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寄生生物如何操纵人类与社会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寄生生物如何操纵人类与社会

  • 字数: 19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 作者: (美)凯瑟琳·麦考利夫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57032140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很好美国科学和自然写作奖”得主、畅销科普作家凯瑟琳·麦考利夫经典著作 ★ 美国亚马逊网站“编辑精选”好书 ★ “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科学》《自然》《华尔街日报》专业推荐 ★ 从生物科学到地缘政治,从人类思维框架到社会文化规范,精彩纷呈的有趣生物,令人信服的跨界研究,见证前沿科学与人类心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政治观念令人激动的交织与碰撞。 ★ 作者观点新颖,文笔流畅幽默,将科学研究编织进高潮迭起的故事之中,以高超的叙述方式,带领我们打开寄生世界之门,发现我们身边的隐形操纵者,更新观察世界与人类的视角。
内容简介
老鼠被寄生后主动靠近猫?
被寄生的鱼儿故意吸引天敌注意,毫无反抗被吃掉?
你可能变成寄生生物的私人保镖、保姆、司机和仆人?
寄生使我们对陌生外来群体产生更多排斥,导致偏见、仇视、种族主义?
我们的思想真的由自己做主吗?
寄生生物与宿主已经彼此纠缠斗争了数十亿年。
这些“隐形”的寄生生物是现实世界的魔术师、巫师、脑外科手术大师。它们能够操纵不同的宿主做出大量反常行为:将自己暴露在天敌的视野内,以各种方式牺牲自己,甚至改变自身性别,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不择手段完成自身的进化。
蚂蚁、蜜蜂、老鼠、猫、狗……甚至人类,都处在寄生生物的操纵之下。由宠物传给我们的寄生虫,很可能使我们性情大变,让我们变得鲁莽、冲动甚至精神失常。
在文化层面上,因循守旧、集体主义、政治保守、重视公共卫生的宗教条例……寄生生物也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饮食习惯、择偶倾向、信仰习俗,甚至政府公共政策,渗透了我们的整个世界观。
作者简介
凯瑟琳·麦考利夫(Kathleen McAuliffe) 一位获奖无数的美国科普作家,其文章发表在十多本美国国家杂志报刊上,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发现》等,并荣获“很好美国科学和自然写作奖”。她于2012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专题文章《你的猫如何令你疯狂》,成为该杂志目前阅读量排名第二的文章。 袁祎 中山大学生物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译有《生命是什么》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寄生虫时髦之前
第二章 搭便车
第三章 行尸走肉
第四章 催眠大法
第五章 危险关系
第六章 遇事不决,肠道直觉
第七章 菌群使人肥胖
第八章 疗愈本能
第九章 被遗忘的情感
第十章 寄生与偏见
第十一章 寄生与道德
第十二章 思想的疆域
致谢
注释
术语表
摘要
     第一章 寄生虫时髦之前 当个寄生虫可不容易。当然,你可以白吃白喝,但是混吃等死的“米虫”的生活仍然充满压力。你必须能够适应一个、两个,或是三个不同的宿主——假如你属于吸虫那类寄生虫,这些宿主可能像地球和月球那样各不相同。从一个宿主转移到下一个宿主可能是一场“旅行噩梦”。请想象你是一只吸虫,你在蚂蚁体内生活了一段时间,但你只能在羊的胆管内进行有性繁殖。而蚂蚁并不在羊的日常菜单上,那么你该如何到达下一个目的地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让贾妮丝·穆尔(1anice Moore)开始了她的科研道路。1971年,她还是休斯敦莱斯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学习着由该领域泰斗克拉克·瑞德(Clark Read)讲授的寄生虫学入门课程。瑞德是一个身材瘦长、气场威严、讲课风格古怪的人。他会抽着,天马行空地用不同种类寄生虫的迷人细节吸引学生进入他的激情世界,他的介绍并没有明显的逻辑或秩序。但是他讲故事很有天分,他可以绘声绘色地描绘寄生虫的生活,让人几乎可以想象出成为寄生虫的感觉。他也知道该如何营造好的悬念,他就是这样吸引到穆尔的。 尽管瑞德告诉穆尔“要像吸虫一样思考”,穆尔还是无法想象如何让蚂蚁跑到羊的嘴里。事实上,没人能做到,因为寄生虫想到的解决方案荒唐得不可思议:它入侵蚂蚁大脑中控制运动和口器的区域。白天,被感染的蚂蚁和其他蚂蚁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到了晚上,它不会回到自己的巢穴,而是会爬到一片草叶的很好,用下颚夹住草叶。它会那样悬在空中,等待羊过来吃草将其吃掉。不过,如果到了第二天早上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它就会回巢。 “为什么它不一直附着在草叶上呢?”瑞德问道,他扫视着教室,好像在期待学生们能够理解吸虫的逻辑。“因为如果它这样做,”他告诉全神贯注的听众,“蚂蚁就会被正午的太阳晒死——这对寄生虫来说不是一个理想的结果,它也会随之死亡。”所以蚂蚁一晚接一晚地在草叶上来来去去,直到附着的草叶被毫无戒心的羊吃掉,吸虫这才终于进入了羊的肚子。 瑞德讲的故事让穆尔感到震惊。吸虫令人想起漫画中的大坏蛋,用一个操纵杆控制人们的思想,让守法的公民抢劫银行并犯下其他罪行,这样坏蛋就可以掌控世界了。吸虫这一壮举的相关报道来自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一项研究,不过,让穆尔激动的是瑞德刚刚得知了关于另一种生物的研究,其结果与德国的研究相似。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只棘头虫,一种长着刺头、身体松弛的寄生虫,它看起来就像一个长5-10毫米的虫状囊包。这种寄生虫在变成成虫之前,必须在小型虾状甲壳动物的体内成熟。这些甲壳动物生活在池塘或湖泊中,通常一遇到刺激就立马钻进泥土里。然而,这种寄生虫必须要进入绿头鸭、海狸或麝鼠的肠道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发育,而这些动物全都生活在水面上,并且以甲壳动物为食。为了研究“偷渡者”如何偷渡成功,瑞德曾经的学生约翰·霍姆斯(John Holmes)——他现在已经是艾伯塔大学的教授了,和他的研究生威廉·贝瑟尔(William Bethel)将甲壳动物带进了实验室。他们发现,这些被感染的甲壳动物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它们在遇到刺激时非但没有往下潜逃,反而蹦到了水面上,四处跳来跳去,就差大喊:看我!如果这都没有引起捕食者的注意,它们会附着在水禽和水生哺乳动物爱吃的植物上。穆尔惊讶地发现,有些甲壳动物甚至会附着在鸭子的脚蹼上,然后很快就被鸭子吞食了。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