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姜辉麟 汪裕先传

姜辉麟 汪裕先传

  • 字数: 14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韩晶,董弋芬,汪愉涵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6451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为了不让烈士们沉寂于历史,归于无名,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实现了对烈士历史的抢救性整理。目前已出版了66本图书,共记载了99位烈士的生平。集百名烈士传记,披露党史细节,再现英烈事迹,汲取信仰力量。
内容简介
姜辉麟出身于前清秀才家庭,在五四运动中,倡设天足会松江分会,鼓励女同胞反对封建主义,抵制缠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担任交通员。在艰险的环境中,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姜辉麟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坚持革命工作。1932年不幸在南京被捕。1933年牺牲。 汪裕先自小家境贫寒,后在工友的影响下,于192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八一南昌起义后,汪裕先回到家乡周浦镇,组织中共南汇县周浦区委。1930年4月,汪裕先赴太湖地区组织农民武装,不幸被捕。1934年牺牲。
目录
姜辉麟传
引子
第一章 好读书心系家国
故土松江
父母的言传身教
就读景贤女校
立志救国
第二章 反封建初露锋芒
初历共和
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组织天足会
第三章 求真理逐渐成长
在五四运动中
结识革命引路人
吸收新思想
初识共产主义
第四章 投身于革命洪流
在国共合作中
巾帼战友
剪发新风
姐弟入党
五卅风暴
迎接北伐
第五章 经风雨勇立潮头
面对白色恐怖
任教曙光中学
加入中国共产党
转移南桥
第六章 危境中大显身手
任职秘密交通员
巧送弹药
探望战友
第七章 启民智循循善诱
开展民运工作
启发女工觉悟
创办立中小学
第八章 洒热血书写春秋
鼓励战友
英勇牺牲
殁世不朽
主要参考文献
汪裕先传
引子
第一章 从周浦镇到大上海
风雨旧上海
出生于江南小镇周浦
在乱世中成长
从周浦到上海滩
第二章 在华电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加入华电斗争行列
在华电加入党组织
参加五卅周年纪念运动
领导华电工人罢工斗争
第三章 勇当工人武装起义急先锋
求学于工人夜校
参与第一次武装起义
筹备第二次武装起义
参与指挥第三次武装起义
捍卫起义胜利果实
第四章 白色恐怖中坚持斗争
反动派掀起血雨腥风
指挥华电工人纠察队反击
打入国民党上海第二区党部
领导大中华火柴厂的斗争
潜行在川沙
第五章 志坚情重履践初心
被捕入狱感念亲恩
囚窗岁月斗争不息
柔情丈夫喋血雨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好读书心系家国 故土松江 姜辉麟,1897年8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区)。松江府地处黄浦江上游,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境内河流纵横,塘渠交错,土地丰沃,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松江被誉为“上海之根”,历代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早在西晋,“二陆”(陆机、陆云)即名重文坛。宋代始建县学。元代升府后,松江城内府学、县学并立,又有书院、学塾多处,科举及第者较多。明代,松江文化兴盛,人才辈出,诞生了有名的“云间画派”。 鸦片战争后,江南提督陈化成至松江筹划抗英防务。1842年6月16日,英军悍然向吴淞炮台发动炮击。陈化成指挥清军给予坚决还击。在西炮台三面受敌、孤军作战的情况下,陈化成亲自督战,身负七处重伤,最后倒卧于血泊之中,英勇牺牲。进犯的英军,后又遇到了上海人民和寿春镇总兵尤渤率领军队的英勇阻击。“吴淞水,东海潮,杀英蛮,除海盗。坚守海疆志不摇,爱国大旗满天飘。”这首当年的歌谣,生动描述了上海人民奋勇抵抗侵略者的光荣事迹。 尽管中国人民和爱国将领进行了英勇抵抗,但中国的大门仍被西方列强的炮舰轰开,上海成为第一个开埠的城市。英、美、法纷纷在上海设立租界,将其作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外国资本主义利用上海这个口岸,将机制棉纱棉布大量输入中国,松江府首当其冲,棉纺织业遭到致命打击。松江府出现了“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洋针而本针淘汰,有火柴而火石淘汰,有纸烟、雪茄而水烟、旱烟淘汰”的局面。素称“木棉梭布,东南杼轴之利甲天下”的松江地区,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却“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消减”,“商贾不行,生计路绌”。元明以来上海周边繁华兴盛的市镇及乡村,到清末主要依靠为上海推销商品,或向上海提供粮棉蔬菜等农副产品为生。 另一方面,因毗邻上海,各种新思想从上海传人松江,松江一地的思想风气较为开化。1895年,松江建立了第一所新式学堂——私立中西学堂。1901年,史量才、马相伯、吴雪斋在泗泾创立私立养正小学。1904年,松江府中学堂设立。1909年沪杭铁路开通后,松江与上海的联系更加紧密。 历史的发展,影响作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尽管祖辈生活的故土未变,但是时代已在变化,新一代注定与前人有不同的命运。父母的言传身教 姜辉麟的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父亲姜尧臣传承了家业,也做了私塾教师。姜尧臣身形瘦削,脾气温和,平日收几个小孩在家里教习。家里的经济条件谈不上宽裕,但也能平稳度日。姜尧臣还擅长小儿推拿,暇时坐诊为乡人看病,谦和有道,颇受人尊敬。姜辉麟的母亲倪振尧温良贤淑,帮衬丈夫张罗家中一切琐事。夫妇二人共养育了七个子女,有两个孩子不幸夭折,长大成人的有三男两女五个孩子:大女儿兆麟,四女儿辉麟,五儿长麟(即长林),六儿还麟,七儿余麟。虽然收入微薄,但姜家几个儿女听话懂事,很让父母放心。 姜辉麟天资聪颖,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她尤其喜欢听父亲教学生念书。一到父亲私塾开课的时候,她就跑到屋子外面站着听。屋子里,几个小男孩坐在椅子上摇头晃脑地念着书,屋外,一个扎着两个小鬏鬏的小姑娘趴在窗边,踮起脚,一双明亮亮的大眼睛专注地看着屋里的“先生爸爸”,嘴巴里也跟着念念有词。姜尧臣见这个女儿这么想读书,空闲时也会教她读书识字。姜辉麟最喜欢听父亲给她讲故事。姜尧臣给孩子们讲的,多是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击倭寇这类故事。伴着父亲的讲述,垂髫稚子心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姜辉麟出生时,正值清朝末年,国难日重,民生多艰,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几无还手之力。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再次被迫割地赔款,主权进一步丧失。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优选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