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张居正

张居正

  • 字数: 4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李亚平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000498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1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2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部史料翔实、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的通俗历史人物传记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翔实的史料,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代名臣张居正传奇的一生。张居正(1525-1582),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人。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作者简介
李亚平,1957年12月出生于山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硕士。代表作《帝国政界往事》系列、《隋唐大时代》《隋唐创世纪》等。
目录
《张居正》无目录
摘要
     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步入仕途,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罢相,十五年间,除了一篇还算言之有物,却基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的奏章之外,在那剧烈惨重的政治搏杀中,基本看不到张居正的身影。包括于他有知遇、提携之恩的徐阶身处险恶的旋涡之中时,也看不到他伸出援手的表示。 但是,严嵩势焰最盛时,深切忌讳着徐阶,致使那些与徐阶相友善的人们,也不敢再与徐阶交往。值此之时,唯有张居正,始终以相当磊落的方式与徐阶往来,使得深知徐阶推重张居正的老严嵩,都十分欣赏器重这个年轻人。 此人之道行可谓深矣。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科举中第被选为庶吉士之后,教习他们的正是刚刚来到翰林院不久的徐阶。 在此之前,徐阶是吏部侍郎,即主管全国干部人事工作的二把手。当时,连续几任吏部尚书都很看重徐阶,所以,“阶数署部事”,很多时候都是徐阶在代理主持工作。后来来了一位自我感觉极好的尚书,大事小事都要自己说了算。于是,徐阶就躲开了,来兼翰林院学士,不久,成为翰林院掌院学士。 翰林院是唐代开始设置的,最初的功能是为皇宫内部提供各种艺术、技艺表现与表演的部门。宋朝的翰林院下设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其优选首长叫翰林院勾当官,搞得就连御厨茶酒也称翰林。而所谓翰林学士,则是由具有优秀文学才能的朝臣充任,其工作的部门在唐代叫学士院,在宋代叫翰林学士院,在元代则称之为翰林兼国史院。到了明代,才开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归于翰林院,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备天子顾问”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其优选首长就是掌院学士,一般由正三品以上的大臣充任。 这是一个没有什么职权的部门,却是一个极其清贵的地方。当时,帝国中央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不是进士不能入翰林,不是翰林不能入内阁,首都北京和留都南京的礼部尚书、侍郎和吏部右侍郎则非翰林者不能担任。从一个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其清贵,明朝的宰辅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共有170余人,出身翰林者占到了90%以上。因此,人们才会将庶吉士看成是“储相”——后备宰相。 徐阶在翰林院教习的庶吉士们,实际上可以被理解成为中央后备高级干部博士后专修班学员。徐阶兼具双重角色,既是他们的导师,也是他们的校长。就是在此期间,徐阶发现了张居正。 当时,社会和官场上弥漫着一种追求诗词文学名声的热潮,许多类似今天各种沙龙的文学小团体到处涌动: ——“前七子”方才凋零,便出来了“后七子”; ——唐宋派方兴未艾,复古派大旗已高高举起; ——“十才子”的自我感觉刚刚渐入佳境,“八才子”又意气昂扬地迎面而来; ——你们哥儿几个管自己叫“三杰”,我们兄弟们就是“四俊”。 自娱自乐,相当热闹。 其百无聊赖之处,我们可以在今天的中国古代文学目前看出苗头——那么多才俊名士,能够如唐朝诗人、宋朝词人那样,被人们而非专家普遍记住名字的,却是一个也没有。 张居正则几乎接近置身事外,与那些热热闹闹的场面保持着距离,相当克制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从史家的论证中可知,张居正不可救药地喜爱上了文学。科举中第之前,他曾经相当狂热地以“古来诗文大家”自我期许,并为此着实下过一番苦功。结果,不但发现自己缺少此方面的天赋才气,还耽误了太多时间,以致错过了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全国会试,并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会试中名落孙山。也有史家认为,张居正之所以没有参加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会试,是因为年龄只有十七岁,太小的缘故。姑且存疑。 是故,此时的张居正潜心于国故典章的钻研,默默关注着时事政治,于喧嚣浮华之中,自显出其特立独行。由此,他进入了徐阶的视野。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