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王的城市 查理二世与改变历史的伦敦

国王的城市 查理二世与改变历史的伦敦

  • 字数: 36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作者: (英)唐·乔丹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1224060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唐·乔丹在关于查理二世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其此前的两部著作《国王的复仇》和《国王的床》均是关于查理二世的,一部讲述他如何结束流亡重掌王权,另一部讲述他在位时期的私生活。本书延续了其研究方向并加以延伸,以查理二世在位的25年为时间主线,以他1660重返伦敦为起点,以1685年他的死亡为终点,这期间伦敦的兴衰与变化实际上是与查理二世的政权息息相关的,在透彻研究查理二世掌权期间历史的基础上讲述该时期伦敦的历史,相信是较为权威和公正的。 ★本书对该时期伦敦的讲述全面翔实,结构清晰,将以这一时期分为基调不同的三个阶段。附录补充讲述了该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读者读完本书会对这段伦敦历史有非常深刻全面的认识。 ★难能可贵的是,该书既具备相当高的研究水准,同时还生动易读,非常适合大众读者了解、品读这段跌宕的历史。
内容简介
在查理二世统治时期,伦敦城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历经数年的内战和政治动荡之后,伦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科技、文学、戏剧、建筑、天文学、医学、统计学、金融、贸易、航海和造船以及政治、军事等领域的重大进步中心,展现出靠前的巨大活力,为现代英格兰的悄然形成铺建了道路。 而这种活力又以国王为核心。1660年,查理二世结束流亡生活,踏入他近20年不曾造访的都市,他的复辟点燃了这座城市各领域爆发式发展的导火索。伦敦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财富、活力和成功归功于如今耳熟能详的多位名人,包括牛顿、胡克、波义耳、约翰·韦布、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威廉·达文南特、克里斯托弗·雷恩、塞缪尔·佩皮斯和约翰·德莱顿,以及其他一些被历史忽视的人物。 查理二世在位25年,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伦敦遭受了几次重大挫折:1665年的鼠疫大流行、1666年的特大火灾及第二次英荷战争惨败,都导致了明显的经济衰退。面对诸如此类的考验,查理的品性暴露无遗。事实证明,他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既勇敢无私,又太过自私。 尽管国王的治理摇摆不定,但多亏了伦敦人的智慧和韧性,这座城市得以从灰烬中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之都;同时塑造现代英国的许多东西也在此期间初次形成。
作者简介
唐·乔丹(Don Jordan),历史作家、编剧,曾两次在纽约电影电视节上荣获“蓝丝带奖”,并与迈克尔·沃尔什(Michael Walsh)合著了“查理二世三部曲”之《国王的复仇》(?The King's Revenge?)和《国王的床》(?The King's Bed),还有《白色货物:在美国的英国白奴被遗忘的历史》(White Cargo: The Forgotten History of Britain's White Slaves in America)。他目前居住于伦敦。 杨巍,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翻译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理事,先后出版译著近20部。2015年获重庆翻译学会第四次优秀翻译成果奖著作类优秀奖,并于2018年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高端论坛,获年度特别贡献奖。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乐观岁月(1660~1663)
第1章 企望之城
流言四起
人口普查
精英圈子
伦敦商人
城墙之内
暗涌、期待与焦虑
第2章 国王归来
《布雷达宣言》
迎归
“回来的星辰”
第3章 剧场开幕
半秘密剧院
戏剧性奇观
查令十字街
第4章 人人都有份
“快活王”
淘金热
新王宫
皇家测量师
第5章 死对头
剧院特许状
女演员
剧场文化
英荷贸易之争
三角贸易
第6章 国王加冕
新王冠
净化空气
东印度公司
盛典
第7章 皇家学会
“无形学院”
开创性研究
迎娶公主
第8章 海外探险
罪恶贸易
卡罗莱纳
死亡率报告
《克拉伦敦法典》
第二部分 灾难岁月(1664~1667)
第9章 贸易战
惨败
《英格兰财富》
一场“豪赌”
第10章 科学新世界
《显微术》
科学杂志
第11章 跳蚤年
一触即发
蔓延
“瘟疫医生”
惨状
穷人的疾病
第12章 战争与火灾
重回正轨
革命性建筑
四日海战
大火之夜
燃尽全城
第13章 余波
“奇迹年”
重建计划
新实证思想
“炼金术”
……

