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海上收藏世家

海上收藏世家

  • 字数: 38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郑重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94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生动细致地书写了20世纪活跃于大上海的40位收藏世家的历史故事。 2. 吴湖帆、张珩、庞莱臣等名家,还有潘祖荫到潘达于、顾公雄沈同樾夫妇、丁福保与丁惠康父子和等收藏世家,他们历经艰辛,甚至以命相保,使各种珍稀国宝得以流传与保存。 3. 作者不但借助书信、日记、照片等个人资料为依据来写此书,更可贵的是,他几乎采访了这些收藏大家本人或后人,以第一手采访材料呈现了大盂鼎、大克鼎、三希帖、怀素《苦笋帖》、董元《夏山图》,等等;读来有名品琳琅满目、名家故事曲径通幽之感。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融鉴赏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为一体的收藏家传记。书中共收入20世纪活跃于大上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40位收藏大家的逸事。他们有的上承祖荫,有兴趣有资本,走上收藏之路,成为一代大家,如吴湖帆、张珩;有的因家族使命而走上收藏之路,如潘达于;有的创业后有一定资本,渐渐走上这条路,如谭敬;有的出身寒门,但因嗜痂成癖,甘愿倾其所有也要收藏,如孙伯渊……无论是何种原因,他们对所爱的收藏都倾尽一生的财富、精力与智慧,更在时代浪潮的变幻跌宕中,与钟爱的文物一起经历了坎坷的人生之路。这些人如作者所说,多已成为人间“过客”,但那些沾有他们气息的珍宝却得以留存。 作者郑重先生是一位资深老报人、作家、书画研究者。当年,他对书中所涉收藏大家,都一一采访,对所涉文物都进行了认真研究、考证,现在将感性的采访与理性的研究糅合起来,以细腻的笔触、流畅的文字呈现出这些精彩故事。
作者简介
郑重,字若清,别号大泽乡人,堂号百里溪,1935年生于安徽宿县农村。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被分配到《文汇报》工作。著有《时代风云录》、《原子核在内耗》、《风雨文汇》、《寻找中国金字塔》、《紫砂壶鉴赏》、《丹青行》、《百里溪札丛》及书画家、收藏家传记数种。
目录
大克鼎:从潘祖荫到潘达于
半壁江山过云楼:顾公雄、沈同樾夫妇的书画收藏
红顶房老板:周湘云和他的收藏
历尽沧桑的商鞅方升:鉴藏家龚心铭、龚安东父子
珍惜那段情缘:鉴藏家龚心钊、龚安英父女
庞莱臣:虚斋名画甲东南
从竹山堂到宝山楼:潘博山与潘景郑的收藏
父子收藏家:丁福保与丁惠康
小校经阁主人刘晦之
钱镜塘:“我爱雪竹图”
顾丽江:真、小、精、多的收藏
华笃安:方寸之间天地宽
吴湖帆:梅景书屋,梅花安在
严惠宇:收藏以自娱
孙伯渊:碑帖鉴藏家
常熟瞿氏:藏书五世的铁琴铜剑楼
庄万里:两涂轩“挥泪含笑别家珍”
孙煜峰:有收藏思想体系的收藏家
陈器成:收藏无悔
孙志飞与王亢元:收藏道上两亲家
吴芳生:儒商的收藏精神
张继英:云山看去天无尽
袁安圃:将自己“藏”起来
胡惠春:暂得楼主的瓷器收藏
刘靖基:书画相伴度终生
李荫轩:青铜泪坠如铅水
罗伯昭和钱币收藏家群体
李伟先:钱币界的“独行侠”
施嘉幹和他收藏的现代钱币
吴筹中:纸币收藏五十年
戚叔玉:学者型的收藏家
何东轩与吴王夫差盉
顾恺时:偶然走上收藏之路
王南屏的遗愿:送“王安石”回家
薛贵笙:上海古玩界的老资格
谭敬:聚是他,散亦是他
张珩:四海无双木雁斋
陈萍:功利心太强的人成不了收藏家
杜维善:从“丝绸之路”古钱币上发现历史
张永珍:收藏我喜欢的东西,再贵也值得
后记
摘要
