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父母的非暴力沟通话术

父母的非暴力沟通话术

  • 字数: 18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作者: 康英杰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544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沟通的父母!】 当你的话语中夹带着无形的“命令”“强迫”“责备”时,孩子的本能反应就是逆反!而家庭吵架、数落老公、过于自我、不注重形象、乱开玩笑……这些行为更是让孩子有样学样!传统教养方式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你的孩子自然不愿意沟通。掌握非暴力沟通法,再逆反的孩子也能乖乖听话! 【“双减”时代,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双减”时代,“人格满分”远比“成绩满分”重要。“专制”的家庭教育或许能培养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却会让孩子形成蜷缩的生存姿态。非暴力沟通法帮你轻松搞定从幼儿期到青春期的典型教养问题,为孩子奠定人格基础,从此无惧风浪! 【70+教养案例,生动再现亲子日常】 书中展示了大量亲子日常互动案例,列举了不同情景下适用的沟通话术,易学易用。每位家长都能从中受益,从此告别“鸡飞狗跳”的家庭氛围!"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听话?因为家长“说的”和孩子“听到的”可能并不一样。为什么孩子对我的说教总表现出厌烦、逆反?因为父母只注重陈述事实,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方式。父母会沟通,孩子才能有教养!父母怎样说才能让孩子听取“良言”呢?这本书教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对话,从语言的伤害、平等对话、寻找话题、控制情绪、有效沟通等多个角度入手,总结亲子沟通要领,列举不同场景中的沟通话术,让孩子不再排斥“说教”,让亲子沟通更加顺畅。
作者简介
康英杰,教育学学士,资深教师,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凭借独特的教育视角,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套专业的教育理念。曾多次到幼儿园、小学进行相关的教育讲座,主要对儿童早期感知能力的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叛逆期儿童的正面教育等问题进行研究。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父母的话会伤害到孩子
你那么爱孩子,他感受到的却是“自私”“强迫”/003
语言给孩子的伤害,常是暗伤/009
为什么家长不能跟孩子好好说话/015
把“我这都是为你好”变成“你觉得这样好不好?”/021
孩子不是天生就和父母没话可说的/027
第二章 平等对话:蹲下来,目光平视着和孩子沟通
耐心倾听,让孩子感受到他被你尊重/035
教养孩子,严格好还是宽松好/041
孩子发脾气,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047
让孩子把心里的委屈说出来/053
平等沟通的技巧是假装自己是孩子/059
第三章 寻找话题:孩子都有表达欲,关键是让他愿意和你说
你知道孩子们都在聊什么吗/067
与孩子尬聊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切入点/072
你比孩子懂得多,怎么可能找不到孩子愿意聊的/078
让孩子知道,跟爸妈聊天也很有趣/083
和孩子没有不可以聊的话题/088
第四章 有效对话1:那些建设性的对话怎样展开
你知道什么是建设性对话吗/095
父母怎样问问题,孩子才愿意回答/101
成为一个鼓舞孩子的高手/107
好的夸奖语言有三个作用/113
让孩子体会到你理解他的感受/118
第五章 有效对话2:怎样通过沟通话术让孩子“听话”
从情绪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127
建议:想办法让你的诉求和孩子的痛点碰在一起/132
说服:找到一个切入点,让孩子自己说服自己/138
批评:从孩子抵触到获得正反馈/145
道歉:向孩子承认错误并不会动摇你的权威/151
拒绝:把“不”说成“是”的技巧/157
第六章 控制好自己,做不吼不叫的父母
别把你的焦虑带到与孩子的对话当中/165
焦虑、烦躁的你怎样做才会不失控/170
面对焦虑的孩子,其实有更好的解决方法/175
第七章 这些你没有意识到的情况,可能也在伤害孩子
家庭吵架,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他的错/183
数落老公,孩子会觉得“爸爸好无能”/190
过于自我,孩子会觉得“我是多余的那一个”/196
你不注重形象,孩子会抬不起头来/203
请记住,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210
摘要
