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简史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简史

  • 字数: 4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武斌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20913596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本书以文字、图片为载体,以讲故事为方式,简明阐述了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深刻论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彰显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以文化传播的视角理解当代中国、当代世界的诸多现实与问题,站在历史发展的方位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3)阅读本书,深感民族的自信心归根结底来自文化的繁荣与进步,文化的自信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建立,本书正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进而培育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佳作。
内容简介
本书简略地叙述了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过程,由近及远地记述了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深入阐述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几次高潮,即汉代、唐代、元代和明清时期,重点讲述了海外传播目前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彰显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优选性和开放性。 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视野开阔、见解精深,是一本了解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的简明读本。
作者简介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等。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数十种,近年出版的主要有:《故宫学与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四百年:一部叙事体的文化史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2卷)、《丝绸之路全史》(2卷)、《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孔子西游记——中国智慧在西方》、《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6卷)、《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4卷)等。其中《丝绸之路全史》入选中国出版协会“2018年度中国30本好书”,《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度好书、中国好书2019年9月月榜图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第一章 中华文化与朝鲜文明开发
一、一个超大型的移民团
二、汉置四郡与乐浪文化
三、朝鲜三国与中华文化的联系
四、汉字、儒学和佛教在朝鲜的初传
五、朝鲜成为向日本传播文化的桥梁
第二章 中华文化在日本的初传
一、徐福东渡日本
二、徐福在日本的遗迹
三、泰伯后裔与秦人、汉人
四、中华文化刺激下的弥生文化
五、稻作文化传入朝鲜、日本
六、一枚金印引出的故事
第三章 浪漫的丝路,风情的丝绸
一、张骞“凿空”的大道
二、丝绸之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道
三、丝绸之路与丝绸
四、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开发
五、丝绸公主的故事
第四章 丝绸与希腊罗马
一、古希腊艺术所见丝绸的影子
二、丝绸征服了罗马
三、丝绸带给罗马的新时尚
四、丝绸皇帝与蚕种偷渡

第二编
第五章 大唐文明与东亚文化圈
一、繁盛的大唐,世界的长安
二、天可汗与东亚文化秩序
三、东亚文化圈
四、东亚地区的文化亲属关系
第六章 君子之国,有类中华
一、唐朝与新罗的往来
二、新罗与唐朝的经贸交流
三、崔致远与遣唐留学生
四、新罗入唐僧
五、新罗仿唐的教育制度
六、新罗的汉文学
第七章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一、遣唐使:旷世的文化壮举
二、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
三、入唐八家与弘法大师
四、鉴真:日本文化的恩人
五、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六、白居易在日本
七、奈良平安时代的汉文学
第八章 中华文化在波斯、阿拉伯的传播
一、中国向阿拉伯的技术转移
二、炼丹术的西传
三、波斯锦与大食锦
四、造纸术的西传
五、波斯三彩与青花瓷
六、苏莱曼的中国见闻

