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明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总目提要(叙录)及其散存作品辑录(全2册)
字数: 1010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2-01
商品条码: 9787520184519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1008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2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多洛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整理研究,兼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史料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少数民族文学卷》编委、《民族文学研究》编委、《光明日报》“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2011协同创新中心特邀专家。现任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遗产与文化认同研究所所长,甘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甘肃省一流特色发展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负责人。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族别为类,以作家生年为序,对作家散存诗文作品进行搜集整理;全面搜集整理明代少数民族散存诗文文献,将分存各地的明代少数民族散存诗文文献力争进行科学规范的整理,从而有效地保护传承明代少数民族诗文文献。书中叙录内容主要是作家简介,包括生卒年、字号、族属情况、籍贯、科第、仕履、师承、学术渊源;创作基本情况即文学活动,别集及作品存佚情况;作家生平资料,主要依据正史、笔记及金石资料以及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出版的各类工具书、史志目录、地方志、年谱、清人别集、家乘以及各省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古籍办所藏孤本资料。
作者简介
自序明清时期是少数民族诗歌发展的繁荣期,尤其是明代,随着民汉文化交融日益深入,各民族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学。有明一代,基于对前代,尤其是元代统治策略的反思,朝廷对西南边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系统性的文化开发与治理。在西南地区,为实现有效的统驭,明政府在完善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成体系的学校教育,即推行社学与科举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与书院相配合的府、州、县、卫学的同时,将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有效地衔接,不仅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士的汉文水平,也为他们的文学交往奠定了基础。在明政府文化开发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汉文学的影响下,明代少数民族文人队伍扩大了,不仅出现了大批写汉文诗词的少数民族诗人,也涌现了不少少数民族诗文创作家族。明代文学的多元性体现为多元民族、多元作家群体、多元文学艺术及多元生命体验。除汉族以外,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壮族、彝族、纳西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都为明代多元丰富的文化艺术贡献了各自的力量。这一时期,诗集迭出、诸体皆备、作品繁多、风格多姿、琳琅满目,少数民族的文学理论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中华文学史的长河中,有明一代的近二百位少数民族文人的诗文创作是引人注目的,现有88部诗文别集存世,其中白族11部、蒙古族9部、回族45部、土家族10部、纳西族10部、彝族1部、壮族1部、苗族1部,另有2232篇散存作品[保存于总集(包括地方性总集)、方志、笔记等各类典籍及碑铭文献中]。这些诗文创作完整展示了明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与不同话语的碰撞和交融中产生的文学交融的历史叙述过程,再现了明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生态与民汉文学交融的全貌,为我们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对明代民汉文学交融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构建完整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据(明)陈子龙等辑《皇明诗选》(明刻本);(明)李腾鹏辑《皇明诗统》(明万历刻本);(明)张时彻辑《皇明文范》(明万历刻本);(明)谢榛撰《四溟山人全集》(明万历二十四年赵府冰玉堂刻本);(明)郑贤辑《古今人物论》(明万历刻本);(明)钟惺辑《名媛诗归》(明刻本);(明)管时敏撰《蚓窍集》(清钞本);(明)钱谷辑《吴都文粹续集》(清钞本);(明)周履靖编《香奁诗》(明万历间梅墟周氏刊巾箱本);(明)赵世杰选辑、江之淮等参订《古今女史》(明崇