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披着羊皮的狼 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相处

披着羊皮的狼 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相处

  • 字数: 1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美)乔治·K.西蒙
  • 出版日期: 2017-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055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推荐一:20年雄踞美国亚马逊情绪管理榜前三名! ★推荐二:畅销全球20年,了解控制型人格的终极读本。 ★推荐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福克斯新闻网(Fox News)常驻心理学家毕生力作。 ★推荐四:深入骨髓般分析潜伏在生活中*可怕的灵魂,他们表面迷人和蔼,私下精明无情;既要得偿所愿,还要形象高大。 ★推荐五:总有一些人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比原本该有的样子更加艰还要形象高大。"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在私人诊所工作的临床心理学家,作者乔治·K.西蒙发现有些病人最初前来求助是因为抑郁、焦虑和缺乏安全感,但其实,他们的问题是因为生活圈里有一个控制型人格者。二十多年的咨询生涯让作者对操控行为的普遍影响有了更新的认识,也对它给人际关系带来的情感压力有更多的了解。本书主要讨论了控制型人格者的特征,他们如何不动声色地欺骗、操控别人,以及如何有效应对控制型人格。
作者简介
"[美]乔治•K.西蒙 德州理工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控制型人格和其他性格障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福克斯新闻网(Fox News)常驻心理学家,公众演说家、主持人、顾问、专业培训师和作曲家。"
目录
第一部分了解控制型人格的本质和独特表现
简介控制型人格的核心特征:隐性-攻击/003
当操控者利用别人占据上风时,受害者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卷入战争,直到失去大好形势才有所察觉。
第一章熟悉控制型人格操纵他人的策略/021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是施虐者和剥削者,将别人视为游戏中的棋子,也会利用对方身上的每一处弱点。
第二章痴迷于“赢”,并时刻准备投入战斗/053
他们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别人之上,总是打着关心和担忧的幌子进行攻击。
第三章对权力肆无忌惮地索求/063
对他们而言,整个世界是盘中餐,他们擅长通过操控来满足自己对威望、地位和权力的野心。
第四章既能优雅地迷惑别人,又有刺穿别人心脏的能力/073
与他们打交道就像在经受鞭打,而且受害者不知道是什么工具在打自己,直到伤痕累累。
第五章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和攻击行为/081
潜在受害者从未看到即将发生的不幸,即使有所察觉,通常也为时已晚。
第六章良知受损,从不关心别人的权利和需求/091
他们利用别人的弱点,让他处于低人一等的位置并越陷越深,然后给他一条不可能拒绝的出路,以此实施操纵。
第七章施虐与受虐的亲密关系/101
在一段虐待和操控的关系中,受害者即使经常想过要离开,也还是会保持现状,因为他已经在维系关系中投入了大量情感。
第八章善用操纵策略的孩子/115
他们会优选负罪感、扮演受害者、指责他人、含蓄地威胁的攻击形式,攻击任何阻碍他们获得想要的东西的人。
第二部分有效应对控制型人格的策略
第九章高明的操纵者所采用的欺骗和利用的策略/131
大事化小、撒谎、否认、合理化、逃避、隐秘威胁、运用负罪感、扮演受害者、推卸责任、假装无辜……
第十章能让你与控制型人格和谐共处的基本规则/167
识别操控者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挑战你,是有效武装自己、应对各种挑战的基础。
结语宽容社会里无序混乱的攻击/197
在这片有无限机遇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性格障碍者没有努力承担社会责任,没有使用有效的方式,就想成功获得一切。
参考文献/209
致谢/211
摘要
