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造舟记
字数: 328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 许路
出版日期: 2022-07-01
商品条码: 9787559660817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576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
¥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中式帆船百科。以一个复原古船的故事,串起中国船的辉煌历史、出海故事、建造技艺。所附的船谱解读、船体构件图等,是珍贵的技术资料,关联航海学、船舶学等。 2. 从寻舟到造舟。先寻船,童年的大帆船,偶遇的风帆渔船,史海中的木帆船,寻访历史,也寻访行家;后造船,各路高手云集,“太平公主号”从一个人的闪念,落地为一艘实体大木船,故事一波三折,真挚动人。 3. 作者多年来沿中国海岸线做田野调查,自发、自愿、自费。他有造船出海的梦想,有复现中式帆船跨洋远航的梦想,有验证古代中国科技水平的梦想,有保存古老造船工艺与航海技术的梦想,这一切交织为一个中国帆船梦。为梦想造舟,没有遗憾。 4. 复原一艘古船并不容易,作者没有回避纷争困难,而如实记录。他讲述的造船故事,有对工匠精神的刻画,也有对生命、时代、文明等的思考,充满人文关怀。 5. 装帧贴合,有古意又现代,定制插画,再现真实的“太平公主号”造船现场,是另一种纸面上的复原与记忆。
内容简介
从迷恋中式帆船,到复原造出一艘传统木帆船,需要多少努力?这是一个为梦想造舟的故事,一端是热爱,一端是大海。出走和自由并存,欢乐和痛苦参半。许路,大海的儿子,童年时诏安老家的大帆船一闪而过,却较为地影响了他的生命。他想找到一艘老式木帆船,驾着它重新出海,环绕地球一周。寻觅、挖掘、研习、复原、建造、下水……一个人的梦变为一群人的。老师傅们也加入进来,他们是中国最后一批木帆船老工匠。“太平公主号”终于启航,许路却留在了岸上。他完整记录了这项古船复原壮举,从发起到主持,试航到失事,也抢救式整理了民间遗存的古老造船技艺。以古船,以远航,探索一个个体、一个时代、一种文明能出走多远。造一艘中国古代的船,航向世界。
作者简介
许路, 生产技术史学者,将船舶实验考古学引入中国的先行者,赶缯船系列古籍资料研究解读者,二十年中国帆船技术史实验考古实践。2006年发起和主持赶缯战船复原工程,是“太平公主号”建造需求规格书制定人和造船工程监造人。 探险家学会(The Explorers Club)国际会士,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
目录
序言
辞典
第一章诏安
从诏安到厦门港,广州一年。从童年到现在。自由的唤起。
第二章“金华兴号”
“金华兴号”的发现、测绘、航行。以及J24同航路航行。从传统帆船到现代帆船,最初的出走失败。
第三章月港
海澄、月港,出走之地,福建人的出走历史。
第四章“厦门号”“伏波II号”
以“厦门号”为主的一系列走出中国的传统帆船,一个个出走的样本。
第五章东山、厦门、深沪、惠安、闽侯
从选材到造船,历史的造船技艺,现在的遗存技术,文献与田野调查。
第六章海滨东区25号
回到书房,资料研习。
第七章“太平公主号”
建造过程,至船舶下水。
第八章完成与未完成
以个人为实验,自由与出走的案例。
附录
中式帆船术语表
“太平公主号”复原工程相关人物表
参考书目
插页
插页一“金华兴号”考析
插页二漳州海澄郑氏造船图谱解读
插页三册封舟解读
插页四赶缯船解读
插页五福建省外海战船做法
插页六福建赶缯战船复原三维视觉模型
摘要
第一章 诏安 在我很小的时候,来自福建诏安老家的大帆船,时常停靠在厦门鹭江道码头,当医生的父亲带着我一起上船,父亲跟老家来的船员朋友围坐在甲板上,或是舱房内,支起一只脚,泡茶下棋。我则上蹿下跳,四处寻找和捡拾遗落的花生、蒜头等运载过来的船货。黄昏的橘色光线裹在缭索上,随着海风跳跃,世界弥漫在淡淡的海腥气和有节奏的涛声中。 童年时我曾跟着父亲回诏安老家,一路小跑紧随在他的身后,从这一家到那一家,看望的大多数是上了岸的船员朋友。印象中,我们总是在水边行走,从许厝寨的池塘,到城墙边的东溪,再到宫口港的大海,那些地名和场景深深地嵌入我的记忆中。大人们围坐在木靠椅上依旧支起一只脚,用小掌罐泡工夫茶,煤油炉与重焙茶的气味交缠,氤氲迷幻。 