祯元年问奇阁刻本);(清)王端淑辑《名媛诗纬(初编)》(清康熙六年清音堂刻本);(明)朱元亮辑注校正《青楼韵语》(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明)郑文昂辑《名媛汇诗》(明泰昌元年张正岳刻本);(明)方瑜纂修《南宁府志》(明嘉靖四十二年刻本);(明)何镗辑《修攘通考》(明万历六年自刻本);(明)马世俊撰《匡庵诗前集》(清光绪二十一年刻本);(清)袁文典、袁文揆辑《滇南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清)袁文揆辑《滇南文略》(上海书店出版社,《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清)袁嘉谷等辑《滇诗丛录》(云南省图书馆藏钞本);(清)李思佺、黄元治纂修(康熙)《大理府志》(康熙三十三年刻本,影印本);(清)赵联元辑《丽郡文征》(上海书店出版社,《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清)赵联元辑《丽郡诗征》(上海书店出版社,《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清)王灿、刘琪、赵镜潜辑《滇诗粹》(云南省图书馆藏钞本);(清)师范辑《滇系》(成化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清)范承勋纂修(康熙)《云南通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本);(清)周沆纂修(光绪)《浪穹县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清)赵藩辑《滇词丛录》(上海书店出版社,《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清)张万选辑《太平三书》(清顺治五年张万选刻本);(清)钱谦益辑《列朝诗集》(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清)廖文英、熊维典纂修《南康府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清)朱彝尊辑《明诗综》(清康熙四十四年刻本);(清)汪霦等编《佩文斋咏物诗选》(清康熙四十六年内府刻本);(清)张豫章等辑《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清康熙四十八年内府刻本);(清)顾嗣立辑、席世臣补、钱熙彦补遗《元诗选》(清康熙顾氏秀野草堂刻,清嘉庆三年席氏扫叶山房补刻本);(清)沈德潜、周准辑《明诗别裁集》(清乾隆刻本);(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清刻本);(清)李星瑞、陈宗海纂修《丽江府志》(清稿本);(清)管学宣、万咸燕纂修《丽江府志略》(清乾隆八年刻本);(清)周尚质、李登明、谢冠纂修《曹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清)宋弼辑《山左明诗钞》(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清)王昶辑、林荔修《明词综》(清嘉庆七年刻本);(清)梁章钜《三管英灵集》(清桂林汤日新堂刻本);(清)张鹏展纂《峤西诗钞》(清道光刻本);(清)周寿昌辑《宫闺文选》(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清)刘智撰《天方至圣实录》(清光绪元年刻本);(清)文子鸿纂修《文氏统谱》(清光绪二年刻本);(清)朱绪曾编《金陵诗征》(清光绪十八年刻本);(清)陈田辑《明诗纪事》(清光绪二十三年至宣统三年贵阳陈氏听诗斋刻本);(明)孙继鲁纂、廖希颜修(嘉靖)《三关志》(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清)王基巩纂修《安乡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清)田文镜、孙灏纂修(雍正)《河南通志》(清雍正刻本);(清)黄德基编、关天中纂(乾隆)《永顺县志》(清乾隆钞本);(清)邵陆编纂(乾隆)《酉阳州志》(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清)姚学甲纂(乾隆)《凤台县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清)李兆洛纂修(嘉庆)《凤台县志》(清嘉庆十九年刻本);(清)温汝能纂辑《粤东诗海》(清嘉庆顺德温氏刻本);(清)冯世瀛、冉崇文纂,(清)王鳞飞、张秉堃修(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清同治三年刻本);(清)王柏心等纂、聂光銮等主修(同治)《宜昌府志》(清同治四年刻本);(清)狄学根、黄昌藩纂修(同治)《都昌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清)冯世瀛编《二酉英华》(清光绪元年夏承勋、夏缙光刻本);(清)陈金钰、蒋旭纂修(康熙)《蒙化府志》(清光绪七年刻本);(清)唐际虞、关天申纂,(清)吴起凤、黄德基修(光绪)《靖州直隶州志》(清道光七年修十七年续修刻本);(清)刘毓珂纂修(光绪)《永昌府志》(清光绪十一年刻本);(清)黄君钜、黄诚沅编(光绪)《武缘县图经》(清宣统三年铅印增补,光绪十三年本);(清)章绶纂、李应泰等修(光绪)《宣城县志》(清光绪十四年刻本);(清)王槐龄纂修(光绪)《补辑石柱厅志》(清光绪十九年刘廷恕增图刻本);(清)史炳、史津纂(光绪)《溧阳县志》(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清)冉崇文纂《冉氏家谱》(清刻本);(民国)秦光玉等辑《滇文丛录》(上海书店出版社,《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民国)陈荣昌辑《滇诗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民国)李坤辑《滇诗拾遗补》(上海书店出版社,《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民国)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民国三十年云南铅印本);(民国)毛承霖纂修《续修历城县志》;(民国)霍士廉、由云龙纂修《姚安县志》(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等收录整理,经统计,明代从事汉文创作的少数民族文人共计194人,分属于白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苗族、侗族、壮族、土家族等九个民族。