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吴小如文集·笔记编2

吴小如文集·笔记编2

  • 字数: 43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作者: 吴小如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68890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吴小如先生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在古典文学、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等方面皆有建树,著述也甚丰。 本书是一本随笔作品集,书中作品大部分是作者八十至九十岁间的作品,以及一部分八十岁前未入集的文章。这些文章短小精悍,人书俱老,炉火纯青。想探寻吴小如先生晚年思想和学术,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佳作。
作者简介
吴小如(1922—2014),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受业于朱经畲、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学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吴小如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著有《古典诗文述略》《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古文精读举隅》《台下人语》《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霞绮随笔》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等,译有《巴尔扎克传》。
目录
自序
白化文著《承泽副墨》——《莎斋闲览》之一
方彪著《镖行述史》——《莎斋闲览》之二
《中国学生作文年选·名师评点大全》——《莎斋闲览》之三
彭国忠著《元祐词坛研究》——《莎斋闲览》之四
檀作文著《朱熹诗经学研究》序——《莎斋闲览》之五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莎斋闲览》之六
林庚先生著《西游记漫话》——《莎斋闲览》之七
陈子善著《发现的愉悦》——《莎斋闲览》之八
孙养侬著《谈余叔岩》——《莎斋闲览》之九
蔡东藩著《历朝通俗演义》——《莎斋闲览》之十
读《论诸葛亮》——《周一良集》札记之一
治史宜通“小学”——《周一良集》札记之二
读《魏收之史学》——《周一良集》札记之三
我和《十二史札记》——《周一良集》札记之四
读《钻石婚杂忆》——《周一良集》札记之五
《郊叟曝言》——周一良先生的最后一本自选集
《俞平伯全集》出版志庆
读严中《俞平伯与周汝昌》书后
《中华活页文选》活了
祝贺《古典文学知识》出版百期
《文史知识》二百期志庆
《文史知识》二十年
品书宜读《书品》——评《书品》季刊
一本玩物而“尚志”的好书——读周倜著《古玩市场今昔考》
去国·思乡·怀旧——读於梨华《别西冷庄园》
读徐凌霄《古城返照记》
旧文不妨新读——谈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流传始末
读扬之水著《先秦诗文史》
读止庵编《废名文集》琐记
实事求是地看待武侠小说——为袁良骏著《武侠小说指掌图》序
读《邵燕祥自述》
古典文学的“使命”——重读《窥天集》
重印《论雅俗共赏》前言
《沈玉成文存》序
读《北京城杂忆》
《中外大事日历辞典》序
《郑孝胥传》
《工具书带来的困惑》校后附记
初读《书城》
《宋诗精华》序
初读《吕碧城词笺注》
黄节《诗学》《诗律》讲义之价值
《初唐诗歌系年考》序
关于顾炎武研究的主要读物
跋文二篇
两部《谢宣城集校注》
分类《太平广记》系列连环画序言
《红楼梦》连环画集序言
对《汉魏六朝辞赋与纬学》一文的审读意见
对于《欧阳修求诗本义之方法探微》的意见
《试论章太炎的经学思想》一文审读意见
谈三种《新三字经》
也谈《铜官感旧图》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修订本)序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序
《启功联语墨迹》序
《学术文选》自序
平生心疚滥吹竽——《学术随笔自选集》自序
《戏曲随笔集补编》自序
《吴小如录书斋联语》自序
《吴小如手录宋词》自序
《吴小如书法选》自序
莫把挽联作寿联
评联赘语
谈谈怎样对对联
也谈“对对子”
为楹联评委们说几句话——兼答高商先生
联语辑存
《中国对联大词典》序
中国的楹联
大学生的德育
一个大学生的自白
同一年级大学生的谈话
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设想
“望子成龙”与“患为人师”
徒弟的人品
五十五年间两个“初中一”
为社会科学呼吁
人们对知识分子的价值观
在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发言(节录)——1986年8月7日在太原
弘扬华夏文化的前提在于培养鉴别力
为大学师资一哭
“救救孩子”新解
教育子女应先教育父母
是谁“误导”?
“电子宠物”可以休矣!
“打通堂”竟重见于今日
读经问题刍议
我看所谓“国学”
“中国文学史”的“教”与“读”问题
资历限定与自学成才
关于“博导”
我对人文教育的三点浅见
学术“量化”误尽苍生
我对高校公共基础课一“大一语文”的浅见
学术规范应坚持“守正”
读报的质量
改编现代名作要重视文化素养
写书人的感喟
自编的一首“顺口溜”
文艺的“一窝蜂”现象
“不足辨”
溯源、掠美与侵权
买书的烦恼
从整理古籍谈到整理今籍
“涮”风何时了?
“性”“命”之学该降温了
今籍的整理、发掘和抢救
译风宜正
“开卷有益”与“杞人忧天”
“武则天”有多大学问?
“乾隆”学问有多大?