摘要
     第1章 企望之城 流言四起 1660年春,伦敦接近被笼罩在有害烟气之中。说实话,这里的空气向来都不怎么样,尽管风向对其质量好坏产生了重要影响:刮西风时,它会带着白厅宫庭院的石灰窑(距离城墙不足1英里①)里冒出的刺鼻浓烟掠过全城;当风向突然偏南,它又从河对岸工业贫民区的那些皮革厂、窑炉和制造厂里卷起一阵阵废气。 即便是接近无风的日子,中世纪城墙内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包括铁匠、餐具制造工、皮革工、面包师、酿酒师、煮皂工、玻璃吹制工、银匠、金匠等任何需要用火之人——的火炉里也会排放出大量的化学污染物;它们就这么悬浮于静止的空气中,然后如同一块裹尸布般飘落在大街小巷。到了星期天,工业烟尘逐渐消散,只剩下成千上万个喷出硫磺味气体的烟囱,而这些气体来自于居民们为屋子供暖和做饭所用的海煤(Sea Coal)。 伦敦人脚下的地面也跟他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有害健康。其卫生设施很简陋,并且是现成的。每栋房子背后都带有一间旱厕;那里面的粪便不断堆积,直到清洁工来将其清除,然后装上板车运出城外。即便如此,粪便的收集也可能不及时。在一篇令人不适的日记中,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讲述了邻居家那堆粪便如何渗过毗连的地窖墙,最后弄得自家窖内污秽不堪的状况。城墙外,收集站的恶心程度同样令人难以想象;人的排泄物和马粪胡乱混杂在一起,以便给为城里种植食材的田地施肥。如此这般,伦敦倒是增加了食物来源——但同时可能会导致疾病再生。这也是瘟疫泛滥的时代,自1382年暴发黑死病以来,这种可怕的疾病便周期性席卷欧洲,仅在英格兰就暴发了三十多次,其中数次波及伦敦,最近一次发生在1637年。 城里的露天阴沟沿着街道两侧流淌,有时还直接从街道中间穿过,成了伦敦人倒夜壶之处。污物经常溅得鹅卵石上到处都是,猪粪、马粪混合着烂蔬菜、动物内脏和人的排泄物,形成了一层不堪入目的残留物。唯有下雨才能令情况得以改善,雨水不仅暂时净化了空气,还可洗去肮脏的烂泥,一路将其冲人壅塞的河道以及街道下直通泰晤士河的涵洞中。 然而在1660年春,任何东西都无法冲走城内挥之不去的持久流言——其顽固程度简直与弥漫的臭味不相上下:据说,国王马上就要结束流亡归来了。自大部分伦敦人纷纷出动,在已故国王查理一世那间豪华的国宴厅(占据白厅从查令十字街一直到河边1英里的距离)外目睹他在断头台上被斩首,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1年。在那之后,伦敦居民不得不接受清教政权;在这个政权之下,赚钱是好事,但轻浮万万不可。于是,河岸街的宏伟五月柱被推倒,剧院纷纷关闭,就连圣诞节庆祝活动也引发了不悦。 当然情况也并非糟糕透顶,比如音乐不仅没有被禁止,反而还受到鼓励。毕竟伦敦市民需要用优美的曲调来振奋自己的情绪——自1642年内战爆发以来,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杰出的德国艺术家、雕刻家温斯劳斯·荷勒(Wenceslaus Hollar)曾对传记作家朋友约翰·奥布里(John Aubrey)说过:1636年当他第一次造访英格兰时,英格兰正处于和平时期,所有人不管有没有钱,看起来都兴高采烈的;可内战后他再次到来,却发现“人们的神色全变样了,流露出的尽是忧郁、恨意,仿佛中了邪一般”。1 无论是否真的“中了邪”,总之到了1660年初,没有国王的清教统治实验已经陷入混乱。1658年奥利弗·克伦威尔去世后,为争夺优选权力,军队和议会之间展开了一场长期决斗。在此期间,克伦威尔的儿子理查德被任命为护国主,只可惜连仗都没打起来,就被军队里一群重量级人物粗暴地赶跑了。接着军队又加强了对伦敦的控制。约翰·巴克斯特德爵士(Sir John Barkstead)本是伦敦一名土生土长的金匠,在克伦威尔手下担任看守伦敦塔的中尉,其手段残忍腐败。1659年冬,伦敦市民呈上请愿书,旨在控诉军队的武力镇压行为。没想到,这支军队竟反过来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数人死亡,结果闹得群情激愤。整个伦敦城里都在说:眼下急需做出改变,需要有新的统治者来掌控不断恶化的局势。 至于年轻的国王查理二世即将从流亡中归来,这根本还是没影儿的事。他自打16岁就离开了英格兰,毫无施政经验。有人说,应当再给理查德·克伦威尔一次机会;也有人说,乔治·蒙克——这位原克伦威尔治下的将军——如今正牢牢掌控着伦敦,其军队也在全城范围内临时驻扎,怀有成为另一个克伦威尔的企图。虽然蒙克公开宣称自己诚心效忠于议会,但恐怕只有他本人清楚其忠诚并不在此。他下令拆除旧城里的防御工事,于是军队前往八处入口,将以钢铁加固的巨大木门一一从铰链上取了下来。他们又费了不少工夫,将吊闸从门楼上卸掉,然后砸得粉碎。作为一座城墙环绕的城市,伦敦在内战期间得以将国王拒之门外,如今却不再具备任何防御能力;这对曾被形容为“英格兰耶路撒冷”的城市里的居民来说,倒也并非是无法接受之事。2 P9-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