     挑起历史赋予的保护重任 潘祖荫没有子女,其弟祖年的两个儿子过继给他作为嗣子,不料皆早殇。这样,潘祖年除了两个女儿,并无子嗣。长女嫁到吴江同里徐家,次女潘静淑嫁给吴湖帆。潘祖荫在京城逝世,平生遗藏就由其弟祖年用五艘大船运回苏州。 潘祖年比兄潘祖荫小40岁。祖荫逝世后,夫人曾住苏州,因生活不习惯又回京居住。潘祖荫夫人去世后,祖年赴京料理后事,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当他到京时,已经耽搁了一个月。潘祖荫收藏的文物已有部分被盗,有些宋版古籍缺首卷。处理完善后,潘祖年将文物、书籍装船运回苏州。铜器中即有有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潘祖年对家藏文物定下了“谨守护持,绝不示人”的规矩。潘祖年逝世后,潘达于就挑起保护家藏文物的重担。 有关潘达于保护克、盂两鼎的传说,我久有所闻,可是总感觉那似乎是前朝遗事,离我们相去甚远。 由于是显赫家族所藏器物,这些大鼎给人一种高贵而神秘的感觉。1994年的岁尾,我带着景仰而又激动的心情来到上海高安路口的那座高层建筑,走进一个普通家庭。当一位普通的老人出现在我的面前时,传说中的潘达于一下子变得崇高起来。虽是九旬老人,但步履还稳健,神情开朗,谈笑中透露出她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博大气度。只是她那瘦小的身材,和沉重庞大的大克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无法相信就是她挑起了历史赋予的保护克、盂两鼎的重任。 在这里,就大克鼎的保藏与捐献,我对老人进行了长达几个小时的访谈。 郑:能否请您谈谈初到潘家的情况? 潘:我小时候没上过学,只是自己留心,粗识一些文字。我18岁出嫁到潘家。我丈夫潘承镜,表字蓉士,是潘世恩第三个儿子的后代,也叫“老三房”的后代,是祖年公的孙子,过嗣给祖荫公为孙子,兼祧两家香火。谁料他和我结婚三个月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息。这在潘氏家族中也是怪事,嗣进一个就死一个,都是未成年或是没有子息就亡故。传统说法都认为这是家中的收藏带来的阴气太重,无法承受。祖年公善解人意,很能体谅我的处境,决定不再嗣孙,否则我这寡孙媳今后在家难以做人。当然立嗣是件大事,不能不解决,于是就由我出面,替先夫蓉士立嗣子。可是嗣进不久还是夭折了,决定再嗣,嗣进家懋。家懋又名德斋,日后长成,担任苏州中学老师,生儿育女,传续潘家香火。 丈夫去世时我19岁,家中就只有祖父、祖母和我三人,冷清得很。不过有祖父在,家里有主心骨。哪料到第二年刚过新年,祖父也去世了。祖父棺材上的子孙钉,按规矩要子孙来敲,家懋当时才4岁,是让人把着小手做个样子尽了礼仪。 祖父去世后,我从此不得不担起侍奉祖母、抚养幼小子女、掌管门户、守护家财的责任。我们老小四代四口,在深宅大院里冷冷清清地过日子。又过了7年,到了我27岁上,祖母也去世了,我身边只有家懋、家华一双子女。家华(老人指指坐在身边的女儿)是我姐姐丁燮柔、姐夫潘博山的女儿,后过继给我的。 郑:家中到底有多少文物,又都放在哪里,您当时心中有数吗?您知道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吗? 潘:当时子女幼小,孤儿寡母守着大量文物财宝,确实让我心事重重。我知道这些都是几百年、几千年来朝朝代代留下来的珍品,一定要想办法管好,有点闪失就对不起祖宗。至于藏品的总数,我也不大清楚。当时借住在苏州城里南石子街“老二房”的旧宅里,光铜器就放满了一大间,另有一大间全放古籍和字画卷轴。这么多东西,我自己没有能力去清点整理,但也不许外人来过手。这是祖父立下的规矩。 郑:那么多的文物,有没有被盗与散失?有没有出售过? 潘:贼偷发生过几次。有一次在花园围墙下草丛里,发现藏着四麻袋青铜古董,这分明是偷贼来不及运出的文物。这里宅基进深,房间又多,夜里黑灯瞎火,防不胜防,我稍微经心不到就要出点子事情。究竟几次被偷,偷去了什么,我一时也记不清。各式各样铜绿斑驳的古董,我也认不得叫不出。青铜器优选最重的要数西周克鼎和盂鼎。据祖父说,克鼎是祖荫公得自天津柯氏,盂鼎原是左宗棠之物,他为了报答祖荫公营救之恩赠送的。这两件稀世宝物外国人知道在我家,曾经派人来试探,说是愿意用六百两黄金外加洋房作交换。我想起祖年公曾叮嘱这些珍贵文物来之不易,要妥加保护,传给子孙后代,因此一口回绝。 郑:传说日本军队占领苏州时,为了得到大克鼎和大盂鼎,在您家中掘地三尺,由于您周密保护,他们也没能得到。 潘:抗战前我曾请可靠的摄影师,将全部青铜器逐个拍照,共得380块玻璃底片,另外收藏好。抗战开始,我家也卷进战乱。家懋、家华随中学撤退去浙江南浔,我随家族到太湖边上光福山区避难。到了中秋,以为仗打得不那么急,趁机回趟城里过节。不料8月16日、17日这两天,日本飞机大轰炸,苏州危急,我匆忙收拾好又逃到光福。就在18日、19日这两天,为了这些珍贵宝藏不被破坏,我立定主意秘密埋藏。先叫家里的木匠做一个结实的大木箱,底板用粗粗的圆木直接钉牢。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