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地谷仓

大地谷仓

  • 字数: 22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周蓬桦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3296474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周蓬桦近期新散文结集。作者用简洁明亮的散文语言,以个人化的投入姿态,体察生灵与自然伦理,呈现个人命运与万物共情的价值思考。收录了《河灯》《白桦树皮》《大露珠》《后院的光阴》《逃亡的羽毛》等散文。恰似一面锦缎,织出一幅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移的线索图案,为时代进步提供证据信息和文学气场。
作者简介
周蓬桦,山东省作协首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出版有散文诗集《月光下的马》《红罂粟》,散文集《干草垛》《告别坏心情》《风吹树响》《浆果的语言》《故乡近,山河远》等,长篇小说《野草莓》《远去的孔明灯》,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等。作品被收入海内外百余种选本。曾获冰心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山东精品工程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中华铁人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第一辑 河灯
河灯
微火
姆妈
瓦与沙
墙上的洞
瓮:新麦地
马灯里的雨
勾魂戏
打麦场
灶火
干葵
雪地上的狗
第二辑 森林响了一夜
白山栅栏
柴木灰
白桦树皮
参北斗
从黑土里钻出许多东西
月光照亮蒲草丛
弯路上的野花
山中夜宿
森林的迷宫
松塔上的雨滴
窄门里的世界
松花酒的气息
雨水里有松脂的气味
萤火天堂
会跑的人参
森林响了一夜
缓缓飘落的树叶
游猎者的黄昏
在林间住多久合适
缓慢的马车
一株躺在地上的树木
林间消息
第三辑 运草车
青草籽
大露珠
草尖上的信使
天堂寺的白云
羊的往事
雪夜温暖
草原上的懒人
星光闪闪的道路
运草车
向孤独者致敬
温泉的性格
农事诗:葵
在乌拉盖草原上挖掘
芒草里藏着野兔的家
第四辑 野果穗
一段路(五题)
镜头:1980年
回忆花楸树
后院的光阴
铁路以南
去看鲁迅(二题)
幽寺
河流:闪光的预言
海边炉火
地窖
野果穗
亲爱的孤独
西施的美人生涯
忧伤的回廊,遥远的风车
第五辑 遥远的火光
逃亡的羽毛
幽暗的居室
灾难的面孔
阳光、青草以及发霉的身体
雪乡的营生
雪乡的地理与节气
在玛吉阿米餐厅小坐
羑里之卜——《周易》的诞生
遥远的火光(三题)
竹:完整或残缺的器皿
摘要
     河灯 春天,我驱车来到鲁西平原,在一个陌生的村口停下来。我发现这是一个古朴的村子,散发着幽寂的气息,夹带着一股柴草被烟火熏燃的气味。 村口有一座石碑,一条长木板凳,七八个人。事后得知,这几位村民中有两个铁匠,一个木匠,一个会捏泥人的老奶奶,还有一个哑巴——他们都老了,正蹲在废弃的石碾前晒太阳。 大柳树伫立在村口,应该有百余年的树龄。阳光白得晃眼,照耀着刚被小雨洗刷过的村路。风吹得枯枝败叶落了一地,但路面上没有多少灰尘。坑塘里的矮柳,绿油油的,一个头戴鸭舌帽的小伙子,牵着一匹枣红马走过去,这个镜头被我悄然捕捉。 我把车停稳,从车子里走下来,细细观察打量这个古老的村庄。直觉告诉我,这样的村子合乎我的喜好。两天来,我沿着故乡的河流奔波,企图找到一个像样的旧村落,里面住着淳朴的乡亲,他们依然过着从前的生活。但往日的画面早巳从人间蒸发,像一个恍惚的梦境——十多年前,平原上的田地已无须耕作,整个沙河镇上的村庄,看不到小麦,统一改种经济作物,随处可见的是蔬菜棚和家畜养殖场。