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蒋百里传

蒋百里传

  • 字数: 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杜继东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10112988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深入挖掘有关蒋百里的原始资料、传记年谱,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的民国时期丰富的报刊资料,翔实地记述蒋百里的传奇人生,堪称蒋百里传记的权威读本。
作者简介
杜继东,1966年生,甘肃永昌人。历史学博士。198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任、编审,科研处处长。多年致力于近代中外关系史和台湾史的研究,著译有《美国对台湾援助研究》、《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等论著多部。
目录
第一章 家道中落 身世坎坷
硖石的王气
蒋氏家族的盛衰
关于父亲的离奇传说
母亲也是个苦命人
会说书的小神童
第二章 硖石才子 闻名遐迩
割肉疗亲的孝子
少年秀才
“中国之宝”
求是书院的高才生
第三章 留学东瀛 名冠千军
东渡日本
结识梁启超和蔡锷
成城学校
激荡的浙江潮
“士官三杰”之一
东京逸事
第四章 东北参议 德国实习
沪上相士测前程
无奈的总参议
观彰德秋操
游学德国的日子
京华烟云
第五章 峥嵘岁月 祸福相依
奉天历险
游子回故乡
保定军校起风潮
举枪自杀惊天下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参与反袁护国
哭送挚友蔡锷
第六章 离乱年代 文武兼顾
受挫折复归京华
随梁启超赴欧洲
参与文化活动
推动“联省自治”
建怀萱堂永怀慈母
吴佩孚的患难交
孙传芳的座上客
第七章 阶下之囚 谁堪与共
唐生智次反蒋
唐生智第二次反蒋
西湖冷月
南京三元巷看守所
告别邓演达
挽徐志摩
脱离牢笼
第八章 澹泊明志 宁静致远
赋闲沪上
哭长女蒋昭
默筹抗日方策
衔命赴欧洲
第九章 抗日烽火 毁家纾难
卷入西安事变
大战前的奔忙
毁家纾难
再赴欧洲
第十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以笔为枪
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将星陨落鹤山旁
附录 主要人名索引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家道中落 身世坎坷 硖石的王气 蒋方震,字百里,笔名飞生,1882年10月13日(大清光绪八年九月初二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讲述蒋百里先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首先须从他的家乡和家世说起,因为关于他的家乡和家世,都有离奇的传说。 硖石原本有王气升腾,老辈人如是说。 硖石的王气让秦始皇消弭了,老辈人叹息道。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环视宇内,天下初定,内心大喜,从此特别关注两件大事,一是秦王朝能够长治久安,传至万世;二是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千秋万岁。一天,有位术士向他奏报,东南沿海一带有王气升腾,如不及早消弭,恐将影响秦朝万世一系的帝业。秦始皇一听,悚然一惊,迅即传下令旨,亲率文武百官赴东南沿海一带巡幸,一则消弭这股王气,根除致乱之根源,二则查访奇人异士,搜求长生不老之良药。 某日,秦始皇巡幸至海宁县硖石地方,但见一山突兀而起,山势蜿蜒起伏,如龙盘虎踞,山上白云缭绕,紫气升腾,直冲霄汉,认定这是东南王气之源,乃广集十万囚徒,在此山中间挖开一道峡谷,断其龙脉而弭其王气。从此硖石就成了两座山,一河从中间流过,名为市河。在“今市河大虹桥下,两岸山根犹露,相传秦始皇凿处也”。 然而,硖石的龙脉断了,硖石的人脉未断,硖石的王气绝了,硖石的文气未绝。千百年来,硖石人吃苦耐劳,克勤克俭,创造了这片热土的独特文化。尤其自唐代开始,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地区转移,杭州、嘉兴一带文风大盛,人才辈出,海宁更是不落人后,经济和文化并驾齐驱,成为东南赫赫有名的人文荟萃之地。据统计,自唐朝至清朝末年,海宁高中进士者共366人,其中唐代3人、宋代74人、元代3人、明代101人、清代185人。在这些进士中,有状元1人、榜眼3人、探花1人。清末至民国时期,海宁也是人才济济,如近代自然科学先驱李善兰、国学大师王国维、著名学者张宗祥,等等。而民国年问的硖石镇更因一代兵圣蒋百里和天才诗人徐志摩而闻名全国,这实在是硖石千百年来人气和文气厚积薄发的结果。有此二人,硖石足矣! 硖石古称峡山,又称夹谷,自唐代以后改为硖石,因市河从中流过,故又称硖川。河东之山名沈山,又名审山,当地人称为东山,高53丈,周围7里,山上是红土;河西之山名紫微山,当地人称为西山,高18丈,周围1里,山上是黄土。市河是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 明代文人褚靖《题硖山诗》云: 硖川峰势列东西,秀色葱葱草树齐。 两点峨眉天外耸,双了螺髻望中迷。 平分积翠如云卧,对蹙空青映日低。 拄颊几回吟看处,朝来爽气漫留题。 明代另一位文人陈鉴《游硖山诗》则曰: 天斧何年劈两峰,半空金翠出芙蓉。 一溪中断斜阳草,六寺深藏细雨钟。 青壁偶随佳客至,白云间与老僧逢。 只疑误入华阳洞,长啸清风落短筇。 有此二诗,即使没有到过硖石的人,也会为硖石的山光水色所迷醉。如能生于斯,长于斯,人生复有何憾! 硖石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硖石地处杭州与上海之间,为浙西重镇,历来是大米、茶叶、丝绸等物的集散地,交通极为方便,既可走水路,又可行陆路。清朝末年沪杭铁路修成,使硖石的地位更加突出。 除硖石外,海宁还有两大名镇,一是袁花镇,一是盐官镇。袁花镇的查氏家族,历来人才辈出,中举做官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当今以金庸为笔名享誉海内外的武侠小说大师查良镛,就是袁花镇查氏家族的一员。蒋百里的第一个夫人查品珍也是袁花查家的女儿。 盐官镇的陈家,在有清一代显赫一时,出过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三位大学士,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称。早蒋百里三年出生于盐官镇的王国维则成为民国初年开风气之先的一代学术大师,受到世人的称颂。 海宁还有一个天下奇观,即海宁潮。每每有海潮涌进杭州湾,挟万钧之力进入钱塘江,形成惊涛骇浪,如万马奔腾,向江岸扑击而来。在古代,海宁潮经常给当地百姓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如宋代女诗人朱淑真这样描述道: 飓风拔木浪如山,振荡乾坤顷刻间。 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家乡盐官镇位于钱塘江岸,王国维经常观看海宁潮,曾写《蝶恋花》词一首,单咏海宁潮: 辛苦钱塘江上水, 日日西流, 日日东趋海。 终古越山项洞里, 可能销得英雄气? 说与江潮应不至, 潮落潮生, 几换人间世。 千载荒台麋鹿死, 灵胥抱愤终何是。 王国维观海宁潮而感人世沧桑,颇有寂寥落寞之意。后来,王国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疑惑。 1949年后,当地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修了长达50公里的海塘,使海宁潮失去了往昔的破坏力,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景观。1957年9月11日上午,从杭州乘车到海宁七里庙观赏钱塘江大潮。下午在返回的路上又游钱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