其中,白族作家共有57人,散存诗743首,文150篇,词2首;蒙古族作家共有13人,散存诗222首,文10篇,词1首;回族作家共有57人,散存诗455首,文50篇,词90首,散曲3篇,传奇2部;纳西族作家共有8人,散存诗117首,文25篇,词3首;彝族作家共有13人,散存诗34首,文2篇;土家族作家共有25人,散存诗101首,文7篇;苗族作家共有4人,散存诗12首,文3篇;侗族作家共有2人,散存诗13首;壮族作家共有15人,散存诗173首,文14篇。有明一代,在中原大一统的大背景下,在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及科举制度交互影响下,白族、彝族、纳西族、土家族、回族等民族中涌现出大量用汉文创作的诗文作家,甚者出现一门几代数位作家的家族型创作群体。文学家族作为聚合力量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是明代文坛的一个显著文化现象。他们在郡牧儒雅的群贤文会上积淀人文禀性,在家族亲姻的世系交融中修养家学,民汉文化交融的深化,使得明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具有兴繁民族、光耀地域、心怀家国之义。明代少数民族汉语诗文创作呈现出家族式的特点,表现为彝族文学家族4家13人,回族文学家族9家44人,纳西族文学家族1家8人,土家族文学家族4家25人,白族文学家族2家10人,蒙古族文学家族1家7人,壮族文学家族1家2人,苗族文学家族1家2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明代民族政策、科举制度、地域文化等的影响下,无论是土司文学家族还是其他以诗书传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家族,汉语诗文创作在体现时代主流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展现出各自独有的审美品格和创作风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明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式的创作中,不乏女作家,如明代白族专享的女词人赵尔秀、明朝末年有名土家族女将秦良玉、回族马氏家族的有名女诗人狄马氏等。除上述明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式的创作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少数民族作家中,还有一门兄弟或姐妹均有创作,但未形成家族的创作情况,如白族的艾自新和艾自修兄弟、杨应科和杨应第兄弟,蒙古族的铁氏长女、铁氏次女等。明代少数民族诗歌开始进入了它的繁荣时代,在汉文学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诗人队伍扩大了,产生汉文诗词、诗人的民族增加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学上的相互吸收,从而使中华文学的共性增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积极、主动的交融与借鉴,共同推进了民族关系的高度融洽和民族文化的高度繁荣,丰富和发展着中华优秀文化,培育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明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数量丰富、体裁多样。据对现存诗文作品的初步统计,各少数民族所创作的诗文体裁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赋、疏、序、表、碑文、铭文、传记、行状、论说等,展现出熟练驾驭各类诗文体裁的能力和造诣。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而言,明代白族的汉化程度及汉语诗文创作水平都比较高。白族57名文人当中,有28人有诗文别集,其他文人或诗、或词、或文数量从一到百不等。随着教育机构在民族地区的设置及科举制度的恢复,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回族文人积极入仕、重视科举,进行了大量的汉语诗文创作。土家族的汉语诗文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家族式特点,这与明代的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积极学习儒家文化,重视家族成员的文学修养,创作出的大量作品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对我们构建完整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明代纳西族诗文创作集中体现在丽江土司木氏一族。世袭土司的木氏一族以诗文传家,形成了家族良好的文化修养,不自觉地展现在其文学创作当中。集中于云南、贵州两省的彝族文学家族,从“土司制度”建立之初,便以诗书传家,注重家族成员的文化修养,他们以独特的文学方式观照社会、体悟人生,产生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创作。明代蒙古族汉语诗文创作主要集中在濮州苏氏一族。