这不,脚一落地,就从空气中闻到一股淡淡的鸡粪味,这是从附近的养鸡场传过来的。 像一块旧砖被搬走,平原上一夜间多出一个个崭新的村庄,一些整齐划一的房子,夹杂着几幢高层商品楼。远远看去,根本不像村子,倒像是小镇上的生活小区。新诞生的村子统一规划,一律是水泥建筑和砖瓦结构,连门窗尺寸都惊人地一致。自此,那些种植庄稼的乡民住进了楼房。我看了稍稍不安,想着他们还能不能继续种庄稼呢;收工后那些农具摆放在哪里;耕田的牛在何处归栏;被雨水打湿的斗笠,要挂在哪一间屋子的墙上。我还担心有一天,满地的鸡鸭猫狗会不会从平原上消失。 作为游子,我怀念往日的村落,这当然与我固执的乡土情结有关。我是从故乡老式的村庄里走出来的。新东西自然有诸多好处,但没有旧年月的地气;没有人与牲口在日子里滚爬的包浆;没有烟囱与柴火把房屋熏染涂改的痕迹;没有干草垛和牛粪堆,村头溪畔,大片的围栅,梨树林和葵花地,以及月光里荡漾着的一汪狗尿。孩子们出生后,第一眼看到一缕油灯的光线,第二眼就看到屋梁和灶膛。 回忆起来,我的童年伙伴大都在土坯建造的黄泥屋里出生,蹒跚学步时深一脚浅一脚,在土地与野草织就的地表上,被风刮倒,被瓜藤绊倒,被夏天和野生浆果涂黑嘴巴;举着刈草的镰刀朝太阳的方向奔跑。孩子们在变幻莫测的天气里自由惯了,在大片的田地上,两只漆黑的眼睛像两片树叶,一抬眼就能看到蓝天上的白云。天空的云朵堆积如雪峰,时而静默,时而在峰尖上出现一片湖,有时则如一片森林。那时候,我们经常凝望着云朵遐想:远方是什么样子的呢?美丽的夕阳下,是一堆燃烧的篝火,还是一片沸腾的群山? 夏天的原野,平静的太阳下有时突然响起一声怪叫,像雪崩,像野牛的发怒,像风的低吼。但究竟是什么,谁也不想刨根问底,要问就问那一片起伏不定的青纱帐吧。人们想,好好地活着,知道那么多事情有什么用途呢? 乡亲们一年到头都在田野里出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都差不多,因此没有明显的攀比。冬天虽然寒冷,孩子们却可以在下雪天玩耍到夜半,捉迷藏,追野兔,掏鸟窝……这些温暖细腻的往事,组成了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长大后依然可以用一根火柴点亮盏盏河灯。 乡民们无法想象城里人的生存状态。有人到城里走了一趟亲戚,回来便搞得全村的人心神不宁,好一阵子才会平静下来。他们只知道城里人的时间金贵,但不懂城里人也有诸多焦虑和烦恼。城市像一个幽深的迷宫,有一道道长廊。 大雪纷飞的冬天,闲下来的人们互相串串门,打打牌,喝喝酒,过节时才舍得宰一只鸡或一只羊,改善一下生活。村里的酒鬼们,总是在村路上东倒西歪地行走,嘴里发出大大的声响——嗝!远处的河滩便有很大的回声,落入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落到树的枝干上,以及散发着谷米和羊粪杂糅气味的磨坊里。 常常,村民们见到村子里突然来了外乡人,目光里流露出警觉,这是一种明显的排斥感。他们盯住对方问这问那,生怕这个人是逃跑出来的通缉犯。但只要对方一表明自己的身份,递来一支劣质,人们就会变魔术般露出一张张笑脸。众人簇拥着外乡人,掏出火柴,互相点烟,情景和气氛的突变让空气微微颤抖。但这就是平原上淳朴和透明的乡亲雕像——他们看到伸过来的友善的手,就一定会递上自己那双粗糙真诚的手。天黑下来,大队部的木桌上,早已摆上喷香的菜肴和一壶温热的地瓜酒。那时候,一个陌生的外乡人,可以在村子里住上好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如今,多少年过去,平原上的村庄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陈年旧迹几乎荡然无存,老房子变成废墟,被渣土车拉走。许多东西飞速消失,许多东西又在快速生长——我站在故乡的河岸上,看到远处驰过箭镞般的高速列车,它在风中发出巨大的轰响。它们不理睬马车的尖叫与感伤,自顾将贫穷和荒凉的月光碾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