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典籍与文化 2021年第2辑(总第3期) 东亚医学思想与流转

中医典籍与文化 2021年第2辑(总第3期) 东亚医学思想与流转

  • 字数: 30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918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王振国,医学博士,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医史文献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科技部国家973项目中医理论专题第三届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重点研究室主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国家973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曾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中医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二辑 总第3期)主题为“东亚医学思想与流转”,本辑以东亚医学为主要关切,从三个角度观看东亚医学的思想、历史、文化、流传、转型,共收录文章十九篇。卷首语由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对本辑进行解题。开篇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举办的“海右讲坛:中国医学的经典特质与现代身份”为主题的学术沙龙为基础,汇集与会学者们的精彩发言和深刻探讨。其后,三个角度的专题各收录文章五篇:“思想与特质”专题,深度诠释东亚医学的思想渊源、理论文献与文化根基;“知识与流传”专题,则是探讨知识在生产之后,如何进行跨国界、跨区域、跨文化的传布;知识的流传并非终结,“会通与转型”专题,关注的是在流传以后更有趣味的融合与新生的过程。本辑收录书评两篇,为读者详尽介绍2021年新鲜出炉的学术著作:《追寻生命史》《中文医史研究学术成果索引》。
作者简介
卷首语我很高兴为《中医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二辑 总第3期)写个简要的引介。本辑的主题是“东亚医学思想与流转”,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了医学知识、技术与观念在中日韩诸国不同时期的传播、流变与转型等问题。自现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中医的经典特质及其现代性身份就成了学界论争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医存废之争几起几伏,但始终都是围绕着“中医是否科学”这个核心问题。支持者认为,“中医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科学”,并试图“用国际通用的语言和技术体系加以阐释”。反对者则认为,“中医算不上一门科学,因为它的经验判断和理论陈述都缺乏足够清晰可靠的原理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支撑”。对一门学科有如此迥异的认识,是由于人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同。有关科学是什么的争论也绝不亚于中医是否是科学,面对如此繁多的关于“科学”的论述,有学者悲观地感叹道:“我们始于迷惘,终于更高水平的迷惘。”(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实际上,若细究现代医学是不是科学,也会面临如同中医一样的难题。英国学者G.H.Roche指出:“医学一方面被看作一门科学,另一方面被看作一门技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医学是一门科学,就其应用而言,它是一门技艺。由此我们得出下面两个定义:医学科学以研究疾病为对象;医术以维护和恢复健康为目的。”的确,医学是一门科学,但又不仅仅只是一门科学。毫无疑问,医疗实践必须以生物医学为其坚实的基础,探索疾病防治的合理路径有赖于对疾病的原因和机理的理性解释。但是,医学同时还是一门技艺。医学不只是把科学原理应用于特定的生物学个体上,其目的从增进健康、舒缓病痛到为临终病人提供安宁、尊严的死亡。若从这个观点重新审视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将之转换为传统中医学在现代医疗保健中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价值。姜姗博士作为特约主编,为本辑组织的文章能够给读者认识与理解中西医之间的互动、中医经典的现代价值、传统与现代的互为映照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中国医学的经典特质与现代身份高峰对话”主题下,与谈者从扁鹊到儒家文化,再到现代中医的发展,论及何谓中医经典以及现代意义,分析了中日两国应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互动的异同,提出了传统养生观念可为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构提供思想资源。“思想与特质”主题下的几篇文章,作者对中日传统医学的思想内核与经典特质进行了深度诠释;“知识与流传”主题下的几篇文章重点讨论了中医知识在东亚各国间的传播与交流。“会通与转型”主题下的几篇文章考察了近代西方医学传入后,中国医学家试图会通中西医学所做的努力。我想编者的期冀是这些文章能激发起读者的共鸣与争议。张大庆2021年9月7日
目录
海右讲坛
“中国医学的经典特质与现代身份”高峰对话/003

思想与特质
《难经》子母补泻针刺理论评析 赵京生/021
隐匿的范式之争:华佗与张仲景伤寒学体系的争鸣与消长 顾漫/036
计量文化视域下中日传统医学药量的比较研究
——基于中日医学经典文献的考察 萨日娜/050
日本民间信仰中的身体描画与形塑:兼论与妖怪图像之关联 安井真奈美/064
从《扁鹊仓公传汇考》看日本医学考证学派的学术与清代考据学发展的关联 成高雅/079

知识与流传
中朝日医学交流研究的先行者——三木荣 郭秀梅/093
宋代医学文献的外传与回流
——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日本的传播、接受与回归国内为例 韩毅/105
“李朱医学”名义考论 郑洪 丁代苗 李筱蓦/131
苏联睡眠疗法在中国的传播:医学、技术与社会 莫小聪 苏静静/153
《魏氏家藏方》日本流布考 海霞 陈红梅/177

会通与转型
用科学重建中医
——以“中西医药研究社”为例 张大庆/193
近代“中药科学化”的实践路径
——西医吴云瑞的中药研究与推广 任轶 张宁娜/215
民国时期灸法知识体系的革新
——以《灸科学》的译介、影响为例 陈思言/229
近代中西产科学会通与论争
——以产后瘀血和血晕为中心 吴苗/243
晚清传华西医在朝鲜的传播
——以《身机践验》为中心的考察 陈婷 吕凌峰/260

学术书评
生命史学何以可能?
——余新忠《追寻生命史》的启示 马金生/279
《中文医史研究学术成果索引》评介 马佳聪/290

英文摘要/298
稿约/3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