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了大量的诗文创作,涉及诗、词、赋、序、记、疏等多种文体,诗文创作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是蒙汉文学相互交融的产物,为明代蒙古族汉语创作低迷时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明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明代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他们运用汉语进行诗文创作所涉猎的题材几乎涵盖了汉文诗歌中所表现的所有题材。这些诗文创作不仅展示了明代少数民族文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还记录了明代少数民族文人多彩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明代少数民族文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具体来看,明代少数民族诗歌题材主要有写景纪游、即景抒怀、时政讽喻、山水田园、酬唱赠答、生活杂感等种类。写景纪游类诗歌的对象比较广,无论是求学还是仕宦,游历还是经商,祖国山川的风景名胜都会成为诗人笔下的对象。如白族诗人李元阳的《山麓草堂》《青华洞》等,通过对当地山水事物的记述,往往情景交融,展现出诗人的热爱和眷恋。即景抒怀诗在明代少数民族诗人创作中使用较多。“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者,吟咏情性”,受中国传统诗学观念“诗缘情”的影响,明代少数民族诗人通过对所接触景物的观照,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纳西族诗人木公的《题雪山》,通篇用丰富的笔墨对雪山进行书写,融入了诗人浓烈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雪山的由衷赞叹。时政讽喻诗多为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之作。这种诗歌融诗人对历史、社会、时代的深刻反思于一体,不仅升华了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更突出了诗人所处的特定时代的厚重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在明代少数民族文人身上也得到很好的展现。如彝族诗人高乃裕《哀牢行》中的“何事为农独坎坷”“逋欠官粮奈若何”等,写出了农民对其悲惨命运的无可奈何,强烈谴责明代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明代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中,不乏酬唱赠答之作。在“诗言志”的传统诗学观念影响下,白族诗人杨士云与大理李元阳、被贬文士杨慎诗酒唱和,产生的酬唱应答之作更多地反映出他的价值观念与志向主张。蒙古族文士苏祐应酬与燕游唱和之作在其诗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明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每个地域都有每个地域的文化,而生活在这一地域的民族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影响。各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山川众多,交通不便,使得当地居住生活的少数民族与本民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融合程度产生差异,民族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也展现在当地的文学作品当中。云南地区秀丽的自然山水和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使得生活在此处的白族文人创作别具一格。土家族土司家族文人的诗文创作虽然受明代主流思想的影响较大,但其诗作中依然能够寻找到民族特色,如田圭《澧阳口号》中“高髻螺鬓”“短衫穿袖”的土家族传统服饰,“半是村街半是浮”的土家族民族建筑——水上吊脚楼等。彝族居住的地方多山川,彝族诗人对黔地雄奇瑰丽的山川书写占有大量的篇幅,如高乃裕的《游万松山》《烟萝山有雨》,禄厚的《烟萝园》等。此外,受社会政治、地域文化、民族政策、教育制度、科举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明代的少数民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纳西族、彝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等,他们的诗文创作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各地域有各地域的文化。这些同时呈现出鲜明民族风情与艺术特色的少数民族诗文作品与时代盛衰相对照。笔者按明代前期(1368~1435)、中期(1436~1566)、后期(1567~1664)对明代九个少数民族生活的年代进行了划分,其中有些文人分属于两个时期,笔者按照其主要生活的年代及中举、进士及第情况等进行划分。明代前期各少数民族的汉语诗文创作数目较少;明代中期各少数民族的汉语诗文创作数目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明代后期各少数民族的汉语诗文创作数目约占三分之一。当然,这里还需要结合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机构的设置、科举制度的盛行、宗族子弟的入学、家族的盛衰,民族习惯、地域文化以及接受和运用儒家传统文化的程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进而多维度展现明代少数民族汉语诗文创作的风貌。