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学课程建设研究

大学课程建设研究

  • 字数: 28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作者: 叶信治等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3349237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大学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以下几方面抓好大学课程建设工作:通过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践水平;充分认识并努力贴近大学课程的本质,正确处理大学课程中的八种关系;确立清晰明确的课程目标,提供方向引领;基于学生学习视角,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课程运行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全书对大学课程建设研究进行了充分论证,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叶信治,男,汉族,1970年生,浙江文成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7月获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1999年7月获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2003年7月获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2005年8月至12月在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学,2010年6月到1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与编写教材和著作2部,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提升课程水平:大学课程建设的现实要求 第一节常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一、常识的特征 二、常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的特征 第二节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一、经典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二、现代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第三节哲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一、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 二、哲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的特征 第四节大学课程建设的三种水平 一、常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建设 二、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建设 三、哲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建设 第二章认识课程本质:大学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多维视角中的大学课程本质 一、“实践”的观点 二、“教育”的观点 三、“大学”的观点 四、“学术计划”的观点 五、“课程”的观点 第二节大学课程的主要特征 一、自主性 二、研究性 三、生成性 四、成长性 五、专门性 六、社会性 七、国际性 第三节大学课程应正确处理的八种关系 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二、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三、正效应与负效应的关系 四、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五、预成与生成的关系 六、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七、通与专的关系 八、国际性和本土性的关系 第四节大学课程规律的性质 第三章确立课程目的:大学课程建设的方向引领 第一节确立合理的课程目的是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大学课程目的的合理性分析 一、大学课程目的主体的合理性 二、大学课程目的性质的合理性 三、大学课程目的价值取向的合理性 四、大学课程目的内容的合理性 五、大学课程目的现实化的合理性 第三节对我国大学课程目的的反思 一、目的内容空泛化 二、目的主体错位 三、目的的价值取向功利化 四、目的与手段的分离 五、较低的课程目标难以支持现代人才培养的高目标 六、实践结果对目的的异化 第四节大学课程目的的确立 一、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是确立大学课程目的的现实依据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确立大学课程目的的基本理论依据 三、大学课程目的的确立机制 第四章优化课程设计:大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抓手 第一节提升学生学习:当前大学课程设计的着眼点 一、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当前大学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二、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当前大学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三、基于学生学习优化课程设计的教育意义 第二节学生学习视角下的大学课程设计反思 一、学科中心取向主导的大学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标准化 三、学生学习视角下的大学课程设计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第三节基于学生学习优化大学课程设计 一、目标重塑,建立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 二、开放设计,吸纳学生群体参与课程设计 三、内容建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四、优化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五、过程评价,完善学生学习的监督与反馈机制 第五章完善运行机制:大学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完善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意义 一、大学课程运行机制可以保证课程的质量和价值 二、大学课程运行机制可以促使课程不断更新和完善 三、大学课程运行机制是建设大批“金课”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大学课程生成机制 一、课程提案的准备与审批 二、课程生成的情境影响因素 三、课程生成过程中的共同责任 第三节大学课程实施机制 一、课程大纲:课程实施的蓝图 二、课程实施的情境影响因素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心理挣扎 第四节大学课程评价机制 一、课程评价的目的及范围 二、课程评价的基本过程 三、课程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五节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反思与建构 一、美国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反思 二、我国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建构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