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草食畜牧业空间转移机制及其农区适应性研究

中国草食畜牧业空间转移机制及其农区适应性研究

  • 字数: 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韩成吉,王国刚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8341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201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调结构转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将发展饲用作物,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粮改饲和发展草食畜牧业试验试点,在优质草畜生产能力、政策支持、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传统上草食畜产品生产大部分来自于草原牧区,由于不同程度超载过牧,草场退化严重,现阶段牧区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草食畜产品供给能力十分有限,农区拥有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资源,但在农区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否可行,需要科学考量。因此,前瞻性地开展草食畜牧业农区转移机制及其适应性研究,对拓展学科研究领域、构建新型种养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答草食畜牧业产业布局“如何变化”、“为何变化”,及农区“是否可以发展草食畜牧业”、“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等科学问题。首先,根据对中国草食畜牧业发展全局的把握,基于近4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经济方法,系统分析了草食畜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将产业从牧区向农区转移的特征予以量化;然后,以产业转移特征为基础,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揭示了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而,以国家草牧业试验区——呼伦贝尔农垦为研究区,从牧区与农区比较的视角,运用R聚类-因子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反映不同类别信息的子系统中筛选出的具体指标反映的信息不重复,又保证了筛选后的指标体系能够覆盖草食畜牧业适应性评价的各个方面,并基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利用耦合协调度法,分析农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适应性;最后,在垦区中选择产业结构最为完整、拥有代表性的典型农区那吉屯农场为案例区,通过实地调研,利用系统动力学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以草食畜牧业发展为核心,草畜配套、循环发展为约束的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系统,并设计不同发展策略,从而探索出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缘起
1.2研究问题的提出
1.3研究意义
1.4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
1.5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
1.6研究架构
1.7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二章理论分析框架
2.1相关概念
2.2理论基础
2.3分析框架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外草食畜牧业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3.2草食畜牧产业发展布局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3.3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3.4草食畜牧业发展系统与策略选择研究
3.5简要评述与展望
第四章中国草食畜牧业空间转移特征及其演变
4.1问题的提出
4.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结果与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中国草食畜牧业空间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域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
5.1问题的提出
5.2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5.3模型结果分析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适应性评价研究——基于农区和牧区比较的视角
6.1问题的提出
6.2研究区概况
6.3草食畜牧业发展适应性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6.4结果分析
6.5本章小结
第七章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系统设计与策略优选——以呼伦贝尔农垦岭东农区那吉屯农场为例
7.1问题的提出
7.2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7.3研究方法
7.4模型运行与仿真
7.5本章小结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8.1研究结论
8.2对策建议
8.3研究展望
附录A草食畜牧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分析与结果
附录B草食畜牧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与设定
附录C农区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型的数学方程及参数初始值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