明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开始进入了它的繁荣时代,在汉文学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诗人队伍扩大了,产生汉文诗词诗人的民族增加了。无论是白族、回族、纳西族、蒙古族,还是彝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分子,构建了所在地区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参与了所在地区生态文化资源的构造。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中原文化深刻影响等复杂的人文生态语境中,大量母语并非汉语的各族作家使用汉语写作,成为中国文学目前一大特色。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文学的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创造、互相碰撞、互相融合的结果。明代这些少数民族文士、作家的汉语诗文创作,既是中华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近年来,中国文学中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立足于文学本位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正努力建构起其作为“中国研究”的跨学科方法与理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呈现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中国文学的变革带来多种可能性。从文化生产与思想建构的角度,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互为借鉴,实现了历史与现实、审美与逻辑、人民与艺术的统一,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整理好和研究好明代少数民族汉语诗文创作,可以很好地反映中华民族历史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过程,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各民族文学的不同文类形态、美学风格、观念形态等,建构少数民族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生动地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新时代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益的学理借鉴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有明一代少数民族汉语文诗文创作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存在相当的难度。全书共分九部分,包括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彝族、纳西族、壮族、苗族、侗族等九个民族诗文创作总目提要与散存文学的点校整理。全书整体框架设计及最终审定为多洛肯,具体分工如下:白族,多洛肯、赵钰飞、王铭璇;蒙古族,姚丽娟;回族,晏庆波、韩雪纯、宋芬芬,买丽娜;纳西族,王铭璇;彝族,王铭璇;土家族,蔡佳航;苗族,蔡佳航;侗族,蔡佳航;壮族,阿迪娜·吐尔逊。凡例一、据初步统计,明代少数民族文人有诗文传世者194人。明代文人及散存诗文作品情况如下:白族作家共有57人,散存诗743首,文150篇,词2首;蒙古族作家共有13人,散存诗222首,文10篇,词1首;回族作家共有57人,散存诗455首,文50篇,词90首,散曲3篇,传奇2部;纳西族作家共有8人,散存诗117首,文25篇,词3首;彝族作家共有13人,散存诗34首,文2篇;土家族作家共有25人,散存诗101首,文7篇;苗族作家共有4人,散存诗12首,文3篇;侗族作家共有2人,散存诗13首;壮族作家共有15人,散存诗173首,文14篇。明代少数民族作家叙录收录洪武元年(1368)至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间从事汉文创作的少数民族人士。二、本叙录所指汉文创作主要指诗词曲与散文创作,散文包括古文、小品文与骈文,杂剧创作也一并列入。三、作家以出生年排列,生年相同者,则按卒年先后依次排列;生卒年不详者,则依据史料所载其活动年代或与其交游人物的生活年代,插入适当位置。四、叙录内容主要是作家简介,包括生卒年、字号、族属情况、籍贯、科第、仕履、师承、学术渊源;创作基本情况即文学活动,别集及作品存佚情况。五、作家生平资料,主要依据正史、笔记及金石资料以及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出版的各类工具书、史志目录、地方志、年谱、清人别集、家乘以及各省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古籍办所藏孤本资料。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考证的基础上,客观准确地著录作品及著者生平事迹,不溢美,不隐恶,不穿凿附会。有分歧者,则必作考证,或采择一说,或存疑待考。
目录
上卷
白族
杨黼
川晴溪雨
桂楼歌
杨禹锡
前题
前题
杨安道
陈时雨
帝释寺
咏玉梅花四首
诸葛白石泉
云泉寺
赵子禧
龙华泉声
吴献尧
游三塔寺倏然台
张聚奎
滞狱
杨南金
土著变
玉泉
登德源城
游鹤林寺
收春台
重修河堤记
崇正祠记
姜公弭患记
杨士云
四望
采兰
……
下卷
回族
纳西族
彝族
土家族
苗族
侗族
壮族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