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山河形胜(山西历史军事地理)

山河形胜(山西历史军事地理)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李广洁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31205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5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山西的地理形势和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山西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中国历史,山西的军事地理是绕不开的。本书从全国的战略体系上看山西、从军事地理的视角上论述山西,比传统的、单一的军事史研究更有价值。 本书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写就此书,上编主要是介绍留存于山西的古代关隘、渡口,太行山进出中原的各条通道,恒山通往漠北的通道;下编撰写发生在山西的古代战争,如长平之战、白壁之战等等,以及太原、大同、雁门关在古代的重要价值。
内容简介
山西的地理形势和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山西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中国历史,山西的军事地理是绕不开的。本书从全国的战略体系上看山西、从军事地理的视角上论述山西,比传统的、单一的军事史研究更有价值。 本书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写就此书,上编主要是介绍留存于山西的古代关隘、渡口,太行山进出中原的各条通道,恒山通往漠北的通道;下编撰写发生在山西的古代战争,如长平之战、白壁之战等等,以及太原、大同、雁门关在古代的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李广洁,山西万荣人。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历史地理研究工作。近年来系统考察了山西境内以及太行山周边的古关隘、古战场,出版有《华章晋韵:中国历史上的山西元素》《金戈铁马:与山西有关的有名战役》等
目录
上编
“表里山河”的山西地理形势
山西的地理区位与军事价值
古代山西通往四周的主要道路
山西古代主要的关隘
山西古代重大战役概述
下编
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蒲州城的战略地位
晋西南峨嵋原的战略地位
黄河龙门渡口的战略地位
附:中古时期龙门渡口别称“壶口”考
平阳城的战略地位
灵霍峡谷的战略地位
晋东南上党台地的战略地位
太原城的战略地位
雁门关的战略地位
大同城的战略地位
塞北地区的战略地位
吕梁山在中国古代的军事价值
太行山在中国古代的军事价值
附:汉代太行山“羊肠坂”“壶口关”考——兼论唐代的“崞口”所在
中条山在中国古代的军事价值
后记
摘要
     春秋时期,晋国以汾河下游、涑水河流域为根据地,不断地南下太行山、东出太行山,进入河洛平原、河北平原,称霸中原。“表里山河”的地理形势对晋国的百年霸业提供了天然的战略优势。在晋国与楚国的百年争霸中,晋国偶有失利,但在黄河、太行山的屏护下,楚国的军队无法进犯晋国的腹地,而晋国的军队却曾经两次深入楚国的腹地。在晋国与秦国数百年的争雄目前,晋国一直居于上风。晋襄公初年,晋军穿越中条山,渡过黄河,在崤山拦击秦军,迫使秦国300多年无法东进中原。秦穆公、秦康公、秦桓公、秦景公几代国君都具有争雄天下之才能,然终未使秦国的势力染指中原,盖因晋国控制山河之险,阻拦了秦国的东出之路。 战国初期,“表里山河”的形势对魏国的霸业也提供了地理上的优势。魏文侯时期,魏国据有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黄河成为魏国的内河。魏武侯曾与吴起浮舟于黄河之上,自豪地对吴起说到魏国的山河形势:“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凭借“表里山河”的地理形势称霸中原多年。战国后期,秦国欲兼并诸侯,先占领魏国的河东地区,再占领韩、赵的上党地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分析说:“盖魏之强以河西、安邑,而韩之强则以上党,赵之强则以晋阳及云中、九原。白魏去安邑都大梁,而魏始弱矣。秦惠文君时,魏以河西之地尽入于秦,而魏益弱。秦昭襄二十一年安邑复入秦,而魏遂不复振矣。秦人既得安邑,乃谋韩之上党;秦拔上党之后凡八年,而韩遂入朝于秦。”具有“表里山河”优势的河东、上党两大战略要地归入秦国的版图,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毫无悬念了。 秦代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在黄河以东、太行山之西设立了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代郡,现在的山西各县,都在秦代的黄河以东、太行之西的五郡所辖范围。元代以前,都城多在关中的长安,黄河在其东为屏护,多以“河东”代指今山西地区;元代以来,以北京为首都,太行山在其西为屏障,故以“山西”之名取代“河东”之称。无论是以“河东”还是以“山西”命名,都说明了历代王朝对山西地区“表里山河”形势的高度重视。 “表里山河”一词,虽然是古人对春秋初期晋国所立足的山川地理形势的概括,但用“表里山河”来概括后来几千年的山西地理形势也是十分恰当的,所以“表里山河”的概念在历史上被学者们高度认同。唐代柳宗元的《晋问》有云“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元代郝经的《河东罪言》有云“夫河东,表里山河,形胜之区”;明末顾炎武的《肇域志》有云“临谷起堑,因山为障。带二水之双流,据百岭之重阻。左恒山,右大河,南孟门,北云中,四塞之国”;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有云“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 山西的山河形势,不仅在四周有大山、大河屏护,境内也是山重水复。在千里黄河之东,九百里吕梁山系从管涔山绵延至龙门山,在黄河与吕梁山系之间,是千沟万壑的晋西黄土高原。千里汾河蜿蜒纵贯于山西中部,和偏关河、湫水河、三川河、屈产河、涑水河等河流向西汇入黄河。在省境的西北部,与内蒙古接壤的右玉县、左云县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的波状黄土丘陵。在太行山之西,太行山的支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从北到南排列,桑干河、滹沱河、清漳河、浊漳河、沁河、丹河,穿越太行山流向河北、河南。在太行山、吕梁山之间,自北而南分布着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在太岳山与太行山之间,分布着长治盆地、晋城盆地。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