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陪孩子走过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全2册)

陪孩子走过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全2册)

  • 字数: 26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作者: 玫瑶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683217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家长的陪伴方式不仅能影响孩子的人格,更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本书给父母们提供了一把钥匙,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破译 了”许多高深的专业教育理论,像讲述故事一般,帮助家长真正学会读懂幼儿、用科学的方式协助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育儿,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永远无法成为完美的父母。不完美的行动,胜于完美的不作为,边做边学才会更好。用对方法,孩子的成长将更快乐。本书结合了丰富的观察案例、扎实的实践经验及场景式的生活教育,相信可以给困惑中的父母点起一盏明灯!
内容简介
父母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育儿,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家长的陪伴方式不仅能影响孩子的人格,更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若父母用错了方法,不但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本书给父母们提供了一把钥匙,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破译”了许多高深的专业教育理论,像讲述故事一般,帮助家长用科学的方式协助孩子健康成长。书中涵盖了父母养育0-3岁幼儿的棘手问题,包括孩子哭闹、受惊、厌奶、认生、吃手、扔东西、吃饭难、“人来疯”、动手打人、恋物、注意力难集中、分离焦虑、情绪化等,让父母以正确积极的方法轻松育儿,告别育儿焦虑,少走弯路,在育儿路上从容不迫!
作者简介
玫瑶 拥有13年家庭及儿童教育从业经验,热爱分享蒙台梭利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接地气育儿干货,热衷帮助父母解答常见的育儿困惑,避免他们踩不必要的坑,让育儿成为父母和孩子的双向滋养。 国际蒙台梭利0-3岁受训主教; ASQ发育测评认证老师; 上门早教、托育机构等教育项目连续创业者; 丁香妈妈、果壳网签约作者,文章所有渠道阅读量超800万; 43年全球知名早教品牌父母讲师,培训早教托育老师上百名; 美国婴幼儿资源中心(RIE)及皮克勒婴幼儿协会受训教师; 深入父母家庭,连续跟踪、观察指导超500小时; 曾开展线下讲座超200场,已帮助上千家庭解决育儿难题。
目录
《陪孩子走过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0~1岁育儿干货》
第一章0-2个月,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
第一节4个问题,破解哭闹、惊跳、抱睡背后的秘密
必须抱着才肯睡,宝宝是缺乏安全感吗?
宝宝只会哭,我怎么读懂他?
一点声音就惊醒,宝宝是看到“脏东西”了吗?
一直要吃奶,宝宝是没吃饱吗?
第二节6个锦囊,培养专注、平静而好奇的宝宝
新生儿吊饰——培养专注、平静而好奇的宝宝
和宝宝说话、唱歌——通过外界的回应建立信任
婴儿抱枕——让宝宝找到孕期参照点,感觉更安全舒适
蒙氏抓握玩具——有多感官体验的宝宝更聪明
温馨的洗澡和换尿布——提前预告动作,传递有温度的手
布尿布——尿不湿外的另一种选择
第三节这些“坑”,不要踩
婴儿手套,包起的不仅是宝宝的手,还有探索的心
安抚奶嘴,用还是不用?