古今文化“名人”何以竟不识字
也谈一稿数投
也谈赠书
“主编”的困惑
呼唤废名全集问世
说“为人作嫁”
“精神产品”的浪费与文化垃圾的过剩
电视考场的出题人和主持人
积极弘扬“猪跑学”
“硬伤”与知识面
不该出现的硬伤
找回传统的文化底蕴
明目张胆地造假
慎加“按语”
答编辑部问
对我影响优选的书
来函照登——致张永芳同志
读书二题
治学与工作需要
写文章与改文章
溢美之誉愧不敢当
勿把粗话当“雅言”
五十句忌语之外
为邮政工作人员唱颂歌
望不为前僧人所笑
我的“世纪遐想”
丁丑抒怀
“谁的官大,谁的表准”
世交与“世兄”
答李国涛先生
说语言的净化
从无糖月饼谈起
辞旧迎新祝愿
从拥抱病人谈起
“以史为鉴”
翻书掇感
墓志铭·碑铭·祭文
给罗文华同志的公开信
“汉化”的力量
跟少年朋友谈谈写毛笔字
初学楷书要大小字并举——习字札记之一
写大楷也可以从二王人手——习字札记之二
学者墨迹传世务宜慎重
浅谈书法
书法浅议
写毛笔字的点滴体会
关于书法博士生
写字一得致邢捷先生
在“学习吴玉如先生书法
摘要
     白化文著《承泽副墨》 ——《莎斋闲览》之一 自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后,北京大学中文系出了两个年级的学生在社会上知名度优选,高才生也最多。那就是1951年入学、1955年毕业的本科班和1955年入学、1960年毕业的本科班(后者通称北大中文系五五级的便是)。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1955年毕业的这个年级。 由于这个年级的学生是由北大、清华、燕京三所名牌学校合并后聚集到一起的,故人才济济。不但整个年级人数众多,其中出类拔萃的杰出学生尤不可胜数。印象所及,如在中华书局工作的程毅中、傅璇琮,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李思敬(已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工作的沈玉成(已故)、刘世德,以及后来返校任教的白化文(本名白乃桢),还有学优而从政的金开诚等,今天都已成为工作上独当一面的领导、学问上成就斐然的知名人士、学术专家。当时我作为浦江清先生的助手,曾给这个年级的同学讲过几堂课,权算做“一日之师”。而这些同志对我却总是以礼相待,每以“老师”呼之。其实这个年级的毕业生大都学有专长,上述的这几位更是著作等身,远非我这“万金油”式教书匠的水平所能企及。从我这方面来说,真是“与有荣焉”。因与白化文兄同在北大,过从较其他诸君为密迩,他出版的大著往往能先睹为快。如去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承泽副墨》(收入《六朝松随笔文库》),便是化文兄的新作。此书到手,立即披读一过。今略陈观感,化文其哂之。 在我这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为了服从工作需要,在学校所开课程往往只是依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做些拾遗补阙工作,即该开设的课程一时无适当人选便由我承乏。久而久之,自然不免杂乱无章。于是“”一来,遂忝膺“杂家”美谥。其实“杂”也并非坏事,坏在我既“杂”且乱,近于泛滥无归,故至今头童齿豁,一事无成。而读化文大著,感到他虽亦属“杂家者流”,而难得的却在于虽“杂”而能“专”。细绎其晚年治学历程,始终以“敦煌学”和佛学为核心,尽管他写了不少“杂”色之文,却总是围绕上述两大门类学问延伸,向各个方面拓展,如车轮之有轴有辐,变而不离其宗。这就比我这一生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杠子,浅尝辄止,十九为应付差事或完成任务而虚度时光强多了。故化文之于不佞,显然有上下床之别。 即使说到化文的“杂”,则不佞也是瞠乎其后的。《承泽副墨》篇幅不大,所收皆短文,而内容竟涉及六七十部大小书籍,其中有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民俗、杂览随笔,以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多属普及性文化常识,但也有极专门且相当僻奥的学术问题。赞之者或谓之满目琳琅,贬之者则嫌其漫无涯际。但我本人却另有看法。曩时曾当面向化文提出:“足下为文,何以有美无刺,有褒无贬?”意在病其对人对书,只有善颂善祷之言而缺乏匡谬正讹之笔。化文则以实相告曰:“某次对一熟人的文章略施针砭,便招来物议。为了少惹闲气,只好报喜不报忧。”及读此书终卷,始感到自己并非真知化文者。盖化文之文化素养与渊博知识,实远非时贤所及。正如我平时常说的,“即使要捧某人的学问,也要捧到点子上,才能使被捧的人与广大读者心悦诚服”。今化文之每篇文章,大都含有真知灼见,对所评所序之书,都能抉其精华,指出关键,可谓捧人能捧到点子上者。化文正以其“杂”而见出自己的真功夫。然则内容虽“杂”,又何伤乎? 复有不能已于言者。化文虽为半个世纪前毕业的“洋”大学生,却能写一手对仗工整、用典自如而合乎四六规范的骈体文,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此书所收骈体文多篇,虽偶有用典重复、立意稍浅的不足之处,却是他人所远不能逮的。仅此一端,化文足可傲视侪辈矣。 说到此书缺点,主要在于校对欠精。信手翻去,鲁鱼豕亥即随处可见。如第四三页,“铁板铜琶”误作“钱板”;“不佞”误作“不妄”;第二五六页,“奎璧焕光”误作“奎壁”;第二七九页,“会意象形”误作“像形”;第二八二页,“象教”误作“像教”;第二八三页,“阀阅”误作“阀阁”:皆校对欠精明证。尤其以第三九二页“李光弼”误作“李光璧”;第三九四页“教学大纲”误作“教学大钢”,则有点不可原谅了。此皆一望而知者,如精心细校,则其失误恐尚不止此。诚为美中不足。寄语出版社责编诸君,是否能对此予以更多关注呢1 2003年3月,写于沪郊寄庐。 原载2003年第三辑《书品》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