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感染病学(全2册)

中华感染病学(全2册)

  • 字数: 302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1173221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6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华感染病学》由李兰娟院士主持启动。同时,邀请侯云德院士、马亦林教授任主审,徐建国院士、程京院士、郑树森院士、高福院士任副主编。并汇聚了一批长期从事感染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60余位专家学者,其中不乏学会、学科领军人和中、青年学术精英,包括两院院士(7个)、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共撰本书。 该书以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精神为宗旨,以加强重大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的监测预警、防制为目的,项目团队在博览全球权威部门公开发布的标准、指南、共识,以及感染病及相关学术领域的权威著作及文献,特别是在全面总结国内抗击“非典”“新冠病毒肺炎”等重大传染病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分为“基础篇”及“临床篇”两篇内容。涉及发热、炎症、呼吸衰竭、颅内压增高、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19种临床综合征,呼吸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流感染等13种重要脏器及系统感染,病毒性肝炎、埃博拉病毒病、艾滋病、狂犬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50余种病毒性疾病,霍乱、炭疽、鼠疫、结核病等50余种细菌性疾病,40余种寄生虫病,5种深部真菌感染,以及20种衣原体病、支原体病、立克次体病及螺旋体病。该书覆盖感染性疾病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相关领域专业内容,是感染病科医生、感染病防控人员,以及感染病基础、转化等相关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感染病学权威工具书。对进一步提升我国感染病诊治防控能力和水平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主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十三五”计划技术副总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健康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传染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等。 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是我国有名的传染病学家。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所创建的独特的、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在治疗重型肝炎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的角度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承担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Lancet、NELIM、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 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第8、9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第1、2、3版)、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第1、2、3版)、《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等教材、专著30多部。
目录
上册
基础篇
第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论/2
第一节感染性疾病概述/2
第二节感染病学的研究历史/5
第三节感染病学相关理论/9
第四节感染病学发展趋势/11
第五节小结/12
第二章抗感染免疫/14
第一节病原体侵袭机体的基本过程/14
第二节病原体的免疫清除/14
第三节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19
第四节病毒免疫/21
第五节胞内菌免疫/24
第六节胞外菌免疫/26
第七节寄生虫免疫/28
第八节真菌免疫/29
第三章感染微生态/34
第一节感染微生态概述/34
第二节感染微生态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展望/38
第四章感染病的遗传易感性/42
第一节微生物基因组学/42
第二节感染性疾病遗传易感性———宿主免疫基因组学/47
第三节遗传流行病学在感染病研究中的应用/51
第五章感染性疾病与肿瘤/60
第一节感染性病原体与肿瘤的研究历史和相关性/60
第二节致癌性病原体和致癌机制/62
第三节致癌性病原体介导的免疫损伤和逃逸/70
第六章感染病的流行病学/74
第一节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74
第二节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77
第三节分子流行病学/80
第四节感染病的预防原则/84
第七章感染病的疫苗免疫策略/89
第一节疫苗发展简史/89
第二节疫苗的种类/91
第三节疫苗的免疫应答/93
第四节疫苗的应用/95
第五节新疫苗研制/97
第八章感染病的诊断技术和方法/99
第一节感染病的诊断方法/99
第二节感染病的基因诊断技术/102
第三节感染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111
第九章感染病的营养支持/123
第一节营养状态对机体稳态的影响/123
第二节感染病患者营养代谢规律与营养支持/126
第十章感染病的治疗原则/131
第一节感染病的一般治疗/131
第二节感染病的病原学治疗/133
第三节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使用/138
第四节感染病的支持治疗/140
第十一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142
第一节抗菌药物作用机制/142
第二节细菌耐药机制/145
第三节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150
第四节抗菌药物分类及其主要特点/153
第五节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基本原则/158
第十二章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基础/162
……
下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