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位编辑的自述 我的出版之路

一位编辑的自述 我的出版之路

  • 字数: 29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作者: 杨牧之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68851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杨牧之的采访口述内容整理编撰而成,以问答的形式,回忆了杨署长从求学到进入出版行业工作这几十年中,他所见证的一些的重大事件和承担的一些重大项目,这当中既有事件背后的趣事,也有改革路上的艰难;既有人生的关卡,也有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出版事业“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同时也见证了他为出版事业所做的贡献;让我们捕捉到不少通向历史真相的线索,同时也记录下很多宝贵的人生感悟。
作者简介
杨牧之,生于吉林省德惠县,祖籍河北省宁河县。中共党员,编审。196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6年7月毕业。随后,入职中华书局做编辑工作。1980年至1987年5月参与创办并主持《文史知识》月刊。 1987年5月调入国家新闻出版署(总署),先后任司长、党组成员、副署长。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国社科基金新闻与传播学评审委员。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工委会主任、总编辑。《中国出版史研究》主编。 2002年至2007年任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总裁。 2009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主编。 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198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聘任为兼职教授,讲授《诗经》专书课,开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讲座。 2008年4月,任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主要著作:《编辑艺术》《论编辑素养》《我的出版瞳憬》《关于出版的思考与再思考》《出版论稿》《最喜今生为书忙》《辛弃疾》《辛弃疾词选注》《世说新语选译》(合作)等。 散文集:《云深不知处》《在那恒河的原野》《佛罗伦萨在哪里》《火车带来的乡愁》《梦回》等。 主要论文:《“关雎”与“诗无邪”》《从“桃夭”篇谈(诗经)善与美的统一》《“郑风淫”论》《(史记)修订本的成绩和出版的意义》《历史的记忆与传承的平台一(中国古籍总目)编纂随想》《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与着眼点》《(西昆酬唱集)刍议》《(金瓶梅)(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出版发行的故事》《我对古籍整理研究与出版认识的三个阶段》《精品图书七论》《从(不列颠百科全书)到(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主编项目:《中国工具书大辞典》《论古籍整理与出版》《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文库》《大中华文库》《中国古籍总目》(合作)《百科学术文库》。
目录
第一章 围绕几本书谈编辑工作
一、《毛主席诗词注释》
二、《读<封建论>》
三、三部有关《诗经》的译注稿
四、策划和出版《古文字学初阶》
五、对编辑工作的体会
第二章 出版管理为的是多出好书
一、出版管理方面的要求
(一)制定出版规划
(二)年度选题评析
(三)图书的审读工作
(四)图书的校对工作
(五)图书品种总量的掌控
二、鼓励多出好书的措施
(一)“国家图书奖”的设立与评选
(二)评选优秀出版社和良好出版社
附:《1994年全国图书选题评析》
第三章 中国出版集团成立始末
一、中国出版集团改革的背景
二、辽宁出版集团挂牌问题
三、上级决定由我主持建立中国出版集团
四、关于成立中国出版集团的两个重要文件
五、同志视察总署,听取了集团的汇报
六、同志的讲话让我们倍受鼓舞
七、我对出版社转企、股份制的想法
八、加快研究、推进集团的转企改制
九、集团收到了盖着中国政府优选的印的国务院文件
十、得到了发改委批准的办公楼
十一、集团要实现化学反应、融合发展
十二、公益性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从集团转出
十三、衷心祝愿中国出版集团乘胜前进
十四、中国出版集团上市
第四章 走向世界的《大中华文库》
一、“文库”的缘起
二、第一批成果
三、得到国家总理的高度赞扬
四、一个团结有效率的集体
五、向第三个高峰前进
第五章 “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
一、我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认识的三个阶段
二、历史的记忆和传承的平台——《中国古籍总目》编纂随想
三、《史记》修订本的成绩和出版的意义
四、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变迁
五、关于古籍整理的一些想法
第六章 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一、我对“百科全书”的认识
二、《不列颠百科全书》突然宣布停止出版纸版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事业和今后的构想
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的几个疑难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第七章 办好一本刊物的感想
