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众教育馆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塑造(1928-1949)

民众教育馆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塑造(1928-1949)

  • 字数: 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朱煜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438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民众教育馆是1928-1949年国民党政府时期设立的针对底层民众的社会教育中心机构。本书旨在探讨民众教育馆是如何利用识字扫盲、日常宣教、集体仪式、法定节日、纪念空间等教化活动或政治符号,试图影响底层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的演变历程及其结果。本书以海峡两岸的档案以及近代报刊资料为基础,从历时态视角对民众教育馆塑造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缘起、样态、效果等展开实证研究,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藉由对民众教育馆教育活动“隐性世界”的阐释,分析其蕴含的政治文化象征,将民众教育馆置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宏大视野下考察。民众教育馆塑造民众民族国家认同的努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由于政府中重视民众教育馆的主要是社教官员,而地方政府甚至整个行政系统对之比较忽视,因此,民众教育馆塑造民众民族国家意识尤其是对国民党政权认同的总体效果并不显著。
作者简介
朱煜,江苏扬州人,历史学博士,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历史教育与教材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ZS098)、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70078)等多项课题,著有《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一1937):以江苏为中心》《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1921—1926)》《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等书,在《近代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等荣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唤起民众”:民国民众运动的“教育转向”
第一节 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志在“唤起民众”
一、孙中山“唤起民众”的思想
二、国民党内孙中山追随者的认识
三、“唤起民众”政策及其“教育转向”
四、“唤起民众”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塑造
第二节 知识精英倡导“唤起民众”的教育
一、民众教育的策源地
二、施行民众教育的构想
第三节 国民党政府将民众教育纳入政治轨道
一、教育行政官员开始关注民众教育
二、实施训政与建设新国家的需要
三、民众教育的“党政双轨”体制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应运而生
一、民众教育目标与设施
二、探索民众教育的中心机构
三、民众教育馆的建立与推广
小结
第二章 “到民间去”:民众教育馆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唤起
第一节 创办之初的民众教育馆
一、养成“健全公民”
二、“只知办馆,不知办事”
第二节 国难来临与国家意识的唤起
一、民众教育新路
二、“国家”的视觉呈现
三、铸造“国魂”的传布
小结
第三章 “救亡图存之本”:民众教育馆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培养
第一节 民众教育趋重民族国家意识
一、非常时期的民众教育
二、救亡图存的社会使命
第二节 “为生存而抗争”:培养民族国家意识的努力
一、补习教育:普遍的民众启蒙
二、国防声中的壮丁训练
三、注重政治及生活能力
第三节 民众读本中的“国家话语”
一、“收全国一致之效”的部编民众课本
二、“鼓铸民族精神”:民众读物的审查与编纂
小结
第四章 “增强民众抗战力量”:民众教育馆与民族国家意识的普及
第一节 大后方民众教育馆与抗战民众动员
一、战时民众教育馆的新使命
二、大后方民众教育馆的设立
三、实施国民精神总动员
四、工作成效的观察
第二节 战区民众教育馆与抗战民众动员
一、战区民众教育馆的设置
二、抗战之精神战
三、从全民教育到社会教育辅导
四、民众生活教育
五、战区民众动员之检讨
小结
第五章 “收复人心”:民众教育馆与民族国家意识的重塑
第一节 节庆与纪念日的政治象征
一、“民族复兴节”与民族记忆的激活
二、法定节日与传统节庆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文化生活中的国家认同
一、肃清日伪遗毒与设立“忠烈纪念堂”
二、“戡乱建国”旗号下的日常宣传
三、“识字国民”与民间生活习俗改造
第三节 危机重重的民众教育馆
一、围绕存废的争议
二、危机重重的因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