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脊梁(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丛书

脊梁(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丛书

  • 字数: 23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董秋英
  • 出版日期: 2015-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7303850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43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抗日军队,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展开的惨烈悲壮、震撼人心的战役战斗与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为例,描述中国抗日御侮历史的雄壮画卷,展示中华民族永不低头的铮铮铁骨,颂扬中国军人的英勇献身精神和大无畏英雄气概,讴歌中国军民用热血和浩气绽放的壮美抗战精神之花,说明勇者无惧、血性无敌是强军兴军的铁血正能量。
目录
导读:用热血与浩气铸就的铁血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威武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案例集锦
赵一曼
浴血奋战大上海
佟麟阁血染南苑
大刀将军赵登禹
“八百壮士”孤军守四行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血战台儿庄
神头岭上巧设伏
脱手斩得小楼兰
几歼日军一师团
八女投江
“名将之花”丧太行
铁血昆仑关
不死英雄杨靖宇
碧血丹心张自忠
千余次战斗震敌胆
狼牙山五壮士
第三次长沙会战
太行浩气传千古
异域捐躯杨国威
八十二勇士血染刘老庄
常德会战
衡阳保卫战
抗日战争最后一战
文献链接
七年来的东北义勇军
十九路军将领致全国电
宋哲元在平谈长城作战经过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硝烟对面的对手:淞沪抗战日军日记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
大会上的演说词(节录)
川军藤县血战:只有战死的忠烈没有投降的懦夫
台儿庄大捷震惊欧洲 改变英法对中国抗战态度
八路军七年来在华北抗战的概况(节选)
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节选)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有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启示:用铁血抗战精神锻铸当代军人血性/235
勇者无惧,血性无敌
抗战精神升华铁血之魂
用铁血抗战精神浇铸当代军人血性
参考文献
摘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以两党为主体的抗日军队,为挽救民族危亡,展开了众多惨烈悲壮、震撼人心的战役战斗,涌现了无数英勇抗敌、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从“万民永忆女先锋”赵一曼到“浩气传千古”的左权,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到“狼牙山五壮士”,从“血染卢沟写忠烈”的佟麟阁到“以身殉国第一名将”张自忠……,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所表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彰显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丰富和升华了军人的铁血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这种爱国情怀,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岳飞“精忠报国”的壮举,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都体现出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中华儿女为捍卫民族至高利益而一往无前,舍生取义。
     抗日战争时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中国军民的反侵略、争独立的爱国激情空前高涨。“九一八事变”后,白山黑水,松辽大地,到处燃起了抗日的烽火;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涌动着波澜壮阔的抗日洪流。全面抗战爆发后,农民放下了锄头,工人放下了铁锤,无数热血青年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投笔从戎,千千万万威武将士壮怀抗日报国之志奔向了杀敌的战场。北京密云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五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云南的20万各族同胞自带干粮,手挖肩扛,用9个月时间在崇山峻岭问开凿出近千公里长的滇缅公路;在华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以“抗战到底”作为春联的横批;在献金运动中,连衣衫褴褛的乞丐也慷慨捐输;无锡雷尊殿道士、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贫病交加、食不果腹之际,仍以“说新闻”的特殊艺术形式怒斥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向民众传递救亡的吼声……。中华儿女,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华民族命系一线的危难时刻,自觉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最宝贵的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这就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灵魂和本质所在。
     祝咒妇归.宁咒不屋的民族乏节
     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劫难而不衰,就是因为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无数中华儿女具有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的精神和凛然正气。孔子周游列国,倡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汉代苏武拒绝折节叛敌,牧羊北海铭记赤胆忠心;北宋岳飞精忠报国,威震敌胆;南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奋起卫国而死,被誉为“宋末三杰”;明末史可法,黄道周、瞿式耜不避艰险,以身殉国……,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照亮我们砥砺奋进的漫漫征程,激励中国军民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浴血奋战,慷慨赴死,奏响了一曲曲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悲壮凯歌!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1942年5月在抗击日寇大扫荡的过程中,为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在民族的危亡关头,左权将军选择了义无反顾,选择了血洒战场。那一年,他女儿仅两岁大,而母亲7年后才得知儿子已经牺牲。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1932年春,李坤泰在儿子未满3岁时受上级派遣,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敌人对赵一曼施行了各种严刑拷打,比如吊烤、竹尖刺指甲、坐“老虎凳”、把烧红的烙铁刺进她腿部的伤口……,但赵一曼的革命意志非常坚定,始终不透露半点秘密。她用短暂的一生实现了自己“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豪情壮志。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1942年率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开赴缅甸,紧急支援英军盟友,抗击日本,在保卫同古、收复棠吉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在孤军奋战、坚守同古城的危急关头,他对全体将士下达了这样的命令:“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后来,戴安澜将军在奉命率领部队突围回国越过最后一道防线时,遭到日军的伏击,胸腹中弹而壮烈牺牲。
     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1940年5月枣宜会战的前线战至最后一刻,留下了给所属部队的临终遗言:“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这铿锵之言展现了他奋不顾身、抗战到底的决心,演绎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的壮烈凯歌。
     八路军指挥员马本斋的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日寇为了迫使马本斋投降,抓走马母当人质。马母被捕后始终严辞拒绝写劝降信,在绝食7天后以身殉国,表现了一个普通中国人深明大义的凛然气节。像马母这样的抗日群众有千千万万,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抗日群众汇成了淹没日寇的汪洋大海。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