     你那么爱孩子,他感受到的却是“自私”“强迫” 不久前的一天,我到表姐家做客,刚好碰到她的一个朋友来找她诉苦。 原来,表姐的朋友和她刚上中学的女儿大吵了一架,孩子一气之下搬到了姥姥家,临走时还语气坚定地说,再也不想和这么自私刻板的妈妈生活在一起了。 表姐的朋友非常委屈,她哭着跟表姐说道:“孩子啊,还是小时候好,长大了都是白眼狼,咱们为了他们掏心掏肺,为了他们什么都愿意去做,最后却换来这样的评价,你说我这都是图什么啊?!” 像表姐的朋友一样,现在很多家长都会感叹,自己为了孩子受苦受累,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到最后孩子却不领情。为什么我们明明那么爱孩子,到了孩子嘴里,却接近变了一番模样? 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孩子无情,而是因为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够恰当。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场景:一位妈妈想让孩子在睡前喝一杯牛奶,但孩子并不是很情愿,这时妈妈该怎么说呢? 第一种说法:为什么今天不想喝了呢?(等孩子回答后)忘了我们的约定了吗?你要成为强壮、高大、不生病的小男子汉,而且不光是你要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都会喝的,这样才能更健康。 第二种说法:让你喝就快点喝,妈妈还能害你不成? 可以肯定,妈妈让孩子喝牛奶绝对是出于爱,但是语言不同,孩子的感受就会有很大差别。第一种表达,即使妈妈没有明确说出来,孩子也会觉得妈妈是为“我”好,喝了牛奶“我”能长高、变得更健康。而第二种说法,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你需要听话,这样孩子感受到的只会是强迫。 表姐的朋友就是常常用第二种说法来跟孩子沟通的妈妈,她虽然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每次和孩子发生分歧时,她都会用强迫、命令的方式去解决,丝毫不顾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什么感受。 现实中很多家长都会把物质上的付出当作爱孩子的证据,但孩子感受最深刻的往往是心理层面、情感层面的理解和关怀。如此就会形成一种错位,父母认为自己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做,是无比爱孩子的,但孩子却接近感受不到,还会觉得父母一点都不爱自己,是自私的,是不可理喻的。 想要调整这样的错位,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多了解孩子的内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试着理解他们,给予他们积极的、正向的回应,而这一般就要通过言语沟通来实现。 和孩子产生分歧时,避免“一言堂”。 央视曾有个关于青春期的纪录片,有一期节目讲的是两个叛逆少年的故事,其中一个男孩叫作家明。当时家明16岁,刚初中毕业,然而他却决定不再上学了。 家明的父亲告诉记者,家明已经两星期没有去上学了,每天在家玩游戏,黑白颠倒,还常常自残。管教无果后,家明的父亲叫来了“改造学校”的三名教官把家明按住并带走。 家明真的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坏孩子吗?在记者的采访下,他表露了自己的心声:“我觉得,我爸妈的控制欲太强了,我这么做就是在故意反抗他们。” 家明哭着说:“我16岁了,骑行骑得远一点都不让;我喜欢宠物,买回家就挨骂,最后还给丢出去;我的衣服、鞋子都是妈妈买,自己没一点发言权。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在他们的想法下活着,学习有什么用?” 面对家明的哭诉,家明的爸爸却依旧坚持他的想法:我觉得我们还是管得太少了,否则他不会成为今天这样。 事实上,看完这篇故事的人,都会觉得家明本质并不坏,相反他有很多优点,聪明、善良、机警、敢于冒险。可悲的是,家明的父母却看不到这些,更可悲的是,家明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中国父母似乎都对“听话”“乖”有着无以言表的执拗,他们评价孩子好坏、优秀与否的标准就是“孩子听不听话”:听话就是好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优秀的人;不听话就是坏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社会的弃儿。 毋庸置疑,相比于孩子,父母有着更充足的人生经验和学识,在很多事情上都能给予孩子有价值的建议。基于这样的观念,长久以来,家长们都太善于“说”了,也太着急“说”了,尤其是在和孩子发生分歧的时候。而这种“说”不仅仅是观点表达,往往还夹带着许多无形的“命令”和“强迫”。 就像家明的父母,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理所当然地凌驾于家明的想法和意愿之上,总是在告诉家明你必须怎样做,你不能怎样做,这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权威压迫的感觉,觉得父母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感受,即使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了,心里也是极其不情愿的。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父母心生芥蒂,逐渐关闭自己的心门,越来越少地向父母吐露他们真实的想法。他外显出来的可能是顺从,但内心早巳对父母不再信任,也可能像家明一样故意做些特别的事进行反抗。但不管哪一种,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孩子遇到麻烦时,不要火上浇油。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