读小学时,我家住在厦门中山路局口街的一间老式二层公租房,走出街口往右,走不到一千米就是鹭江道码头,诏安船员们也常常来家里,带来一篓篓的鱼干,巴浪鱼、鱿鱼、目鱼和海鳗,我父母则回以一包包的乌龙茶,留香、色种、观音和一枝春。我比较能记得的是啼伯,一位在木帆运输船掌舵的船老大,大头短发,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永远穿着一双棕色的塑料拖鞋,套在里面的是一对抓地的大脚掌。我有印象的还有秋雄哥,一位机动运输船上的轮机员,浓眉大眼,小个敏捷,脸上总是带着憨笑。出街口往左,走不到一千米就是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金银岛》和《基督山伯爵》,这些19世纪的小说汉译本构筑了我的想象空间,而鹭江道码头那些诏安老家来的大帆船则为想象空间装 置了现实的道具和场景,伴随我在懵懂中成长。 后来,诏安的大帆船不再来了。我猜想那极有可能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后一批航海运输木帆船,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走到了尽头,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但在我的梦境中却仍不时出现,时而从鹭江水道由远及近掠过眼前,又飞快消失在厦门湾口,我很努力地想看清楚它们的全貌,却始终没有办法。有时又会梦见站在船头,硕大的帆船在流淌着雨水的狭窄街巷里七拐八弯,随着水流一泻而下,跃入海湾,没等缓过神来就已惊醒。时光往前走,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我先后为学业和生计奔忙,除了睡梦中的偶尔闪现,诏安的大帆船和老家的船员似乎都已成了岁月的过客,与我相距愈来愈远。即便在澳大利亚半工半读的那两年,在南墨尔本的帆船码头边,在悉尼大桥下的复原荷兰船旁,也没有触发我对诏安大帆船的联想。 …… 次年,儿子出生。又过一年,父亲去世。我收拾掉父亲残旧的潮彩工夫茶具,新买了一副泥陶茶具,独自沏起乌龙茶,儿时对大帆船的记忆也逐渐苏醒了过来。曾经停泊在厦门鹭江道码头的诏安运输船是什么样的帆船?它们有多大?又如何从老家驶来厦门? 我开始频繁地返回诏安老家寻找答案。 …… 我也不急,便沿溪往下游走一段。东溪通海,是一条双流向的河流,水体随着潮流半咸半淡,涨潮时海水曾经可以倒流到很接近山间的河段。澳头是东溪边上的一个村子,沿着河岸有许多河草相间的港汊,正是停船的好地方,原本小船也可以一直驶到上游,但后来城关与澳头之间的河底筑了一道橡皮坝,不让船只过往了。先前诏安航运社(诏安航运公司的前身)有内河、外海两个船队。内河队有5艘涂槽船,航运主要跑汕头线,运载壳灰。外海队有青头船和艍船两种帆船,走厦门—诏安—汕头线。外海队从诏安运出白糖、红糖、花生和鱼干,从厦门运回进口化肥。后来因为造房子不再使用壳灰而改用工业石灰,内河队无货可运,遂告倒闭。而随着公路网的建设,陆运逐渐发达,进口化肥慢慢减少,外海队也难以为继。到 80 年代初,诏安青头船与艍船各仅剩一艘。 涂槽是指没有龙骨的内河及沿海近岸运输木帆船,载重40吨,大桅的前面装有一副可升降的中插舵,船员术语叫作头舵,用来减缓船体受水流影响而产生的侧移。涂槽不适合走外海远航,没有到过厦门鹭江道码头,不是我上过的诏安大帆船。 我曾经找到父亲的老朋友陈啼问询诏安帆船。啼伯在外海队驶了二十年帆船。青头船优选能载90吨,艍船优选能载75吨。青头是漳州地区的传统船型,诏安外海队的青头船全长23~24 米;艍船则是来自泉州一带的传统船型,体形稍小一点。青头船与艍船船型样式的区别主要在于船头:青头船的头比较大、比较笨重,艍船的头比较尖、比较小巧。两种船型都是安三支桅、挂三面帆。青头船的建造在诏安本地,是一代传一代,后来,船老大和船员与其他港口的木帆船交集多了,便比较出艍船的船身牢固、帆配好、船只好驶等优点,于是诏安也开始建造和使用艍船。 …… 人类最早走向海洋,是为了寻找新的食物和居住地。 远古的先民通过观察水面上的枯木、芦草、葫芦、落叶、动物等漂浮物,认识到这些东西具有浮性,于是借助其浮水过河,产生原始的单体自然浮物渡水工具。但由于单体浮物的浮力有限,人的大半身子浸没在水中,要用手划水前进并把握方向,无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