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与维多利亚想象 缠绕的帝国

中国与维多利亚想象 缠绕的帝国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美)罗斯·福曼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886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近两个世纪来,中国与英国这两个东西方古老的国度相互缠绕,两种文化之间,既有好奇、向往、会通,也有误读、误解、误判。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眼中,中国和中国人是怎样的形象?彼时的文学文艺作品,反映出怎样的中英交互模式? 从维多利亚时代看中英关系的前世今生!帮助读者重新认识中国在英国帝国抱负与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强调英国正式及非正式帝国内部的异质性与关联性,重新审视并修订了东方主义概念。 不仅适合历史学、文学等领域的专业读者,也适合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巨变感兴趣的读者。
内容简介
当我们关注19世纪英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聚焦于印度、非洲或加勒比地区时,我们对“东方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理解会发生什么变化?本书探讨了中国在英国帝国抱负与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英国正式及非正式帝国内部的异质性与关联性。本书纵观不同等级的文化中关于中国的英语文学作品,涉及不同时间、空间及类型,并由此展现出特定地点(如通商口岸)对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既定观念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的重要性。福曼挑战了我们对英国帝国主义的先入之见,在全球和地方的背景下重新定义了英语文学创作,并挖掘了中国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之间这段紧密缠绕的历史。
作者简介
罗斯·福曼(Ross Forman),英国华威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主要研究兴趣为19世纪英国,尤其关注英国与中国、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之间的关系。研究领域还包括后殖民文学与文化、流散文学以及酷儿研究。
目录
致谢
引言 颠倒的英国和中国
第一章 现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透过通商口岸叙述中国故事
第二章 水坑口投影:詹姆斯·达尔齐尔的香港编年史
第三章 北京阴谋:叙述1900年义和团运动
第四章 “团结和民族化的”英国:1898-1914年英国的亚洲入侵小说
第五章 舞台上的天朝
第六章 伦敦的一座中国城:伦敦莱姆豪斯文学
结语 西方不会停下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摘要
     颠倒的英国和中国 如同欧洲当时的情况,19世纪的中国孕育着变化和预言。这个世纪见证了西方革新坚定地侵蚀这个两千多年里未曾改变的文明……事实上,尽管大体上本土保守主义坚固且不可渗透,但机警的中国人在离开内陆家园时,无不意识到中华帝国的范围内正在发生着不可抗拒的入侵,除非灭绝外国人并消除任何朝向外来事物的转变,否则永远不能退回到从前。 朱利安·克洛斯基,《总税务司:北京的风流韵事》(1900) 如果中国人能在自己的国度与我们的工匠竞争,那么,尽管他们在智力和力量上存在劣势,却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鼓励和教导,以达到和外国对手旗鼓相当的水平,并且他们要求的报酬更低,这样还有什么是他们不能达成的?现在,这些中国人来到英国,事态进一步发展。当劳工和制造阶级发现自己长时间的流离失所是由他们鄙视的中国人造成的,他们不应感到奇怪,这些务实且勤劳的中国人已将他们远远甩开。 瓦尔特·亨利·麦华陀,《在遥远中国的外国人》(1872) 想象的可能性 情景一:1905年,香港—位于中国边境的英国前哨站。英商在亚洲开办的大印书馆别发洋行出版了笔名为“贝蒂”的作者创作的《截获的信件:对香港社会的温和讽刺》一书。作者是一位居住在香港的英国女性,她的信件最早出现在当地的英文日报《德臣西报》上。信件集的最后是一封来自未来的信:她的孙女“贝蒂三世”以身处1960年的视角回信,记录了她对“祖母”度过青春的那个地方的印象。如同托马斯·麦考利笔下的新西兰人审视他从未去过的伦敦一样,贝蒂三世设想的香港与苏丝黄的世界相去甚远,也与成为另一股全球势力之金融中心的殖民地截然不同。她在电报中解释,她所认为的香港是“为英国人谋求利益的,而香港这个棕榈树之地可能被误认为是一个管治良好的英国的郡”。多亏有了伦敦至九龙的单轨铁路,贝蒂三世来到了香港。她乘坐时速超过二百英里的列车,从查令十字街出发,穿越了英吉利海峡隧道,花费五十个小时从宗主国抵达其最东端的直辖殖民地。 贝蒂的预估是错误的。香港注定不会成为珠江三角洲上的英国。尽管严重误读了香港和中英关系的未来,她却提供了珍贵的指南,重现了维多利亚人想象里的中国以及他们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她的书强调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观点,即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将持续与全球帝国主义的未来和成功紧密相连。它暗示帝国将建立起一个世界范围的网络:中国、印度、日本、非洲、澳大拉西亚和美洲组成一个充满差异却相互交织的系统。它将帝国延伸扩展至印度以外很远的区域;九龙,而不是加尔各答,成为这条单轨铁路的终点。贝蒂的书本身由一家设在中国的英国出版公司(在上海、横滨、新加坡等地设有办事处)出品,以日报形式出版,满足了远离家乡的殖民者的阅读需要。这表明帝国内以及有关帝国的文学创作的复杂性:众多且分散的出版发行渠道,在特定地点、某些区域和帝国范围内的潜在发行量,以及这些作品既强调本地话题又连接起帝国主义需要的更大的治理结构的能力。 情景二:1898年。在西方关于帝国未来的讨论中,中国占据最重要的部分:帝国将扩张还是收缩?它从道义上讲是正当的还是沦丧的?英国与其竞争国之间的力量平衡会保持稳定吗?还是说,亚洲和非洲的新现实会改变英国在这些地区的优势?具体来说,因在中国和周边地区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失利,英国的贸易和海军在东方的霸权受到了威胁。日本已侵略朝鲜,俄国夺得旅顺港,美国正在为控制菲律宾而战斗,德国正在青岛建立军事基地。长江流域地区很可能引发列强的争夺;分割中国的可能性愈发凸显,引发了英国公众的想象。 在大不列颠联合商会的赞助下,担任维多利亚女王助理和国会议员的海军上将查尔斯·贝雷斯福德爵士,游历了中国。稍后在1899年,他将其撰写的报告出版成书,书名为《中国的分裂》。在“瓜分”中国的呼声愈演愈烈的同时,进行中的南非战事也引发了英国民众的关注,在此情况下,贝雷斯福德认为,“维持中国人的帝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利益和荣誉的关键”。这也是英国政府的观点:不允许中华帝国崩塌。英国的目标是支撑住清王朝,以保护维多利亚政府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但优选避免更直接的干预。贝雷斯福德告诉中国官员:“英国商业界,乃至全体英国人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大英帝国在领土、势力范围或保护国的形式上有任何扩张。”(13)他进一步预测,若中国崩塌,将可能引发世界大战。 与贝蒂不同,贝雷斯福德的观点几乎都是对的。中国并未分裂,英国也没有积极去扩大自己在干涉中国事务中的作用。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00年的夏天,这场组织松散的反洋运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发生冲突的那个夏天,首都的大量西方人被迫藏身于英国公使馆,直到军队前来解围。解救行动包括侵略华北地区和开展深度的外交干预,这使得中国的统治者们不得不逃离北京的宫殿。但入侵军是国际部队,包括美国和日本军队,而相对较晚加入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