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与1824年的世界

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与1824年的世界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哈维·萨克斯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458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观察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史研究,透过对伟大音乐作品的分析,作者为我们解读了贝多芬对人类平等、自由与博爱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对同时期更多诗人、作家、画家等艺术创作者的观察,令这些引发自由与欢乐之共鸣的声音,一同构成了“繁星密布的苍穹之上”的永恒理想。正如《华尔街日报》 的评论:“这本书以新鲜的,且具有挑战性的方式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柱石之一。”
内容简介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1824年5月7日首演,是音乐史乃至艺术目前的重要事件。音乐学家哈维·萨克斯描绘了与作品相关的细枝末节,揭示其缘何成为后代作曲家的艺术创造之标杆,以及贝多芬如何在此体现浪漫主义的天才。
特别之处在于,作者考察了同一时期文化目前的其他重要角色,拜伦、普希金、德拉克洛瓦、司汤达、海涅等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其艺术理念和政治观点,而他们的作品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共同交织出一幅引人入胜的文化图景。
作者简介
哈维·萨克斯,作家,音乐学家,克利夫兰音乐学院荣誉博士,现任教于柯蒂斯音乐学院。早期从事指挥工作,后致力于写作、演讲和教学。长期为《纽约客》《纽约时报》等媒体撰稿,著有《托斯卡尼尼:有良知的音乐家》《阿图·鲁宾斯坦传》等作品。
目录
第一部分 声势浩大的交响曲
“维也纳的近期新消息”
“奥地利人-奥呆驴人”
“永无止境的痛苦”
第二部分 1824年,艺术家如何内化革命
统治集团的重建
解脱+遗憾+压抑=浪漫主义?
拜伦勋爵的“自由之战”
专制统治下的无政府主义作家
幕问休息
拿破仑之后的法国:画笔和钢笔取代骑兵和大炮
多重身份的浪漫主义讽刺作家
第三部分 想象《第九交响曲》
音乐形象
音乐传达了什么?
尝试描述不可描述之事
第四部分 重新开始
引用“伟大”一词
最难追随的艺术表现
后记
引文文献
插图出处
索引
致谢
摘要
     “维也纳的近期新消息” 发臭、腐烂的垃圾,从垃圾箱里溢出来:这就是2004年11月当我推开维也纳第三区一栋巨大但不知名的灰色石质公寓楼的大门,穿过走廊来到一个内部庭院时所觉察的一切。这个长方形的四层建筑外墙上有一块由维也纳舒伯特学会(Vienna Schubert Society)于1924年5月7日——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首演100周年纪念日——所挂的纪念牌匾。墙上还有另一块较新的牌匾,用作装饰的旗帜已因汽车尾气变脏,它宣告着自1972年在斯特拉斯堡召开的部长理事会(Council of Ministers)正式将其采用以来,这部交响曲的“欢乐颂”主题一直都是“欧洲之歌”(European anthem)。这栋门牌号为匈牙利街5号(Ungargasse 5),位于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的西北角的大楼里没有设立博物馆;事实上,只要从这个大门口进去,便是擅闯私人住所。 在贝多芬的时代,这里的地址曾经是兰德大街323号(Landstrasse 323),而这幢大楼名为“美丽女奴之家”(the house Zur schonen Sklavin);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最后几个月一直住在这里,直到不久后的首演才离开。他的公寓位于顶层,在电梯发明之前的年代,这是大力度优惠的一间。不过,他通常会在附近一家现已不存在的“金梨”咖啡馆(Zur goldenen Bime)接待朋友和熟人,他在那里度过了许多个下午。正如一位当代作家所说:“如果你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一个维也纳人,你可能去他的公寓十次都找不到他,但如果你知道他经常光顾哪家咖啡馆,你就一定会在那里见到他。” 然而,偶尔也会有人上门拜访贝多芬。有一次,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期间,他邀请诗人弗朗茨·格利尔帕策(Franz Grillparzer)来兰德大街公寓讨论一个歌剧项目。格利尔帕策看到当时生着病的贝多芬, 躺在一张乱七八糟的床上,穿着脏兮兮的睡衣,手里拿着一本书。在床头有一扇小门,后来我发现,这扇门与贮藏室相通,而贝多芬某种程度上是在看守它。之后每当一个女仆拿着黄油和鸡蛋从里面出来,即使在热烈的谈话中,他也无法克制自己瞥一眼,评估一下被带走的食物数量——这混乱的居家生活画面令我感到痛心。 这个歌剧计划一直没有实现,我们也不知道那些黄油和鸡蛋怎样了。 作曲家卡尔·玛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在同一时期拜访了贝多芬,他的儿子后来详细叙述了父亲对“伟大的路德维希居住的那个阴沉的,几乎可以说是肮脏的房间”的印象。它“靠前混乱:乐谱、钱币、衣服散落在地板上,床单在不洁净的床上堆成一团,敞开的三角钢琴上布满厚厚的灰尘,桌上摆放着破损的咖啡杯”。贝多芬把所有的乐谱扔下沙发,“然后继续为出门穿戴,丝毫没有因为客人的出现而难堪”。当时在场的另一个人描述了贝多芬的外貌: 他的头发灰白茂密,蓬松凌乱,有些地方已全白了,前额和头骨格外宽阔圆润,……鼻子方方正正,像狮子的鼻子,嘴生得高贵而柔软,下巴宽阔,有他所有肖像画所展示的那些奇妙的酒窝,它们由两块下颌骨形成,那两块下颌骨看起来似乎能敲碎最硬的坚果。他那宽阔而长着斑点的脸庞肤色黝黑,显得很粗鲁;在那对浓密的、闷闷不乐地皱着的眉毛下,一双闪烁着光芒的小眼睛亲切地注视着来访者。 关于另一次对贝多芬的访问(大概是在几周后),韦伯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这一天“对我来说永远是最难忘的一天”,“受到这位伟人如此亲切的关怀,令人有一种莫名的振奋感”。 今天的维也纳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博物馆,或者说博物馆之坟。尽管部分由于这么多亚洲和非洲移民的到来,它在21世纪初确实比东西方关系严重紧张的年代要更有生气一些。然而,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一层忧伤,仿佛一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春天却没有到来。也许,一种轻度的抑郁症——这种抑郁症由维也纳灿烂光彩之后的灰暗、其文化长期辉煌之后的急剧衰落所引起——已被继承,并将持续代代相传。事实上,几乎没有90岁以下的人对犹太人、左派艺术家及知识分子被驱逐或杀害之前的城市样貌有成年后的记忆,也接近没有人对“一战”前弗朗茨·约瑟夫(Franz Josef)统治下的帝国首都有成年后的记忆。或许,现在维也纳骨子里已滋生出这样的感觉:一座曾经重要的城市,如今除了作为宏伟的记忆宝库之外,已经不再重要了;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在维也纳还是其他地方,历史记忆也无关紧要。现在,重要的是商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维也纳似乎平凡大过于出色。 至于音乐,今天的维也纳缅怀着那些在世时几乎不被注意甚至被排斥的作曲家,并从中获得巨大利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勃拉姆斯、勋伯格——简直不胜枚举——都有纪念碑、纪念馆,或是专门为他们建立的成熟的博物馆,人们可以买到巧克力、T恤以及各种各样的纪念品,上面印有这些人以及其他偶像人物的肖像和名字。那些无法区分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Eine kleineNachtmusik)和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升华之夜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