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孤岛狂欢 网络空间的粉丝文化

孤岛狂欢 网络空间的粉丝文化

  • 字数: 17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彤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030457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流量为王”的时代造就了如今规模化、组织化、制度化、功能化的饭圈群体,其中一些还带有攻击性和偏激性。粉丝社群如何架构?粉丝之间有怎样的沟通机制?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又有怎样的利益联结?本书作者从“试图成为一名粉丝”到成为“将生活重心集中在追星上”的资深粉丝,用500余天的深度体验和观察,为我们揭开了“饭圈”的面纱,打开了对话青年的窗口,帮助青年人清醒地面对潮流、时尚,更理性地面对社会与自我。书中内容也为了解青年文化、进行网络疏导和治理带来诸多启发和思考。
作者简介
李彤,女,1997年出生,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致力于探索青年亚文化,研判青年群体的思潮变化,多年来以参与式观察法活跃于粉丝社群。发表《“饭圈”治理的平台责任:内涵、边界与监督》等多篇论文。并于时政杂志《廉政瞭望》发表国际时评十余篇,以青年视角展望世界。
目录
第一章 你喜欢钓鱼,我喜欢追星
第二章 粉丝类别
圈层阶级
性质派系
第三章 媒介活跃平台
社群社交型平台
生产力分享型平台
粉丝八卦型平台
功能服务型平台
第四章 粉丝日常行为
反黑
控评
打榜
商业合作
签到
代言购买
第五章 粉丝应援文化
应援文化的起源
日式应援的跨界发展
韩式应援的形成
韩式应援的成熟
应援文化的案例研究
第六章 同人文化
同人文化的世界
CP粉的世界
何由不爱红袖爱断袖?——CP文化迷思
第七章 理智边界
粉丝与理智边界
她们在追星也在运营站子——站姐
假作真时真亦假——代拍
畸变的现实认知——私生饭
第八章 心理机制和社群运营
ISOOC模型视角下的粉丝社群
完美人设和幻想中的亲密关系
自我价值的实现
“过渡性领域”的自我满足
第九章 群情鼎沸:饭圈乱象的平台治理与规制策略
201群体动力学下的饭圈形成
循环反应理论下的平台作用
“责任铁律”下的平台责任认知
平台的饭圈治理现状与问题
饭圈治理的规制策略
附录1 访谈手记:秀粉的生存指南
附录2 焦点小组访谈节选
摘要
     第一章 你喜欢钓鱼,我喜欢追星 狂热迷恋不是现代人才有的情感寄托表现,对才华横溢、面容姣好之人的崇敬仰慕自古有之。 《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看杀卫玠”的逸闻:卫玠以貌美闻名于世。一次,卫玢从豫章行至下都,久闻其名的看客纷纷走上街头形成人墙,只为一睹卫玠的风采,体弱的卫玠不堪疲惫,最终患病而死。 无独有偶,潘安和张载也因为外貌差异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看客待遇。《语林》中有这样的记载:潘安相貌端正,每每上街,老妇都会向其车驾投掷瓜果,瓜果满车,一路飘香;张载相貌丑陋,每每上街。顽劣儿童就会向其车驾投扔石块,归家之时,瓦砾石块也有满满一车。 乍看之下,古人的“追星”方式同样以围观、“打赏”为主,相貌是重要的品评标准。当然,才华粉同样疯狂。唐朝隐士魏万,不远千里,出山寻君,只为见诗人李白一面,表达自己“君抱碧海珠,我怀蓝田玉;各称希代宝,万里遥相烛”的崇敬之情;街卒葛清,因靠前敬仰诗人白居易,“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人称“白舍人行诗图”;汤显祖的痴心女粉,“自矜才色,不轻许人”,非汤显祖不嫁,不远万里“愿奉箕帚”,但见到汤显祖本人后,发现偶像竟然是一老翁,“皤然一翁,伛偻扶杖而行”,终投湖自尽。往日的追星逸闻主要是为了衬托被追求者的才貌,对逸闻主角的身心健康并不关注,而特别的追星行为会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明清之后,追星者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清代书画大家郑板桥崇敬青藤老人徐渭,愿为“青藤门下走狗”,“走狗”也逐渐演化为狂热忠诚信徒的代名词。民国时期,捧角儿是社会热潮,捧角儿有着固定的组织,会自称为“×党”,如梅兰芳的粉丝为“梅党”,尚小云的粉丝为“自党”。拖家带口前去听戏极为常见,待到自己捧的角儿登场,捧角儿者及其家眷立刻齐声叫好,营造万众期待、震耳欲聋之势;戏份到了关键时刻,捧角儿者就会带头鼓掌、提前叫好。只听一人戏,只捧一角儿场,更是民国时期捧角儿者的信条。 古往今来的特别爱慕之情,都可以总结为“不计代价的爱”和“不容异己的排他”。近年来,这种自由的情感表达在大众媒体的妖魔化描述中带有了反叛色彩,“追星族”“粉丝”几乎可以和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画上等号。某明星粉丝事件在传统媒体的渲染下,让大众把追星和家破人亡联系在一起;一些选秀节目让“粉丝”的概念深入人心,粉丝们纷纷走上街头,短信拉票、亲友上阵,初代粉丝的初始疯狂露出端倪:韩流偶像及应援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给本土粉丝提供了行为示范,粉丝有了更加系统的行动指南;一些偶像团体的爆红让网民在自由的网络空间得到了一种宣泄机会,低龄的追星族和狂热的情感状态让网民更加相信“脑残”才是粉丝常态。当被问起:粉丝究竟是什么?他们所作所为的心理驱动是什么?究竟对这一群体有怎样的了解?屏幕背后的网民却并不能清楚地说出个一二来。如果想拥有批判的权利,请履行了解的基本义务,对任何群体的批判都需要建立在对群体的了解之上。 对于“饭圈”之外的很多人来说,粉丝是一个令人倍感陌生的群体。普通人通常是通过媒体报道来构建自己对粉丝群体的认识的。在媒体报道中,媒体呈献给大众的粉丝群体形象具有歇斯底里、迷失自我等特点.在有限的篇幅里粉丝被描述成为了见偶像一面一掷千金,在偶像生日的时候集资“放卫星”,为偶像坚持签到、打榜、刷数据……甚至有人会认为粉丝的行为是“社会紊乱的心理症候”(刘燕,2010)。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媒体是无法将错综复杂的粉丝生态浓缩在短短几百字的报道中的。局外人既意识不到媒体报道的局限性所在,也没办法获得最直接的亲身体验。于是,局外人普遍选择了一种最武断的做法,即直接将粉丝群体定性为一个“病态”群体。在参与式观察中,我们发现很多粉丝在现实生活中会遭到很多误解,为了追星经常请假的同学被看作有心理疾病。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