     问题的核心 在初期阶段,受害者都不相信“直觉”,在不知不觉中沦为防守状态,但是他们会清晰地感到那个处于攻击地位的人就是操控者。一方面,他们感到别人试图战胜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当时又没有找到任何的客观证据支持他们的直觉。他们觉得,一定是自己精神错乱了才会这样想。 他们并没精神错乱。事实是,人们总是处于斗争状态,而控制型的人是以更加微妙和不易察觉的方式在斗争。当操控者利用别人占据上风时,受害者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卷入战争,直到失去大好形势才有所察觉。当你被操控,别人很有可能正在与你争夺地位、优势和利益,但在某种程度上,你很难轻易察觉这一切。隐性—攻击就是大多数控制型人格的核心特征。 人类攻击性的本质 斗争本能是生存本能的近亲。我们每个人都在奋力生存和发展,大多数人的斗争不是肢体上的暴力,也并非天生就有破坏性。一些理论家认为,只有当最基本的本能满足受阻时,我们的攻击本能才有可能以暴力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有专家提出,有少部分人有天生的甚至是暴力的攻击倾向,尽管在良性环境下也是如此。不管特别压力、遗传倾向、学习模式的强化或上述因素相结合是否足以导致暴力攻击行为的产生,多数理论家还是认为,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暴力并不等同。在这本书中,攻击一词指的是为了个体生存、提升自我、追寻愉悦以及消除一切障碍坚持到底,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有力抗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的斗争远比我们愿意承认的多得多,斗争的冲动是固有的和本能的。否认了本能的攻击性的人,要么从未目睹过两个孩子争夺同一玩具的场景,要么忘记了这一经典场景。斗争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尖锐的党派纷争为标志的代议政府,到竞争激烈的企业环境,再到对抗性的司法系统,太多的斗争交织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我们在生活中也会起诉别人,与爱人离婚,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竞争就业机会,争取在特定的目标、价值观、信仰和理想上压制别人。多年前,心理动力学理论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指出,我们也在努力维护个人的社会优越感。为了个人优势和社会福利,我们与他人争夺权力、声望和安全的社会“地位”。的确,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抗争,可以说,人们不是在让世界充满爱,而更像是在这个世界发动种种战争。 斗争本身是无所谓错误或有害的,公开公平地为合理的需求进行斗争往往是必要的,也是具有建设性的。当我们为自身需求奋斗的同时又能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求,照顾他们免受不必要的伤害,我们的行为可以被称为自信的行为,自信的行为是一种健康的和必要的人类行为。我们学着坚持追寻个人需求,克服病态的依赖性,变得自信和胜任,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当我们的斗争是不必要的,也不管别人是否会受到影响时,这时我们的行为就很有可能被称为攻击性行为。在文明世界里,没有节制的斗争(攻击)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人类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生物,这一事实并不是为了说明人性弱点或人性本恶。同卡尔·荣格(Carl Jung)的人性观一样,我认为一个人不能“掌控”和约束自己的基本本能,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才是人性中恶的来源。两种重要的攻击类型 接下来将讨论两种最基本的斗争类型:显性—攻击行为(overt-aggression)和隐性—攻击行为(covert-aggression)(除此之外还有反应性攻击、掠夺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当你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且方法是公开的、直接的、明显的,那么你的行为就属于显性—攻击。当你的目标就是“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你为所欲为,支配或控制他人,而且用了微妙的、卑劣的、欺骗性的方式来掩饰你的真实意图,那么你的行为就属于隐性—攻击。隐藏明显的攻击意图,同时威胁别人后退、让步或放弃是一种强有力的操控策略。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手段成为大多数隐性—攻击者操控人际关系的工具的原因。 隐性—攻击和被动—攻击 当人们试图描述隐性—攻击的时候,我经常听到人们把他们说成是在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on)。隐性—攻击和被动—攻击都是间接的侵犯,但两者绝对不能等同。被动攻击,如字面所示,攻击形式是被动的。举个例子,发动被动形式的攻击就是在玩一个情绪“报复”的把戏,你会拒绝合作,以“沉默战术”应对一切,你会噘着嘴抱怨,故意“忘记”别人想要你做的事情,因为你就是在生气,就是不想对别人亲切示好。相比之下,隐性—攻击虽然隐蔽,但形式是活跃的。当一个人发动隐性—攻击时,他会用狡猾的、卑劣的手段获得所需,他操控他人的反应,同时将自己的攻击意图隐藏得天衣无缝。 P6-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