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 字数: 3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作者: 胡适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25021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是中国学者运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标志。遗憾的是,《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完成上半卷,胡适在有生之年一再承诺要将下半卷付梓,但这本书始终是一本上卷书。尽管如此,后人仍称《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具有示范、典型、典范、划时代意义的书,使中国史学开始具有了现代史学的基本观念。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有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白话文学史》《说儒》等。
目录
第一篇 导言/1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26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26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32
第三篇 老子/36
第四篇 孔子/55
第一章 孔子略传/55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57
第三章 《易》/63
第四章 正名主义/75
第五章 一以贯之/86
第五篇 孔门弟子/101
第六篇 墨子/119
第一章 墨子略传/119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126
第三章 三表法/131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136
第七篇 杨朱/144
第八篇 别墨/151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151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157
第三章 论辩/164
第四章 惠施/187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193
第六章 墨学结论/205
第九篇 庄子/208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208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217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230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230
第二章 孟子/237
第十一篇 荀子/250
第一章 荀子/250
第二章 天与性/254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265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之终局/281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281
第二章 所谓法家/297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316
附录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328
摘要
     第一篇 导言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来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例如: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 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哲学史 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哲学史的种类也有许多: 一、通史。例如《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之类。 二、专史。(一)专治一个时代的。例如《希腊哲学史》《明儒学案》。 (二)专治一个学派的。例如《禅学史》《斯多亚派哲学史》。 (三)专讲一人的学说的。例如《王阳明的哲学》《康德的哲学》。 (四)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例如《名学史》《人生哲学史》《心理学史》。 哲学史有三个目的: (一)明变 哲学史第一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学说,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称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学,并不是孔子的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学。但是这个不同之中,却也有个相同的所在,又有个一线相承的所在。这种同异沿革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能明白写出来。 (二)求因 哲学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还须要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学,何以不同于孔子、孟子的哲学?陆象山、王阳明的哲学,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呢?这些原因,约有三种: (甲)个人才性不同。 (乙)所处的时势不同。 (丙)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 (三)评判 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做评判。但是我说的评判,并不是把做哲学史的人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种“主观的”评判,没有什么大用处。如今所说,乃是“客观的”评判。这种评判法,要把每一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这些效果的价值,便是那种学说的价值。这些效果,大概可分为三种: (甲)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 (乙)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 (丙)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