多少钱。老年人脸上仍旧带着矜持的表情,又似乎被问到有些窘迫,低声说“我们是老关系”,就别过脸去。 两位骨瘦如柴的中年舞女,看起来是从当年的金竹宫或者食品舞厅转来的,她们当中的一个,就是小芹在遗书中提到的证明人吗?我在食品舞厅里有没有见过她?心里有一丝紧张起来。我不禁背过脸去,向平台脚下张望。 平台外沿紧临十八梯,倚靠栏杆望下去,阳光下废墟冒起似有若无的青烟,气味也隐隐地蒸腾起来。两天来从我住的穆斯林大厦十三层连锁酒店房间俯视,巨大的废墟沿阶梯两侧铺展,从很好的较场口,一直延伸到下半城的厚池街。最初让我注意到它的,并不是视线,而是一走进房间闻到的气味,从十八梯的底端升上来。它过于庞大的体量,在细雨天气中仍旧在发酵,不能安分地待在下半城。两台在废墟上忙碌的挖掘机显得渺小,可以忽略不计,它们发出的声音被细雨淋湿,清冷遥远。整条厚池街已经消失,我疑心从前租住的那幢居民楼还在不在,因为废墟上的烟霭,这样望下去看不真切。 废墟的很好保留着几幢板壁房,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灰楼,就在跳“坝坝舞”的平台旁边,靠外的板屋拆除了一半,伸着长短不齐的檩条茬子,像被劫掠过的山寨。人们跳舞的同时,最后的拆除正在进行。两台挖掘机摆动铁臂,杵头发出沉闷却又盖过音箱的声响,钻碎那些和锈蚀蛛网一样的钢筋缠绕的水泥块;时而又挥动铁臂,像摆弄纸盒子一样轻易地划拉那些薄薄的木板和焦黄报纸裱糊的墙面,让寒碜内景没有保留地暴露在天光下。“坝坝”上的一部分人凑到了平台边缘,张着嘴巴,睁大眼睛打望着,似乎他们明白,这是十八梯最后一场拆迁。两个过街吃小面的人低声谈着九龙坡安置房的价格,他们是住在过渡房里的本地居民,即将搬到那里去。平台“坝坝”上跳舞看热闹或者卖小货的人,多数是不相干的过客,暂时聚集到这里。 向更远处望出去,长江像一条宽大的略微摆动的带子,似乎离蓄水前更宽了一些。再过去是烟雾蒸腾的南岸,林立的高楼把从前的荒坡和灌木踩在脚下,南山的背景隐藏在一层雾霭中,一条依稀的轻轨带子向着鱼洞延伸,代替了以往的公路。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