第三编
第九章 高丽与李朝的慕华之风
一、高丽的崇儒之风
二、朱子学与郑梦周
三、忠宣王的万卷堂
四、八学士、乐工与医生
五、高僧义天云游宋朝
六、八万《大藏经》
七、燕行使五百年
八、洪大容、朴趾源的京师之行
九、王室藏书楼奎章阁
十、明清小说在朝鲜的流传
第十章 禅宗东渡与文化传播
一、日本入宋僧
二、五山文化与宋学讲筵
三、流行时尚“唐物趣味”
四、雪舟的中国之行
五、规模庞大的遣明使团
六、“唐船持渡书”
七、长崎“唐三寺”
八、隐元隆琦与“东黄檗”
九、朱舜水与水户学派
十、明清小说在日本的流传
第十一章 岭南华风,形同内地
一、蜀王子建瓯雒国的传说
二、东山文化:中原文化南传的遗存
三、华风南渐与文明开化
四、越南的崇儒之风
五、越南的汉文学
第十二章 中华文化与文艺复兴
一、蒙古与元朝时代的战争与和平
二、成吉思汗大交换
三、被改变的欧洲世界观
四、造纸术在欧洲的再传播
五、印刷术点燃了“自由火炬”
六、和火器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七、指南针、罗盘与大航海
八、四大发明对文艺复兴的激励
第十三章 马可·波罗发现的新世界
一、诞生在监狱里的名著
二、马可·波罗的奇妙旅行
三、马可·波罗描述了迷人的中华文明
四、《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和影响
五、马可·波罗同时代人讲述的中国故事
六、伪书《 曼德维尔游记》
第十四章 郑和下西洋与文化传播
一、海上丝路的文化盛事
二、赐冠服,颁正朔
三、郑和下西洋与海外贸易
四、郑和下西洋的遗迹与影响
五、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第四编
第十五章 大帆船与中国风
一、远方契丹的诱惑
二、巨量的中国商品涌向欧洲
三、轰动欧洲的“三大贸易”
四、中国商品带来的异域风情
五、中国艺术品的收藏热
六、日常生活的中国情趣
七、洛可可:中国趣味的新风格
八、流行一时的“英—中花园”
九、《赵氏孤儿》的西译与流传
第十六章 欧洲人的初步中国知识
一、曼努埃尔国王的问题清单
二、倚门而望:初来中国的葡人报道
三、冒险家平托的传奇故事
四、拉达出使中国及其纪事
五、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
第十七章 传教士们讲述的中国事情
一、传教士的书信和报告
二、传教士的中国研究著作
三、传教士对中国国情的介绍
四、传教士对中国历史的研究
五、传教士对中国天文学和博物学的研究
六、传教士对中医药学的研究
第十八章 利玛窦与孔子相遇
一、利玛窦发现的孔子
二、儒学是传教士的必修课
三、传教士对儒家典籍的翻译
四、《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流传与影响
第十九章 中华文化与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二、莱布尼茨说中华民族使我们觉醒了
三、伏尔泰在中国发现了“新世界”
四、魁奈对中华文明的赞扬
五、其他启蒙思想家对中华文化的赞誉
六、歌德与中华文化的接触
结束语 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中华文化与朝鲜文明开发 一、一个超大型的移民团 文化传播有一条基本的规律,就是由近及远。中华文化优选传播到的地区,或者说优选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首先是那些与中国在地域上比较接近、交通往来也比较便利的地区。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是最早接受中华文化传播并受到深刻影响的地区。 根据有关考古发现的材料,中华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朝鲜半岛考古发现的新石器制作技术、稻作文化、制陶技术以及石棚式墓葬习俗,都受到中国东北以及山东半岛相关文化的影响。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两地就有了文化交流,但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最重要的影响还是发生在商末周初这一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到了商朝晚期,已经创造了比较发达的文明,也聚集了很多的社会财富。商朝晚期却出现了一个奇葩的帝王,他荒淫无度,胡作非为,把延续几百年的商朝命脉掐断了。 这位帝王就是商纣王。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沉溺酒色, 奢靡腐化,残暴无道,而且不听任何劝谏。比干、箕子、微子三位大臣极力向纣王劝谏,反遭迫害。《论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仁”中的箕子是纣王的叔父。箕子名胥余,是商朝末年的太师,因封国在箕地,所以称“ 箕子”。箕子曾多次苦心谏阻纣王,但纣王不听。于是, 箕子披发佯狂,独自一人隐居在箕山,即今山西陵川棋子山,隐而鼓琴以自悲,每日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王闻知,便把他囚禁在一个名叫“ 箕子台”的地方。 武王灭商建周后,释放了箕子。箕子不忍看到殷商王朝灭亡的惨状,遂率族人去了朝鲜。周初分封诸侯,周武王闻知箕子东走朝鲜,便封箕子为朝鲜侯。箕子在朝鲜建立国家,定都于王俭城( 今平壤),受周之封号,为周之藩属。此后,每12 年朝周一次。 周武王时,箕子应武王之召至周之镐京,与武王共同讨论治国方略,并作一篇题为《洪范》的文章。《 洪范》载于《 尚书》,司马迁《 史记·周本纪》认为,《洪范》是周武王与箕子的谈话记录。“ 洪”的意思是大,“ 范”的意思是法。《洪范》讲的是治国的九条大的规则。这篇《洪范》是中国人对人生、对现实关怀而求得的经验知识,是商代治国经验的总结,被后代儒家学者奉为最早的经典文献。 据说,箕子率领子弟与商朝的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从胶州湾渡海,奔向朝鲜。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箕子一行到了黄海边,便乘木筏向东飘去。几天后登上一岛,见岛上山清水秀,芳草连天,一派明丽景象,便将此地叫作“朝鲜”。从此,箕子带领的约5000 人在这里定居下来。 周初的朝鲜应是今朝鲜半岛北部。箕子“走之朝鲜”应该就是指这里。箕子创立古朝鲜的一代王朝,即“箕子朝鲜”或“箕氏朝鲜”。这个“箕氏朝鲜”传40 余世,历900 多年。 箕子是一位有很高地位的殷商王朝的统治集团成员,他率领的约5000人, 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移民集团。这个移民集团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中有懂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有懂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百家技艺皆从其入朝,他们推广殷商的田亩制度和中原优选的耕作、养殖技术, 把优选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到朝鲜,在生产技术和文化制度上对当地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帮助。《汉书·地理志下》说,箕子“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 因而使朝鲜的文明推进一大步。 箕子到朝鲜后便建筑房屋、开垦农田、养蚕织布、烧陶编竹,还设“犯禁八条”,即《汉书·地理志下》记载的“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这“八条之教”是: (1)相杀,以当时偿杀。 (2)相伤,以谷偿。 (3)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4)妇人贞信。 (5)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 (6)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责祸”。 (7)同姓不婚。 (8)多所忌讳,疾病死亡,辄捐弃旧宅,更造新居。 由于箕子的礼义教化和律法严明,“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这 “八条”是古朝鲜受中华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最早的成文法。而成文法是社会达到较高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可以说,箕子东走朝鲜,给那里带去了较为优选的中国文明,对于推动朝鲜半岛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 箕子在朝鲜积极推行文明开发,以《洪范》为指导思想、以“八条之教” 为律法,在朝鲜政治和思想文化目前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朝鲜李朝时代学者李珥说:“朝鲜被仁贤之化,化诗书礼乐之邦,朝野无事,人民欢悦,以大同江比黄河,作歌以颂其德。” 箕子作为教化之君,把中华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将朝鲜由“夷”带入“华”的文明圈。春秋时代,当时所认识的文化基本上分作华夏与夷狄两大类。华夷观念成为中华世界评判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朝鲜原本处于“华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