一、创办《文史知识》的缘起
二、什么样的刊物受欢迎
三、“雅”“俗”与“雅俗共赏”
四、办刊物就是要请“专门家”撰文
五、杂志办“专号”的价值
六、编辑部的活力与凝聚力
附一:编辑部里的年轻人
附二:相知未变初衷——庆祝《文史知识》创刊40年
第八章 “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后记
一、“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
二、“临事而惧,陈力而后就列”
三、“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摘要
     游翔:从北京大学(下简称北大)毕业进入中华书局到您1987年离开,去新闻出版署,您在中华书局工作了20年。这20年中,1968—1980年,您做了十几年的图书编辑,1981—1987年,又做了六七年的期刊编辑。在这个时间段中,有没有几本书是让您至今难以忘怀的呢?您对编辑工作又有些什么看法呢? 杨牧之:好,今天我就几本书来谈谈编辑出版前后的背景和其中我的感想、收获。另外,谈谈作为一名编辑在编书中间都有些什么想法,渐渐地,我对编辑这一职务的看法有怎样的变化。 我谈的第一本书是我和几个同学曾经作过的《毛主席诗词注释》。严格地说,那还不能算是正式出版物,虽然它可能印制了几十万册。那时,我们在北大虽然毕业了,但还没有走出校门。围绕这本书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要谈的第二本书,是我在中华书局早期的时候,那本属于跟工农兵“三结合”编写的《读<封建论>》。你们都比较年轻,不见得知道,这本书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当时《人民日报》曾连载三天,这是我和工农兵相结合写的书,也可以说是配合政治需要编的一本书。这前后有许多周折,也有很多教训。第三本书是我看的《诗经》译注方面的书稿,总共三部,都是《诗经》305篇的全译注,最后都没有采用出版。而且,交我之前这三部书稿编辑部主任大体翻过,明确告诉我这三部书稿恐怕都不合适出版,让我再看看,然后写出退稿意见,退稿。上面说的,这三部书稿,都有些特殊情况。第四本书是李学勤先生所著《古文字学初阶》,这是一本正常情况下出版的书。 编辑出版书稿过程中确实有很多体会,很多感受。那时我还年轻,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诸如编辑与社会,与政治,与作者,与个人读书、写作的关系,怎样通过编辑工作提高自己,自己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都经常萦绕脑中。其中的甘苦几十年过去,仍让我叹息。 一、《毛主席诗词注释》 我先讲第一本书,关于《毛主席诗词注释》这本书的编写过程。实际上这本书是一个非正式出版物。我们在北大毕业之后,因为“”的原因暂时留校,等待分配。1966年毕业,1967年才准备分配。这时候“”开始“大串联”了。“大串联”时候很多工农兵群众到北大来,要求北大给他们讲讲毛主席诗词,简单地说,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样一本《毛主席诗词注释》。 我先从头说起。我到北大读书的时候是1961年,1966年毕业,五年制。1961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到1962年就开始好一点了。那时候国家经济很困难,大学也很难考,不像现在差不多是80%的录取率。我们那时候是七八个取一个。我是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考到北大来的。那一年,北大中文系只给吉林省两个名额,如果说按这个名额算,在吉林省,我当不上状元也当个榜眼,不是第一也是第二吧。 到了北京,到了北大之后,确实是非常激动,从一个外省市到北京来,先就是一个很高兴的事情,何况是北京大学这所每个学子都向往的世界有名的大学呢!我刚到北京的时候,觉得北京不是那么气派。走出北京火车站,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灰色的墙、灰色的房子,灰蒙蒙一片,觉得提不起神来。但是到北大就不一样了。北大雕梁画栋,湖光塔影,又正值秋天,林荫曲径,竹绿枫红,很漂亮。很多人可能都去过,过目不忘吧!特别看到这里是蔡元培纪念碑,那里是胡适之讲课的教室,司徒雷登的办公处,马寅初讲“人口论”的地方……北大是文化圣地,文化史的卷帙浩繁。我当时觉得在这儿读书真是太幸运了。特别是我们入学的时候,新生欢迎会给我留下至今不能淡去的深刻印象。在欢迎会上,中文系的教授个个大名鼎鼎,真是群星灿烂。我们新生坐着,先生们都站着。游国恩、杨晦、吴组缃、魏建功、林庚、王力、周祖谟、王瑶、季镇淮、朱德熙……这样一大批文学目前辉煌灿烂的大学者微笑地面对着我们,让我们激动不已。王力先生代表教师讲话,其中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得十分清楚。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先生的这一句话,让我们这些年幼无知的学子顿感自豪。今天回想起来那种年幼的轻狂,很是好笑。但正是这种自豪,陪伴我们整个五年大学生活,激励着我们要把书读好,要像个北大学生的样子,即使步人社会之后,仍然记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当然,那时候还是“三年困难时期”,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好,学校特别强调劳逸结合,晚上九点钟就要上床睡觉。吃不饱,缺油水,每天总是觉得饿。虽然那时候国家配给大学生的粮食也不算少,大学生每月仍然是35斤,但就是吃不饱,可能是因为很少鱼肉蛋,很少油水。当时,很多人得了浮肿病。学校很关心学生的身体,要求九点多钟就不要读书了,就要上床睡觉,睡不着也得躺着休息。那时候虽说还是“三年困难时期”,但是想到国家的困难,想到我的家庭只靠父亲一个人当中学教师的收入养活全家七口人,考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所以学习还是很努力的。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