所谓的“哄睡利器”,不仅无益,使用不当还有害
第二章3-5个月,发现自己的手,有目的地和世界互动
第一节4个问题,解读宝宝成长变化的关键期
竖着抱还是横着抱?——父母照料方式不同,宝宝自信心发展大不同
宝宝先学坐还是先学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进度表
宝宝突然不吃奶了?——烦人的“厌奶期”,孩子需要暂停一下
要不要制止宝宝吃手?——发现自己的手,自我认知和口欲期的新探索
第二节8个技巧,培养愉悦而主动的宝宝
“地板时间”和镜子——从了解自己到了解世界
家庭日用品篮——每一个物品都有一个名称
进阶版吊饰——提供手、眼、足三者协调合作的最初经验
小小的背巾——让孩子变身“袋鼠宝宝”看世界
婴儿健身架——看、踢、抓样样精通
飘荡的小泡泡——锻炼视觉追踪和手眼协调的欢乐利器
宝宝小乐器——听觉训练和音乐启蒙的开始
“多环相扣”、带有小球的圆柱体——被动的玩具,培养主动的孩子
第三节这些“坑”,不要踩
避免使用学坐椅
宝宝不会被“宠坏”
第三章6-12个月,从自主探索中收获自信心和掌控感
第一节破解宝宝的迷惑行为,这样带娃更轻松
宝宝开始认生了——“陌生人焦虑”不是洪水猛兽
宝宝真的可以自己吃辅食吗?——BLW自主进食法,让宝宝成为“小吃货”
开始扔东西——正确引导,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需要给孩子报早教班吗?——早期教育不是超前教育
要不要和孩子说“宝宝语”?——正确的语言启蒙,宝宝会照单全收
第二节8个锦囊,有掌控感的宝宝更自信
开放式的小矮柜和活动空间——让宝宝有自主学习的“地板时间”
“一竖一横”——看,我是这么站起来的
加重的小推车——我开始学走路了
一把椅子——学习自己换衣物
自制蒙氏“物体恒存盒”——间接理解“看不见妈妈,不代表妈妈消失”
自制蒙氏玩具“开和关”——好奇宝宝更有自信和掌控感
坐上爸爸妈妈的“小飞机”——亲子感统体验
放进去和拿出来——我的小手真能干
第三节这些“坑”,不要踩
学步车,并不能帮助宝宝学步
让宝宝自己走
弹跳椅不是“放电利器”,用多了可能还有害
《陪孩子走过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1~3岁育儿干货》
第一章1-1.5岁,自我意识初萌芽
第一节解读孩子自我意识萌芽期时,父母的5个疑问
宝宝吃饭难怎么办?——不吼不骂帮宝宝培养良好的习惯
说“不”,怎么成了孩子的口头禅?——拒绝宝宝会促发“白熊效应”
孩子更亲近老人,怎么办?——隔代育儿不是难念的经
一本故事书读几十遍,孩子为什么不会腻?——有效重复,孩子学习的
捷径秘密
孩子为什么爱钻桌底?——有边界和空间感的孩子更聪明
第二节5个锦囊,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自控力和表达力
蒙式小桌椅——打造孩子专属的小空间
有趣的膝上歌和音乐卡片——搭建语言启蒙和亲子互动的桥梁
定格舞蹈——从“听”到“做”,在玩乐中学习自我控制
实物、模型和卡片——让孩子的语言学习步步高升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猜猜开关盒子里面是什么
第三节这些“坑”,不要踩
玩具越多越好?这三点危害不容忽视
过晚戒奶瓶弊大于利,“一杯三步法”帮助宝宝顺利渡过
右脑开发和闪卡教育,可能只是“智商税”
第二章1.5-2岁,培养会思考、会社交的聪慧头脑
第一节读懂孩子,化解社交和如厕的5个棘手问题
“人来疯”还是“躲起来”?——提高“社交商”,不同气质的孩子使用方法大不同
孩子被打了,要教他打回去吗?——三招化解“被打魔咒”
孩子动不动就抓人、咬人、打人?——你的“容器”设置错误了
该训练孩子如厕吗?——这样如厕,大人孩子都轻松
丢不掉的毯子和安抚物,孩子是有“恋物癖”吗?
第二节6个贴士,保护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孩子智力的源泉
小黑板和涂鸦墙——TDE原则启蒙孩子的艺术发展
各种各样的“洞洞”——锻炼孩子动手匹配的敏捷思维
从大到小、从简单到困难的串珠和拼图——打通专注力、判断力和逻辑性
……
摘要
     第一节 4 个问题,破解哭闹、惊跳、抱睡背后的秘密 必须抱着才肯睡,宝宝是缺乏安全感吗? 看见 + 懂得 + 陪伴,是比爱更重要的事情。 小测试 宝宝总是“放下就哭,落地就醒”,这是为什么 ? A. 宝宝缺乏安全感。 B. 父母或者照料者经常抱着宝宝入睡,使其养成了习惯。 我们抱着宝宝,好不容易把他哄睡着了,想把他放下,但只要一碰床,宝宝就睁眼开启号啕大哭的抗议模式。父母只得把他重新抱起来,宝宝这才停止了哭泣。宝宝必须要抱着才肯睡,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吗? 1. 放下就哭,落地就醒,宝宝“求抱抱”有两个原因 (1)宝宝在寻找孕期时安全感的参照点 孕期 18 周的时候,宝宝就在听我们说话的声音、环境的声音,当然还有妈妈的心跳声。孩子出生后,当我们说话的声音、环境的声音重新出现时,就可以让宝宝找到孕期时熟悉的参照点。尤其是孩子在妈妈的怀里时,可以再一次听到那熟悉的心跳声,这些都会让孩子感觉更舒适、更安全。 (2)宝宝在寻找出生后新环境的安全感 有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人类的八个阶段发展理论,其中婴儿期(0 ~ 1.5 岁)的孩子其发展核心任务是:解决“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也就是说,照顾新生儿不仅要让其吃饱睡好,助其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感同样是非常关键的任务。 爸爸妈妈及时回应宝宝的哭泣,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让他感觉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是可以被信任的。 这种信任感的生成在宝宝人格发展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世界有信任感的孩子,才能开始认知自我,并与周围的人、事、物产生积极的连接。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积极回应宝宝的情绪和需求,但是如果每次宝宝都只能被抱着才能入睡,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宝宝缺少自主入睡的经验,缺少在新环境里自我调适的能力。 2. 抱睡≠建立安全感,背后的四大隐患需注意 目前并没有任何研究可以直接证明“抱睡”可以建立宝宝的安全感,但值得注意的是,抱睡、搂着新生儿一起睡觉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隐患。 ①搂着宝宝睡时,大人的胳膊和被褥容易捂着宝宝,增加婴儿患婴儿猝死综合征的概率。 ②宝宝经常被抱着睡,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不抱不睡”的习惯。 ③抱着睡时宝宝睡得不深,容易惊醒,同时也会影响宝宝和父母的睡眠质量。 ④宝宝在大人怀里时身体无法舒展,尤其是四肢的活动受限,不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 如果我们可以帮助宝宝在早期就建立起健康的睡眠习惯,那么也就是间接在帮助他们发展正确与新环境互动、学习自我独立入睡的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宝宝哭泣的时候积极回应他们的情绪,但是回应宝宝的方式有许多种,除了抱睡外,我们也应该让孩子有适当在床上学习自我入睡的经验。 3. 建构内在的安全感,宝宝自我入睡的“SRL 法则” 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照料人、熟悉的声音,甚至熟悉的味道都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感觉,这种可预知的状态会给孩子带来内在的安全感,帮助宝宝信任和适应环境,安稳地自我入睡。 怎样帮助孩子安稳地入睡?我总结为“SRL 法则”,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关注宝宝的“睡眠信号” 当宝宝有困意时,会发出自己的睡眠信号,如:揉眼睛、抓头发、不停啃手、手乱挥舞、抓脸、双眼无神、尖叫等。 如果没有关注到宝宝的睡眠信号,等孩子玩到筋疲力尽再哄睡,那么宝宝就容易哭闹和闹情绪,自主入睡的难度会飙升。 因此当我们观察到宝宝发出了睡眠信号时,就应把他带到房间里,拉上窗帘,调暗灯光,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熟悉的睡眠环境。抓住好的入睡时机,是帮助宝宝安稳入睡的先决条件。 (2)建立起睡眠和床的 “意识关联” 孩子发出了睡眠信号,我们就可以把他放在床上。让孩子逐渐发展出“困了—想睡觉—在床上”这样的睡眠关联。 在宝宝清醒的时候,我们要陪在孩子的旁边,靠着孩子,并轻轻拍拍他。尤其是妈妈,当她靠着宝宝时,宝宝能听到熟悉的心跳声、呼吸声,以及闻到妈妈的味道,这些都会帮助宝宝找到孕期时的参照点,让宝宝感觉放松,加快进入睡眠模式。 我们需要在孩子清醒的时候就将他放在床上,而不是等其接近睡着了再放。这个道理和我们成人的睡眠模式相同。想象一下,你在床上睡着了,若睁开眼睛发现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不是刚才入睡的环境,是不是会突然吓一跳? 在宝宝入睡之前,让他提前熟悉睡眠环境。就算宝宝中途醒了,熟悉的环境也会为“接觉”提供很大的可能性。 (3)哄睡强度由强到弱,阶梯式过渡 我们需要相信宝宝,相信他们可以发展出自我入睡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是需要一些时间适应新环境。如果我们总抱着孩子睡,宝宝慢慢就养成了习惯,后期想要调整就很难了。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已经养成了奶睡、车睡、抱睡的习惯,根据哄睡的强度我们可以采取逐步调整的策略。 阶梯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