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术

学术"全评价"体系论

  • 字数: 42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叶继元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960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7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破“四唯”“五唯”“SCI至上”旧的评价体系后,如何立新的评价体系?学术“全评价”体系给出了答案。学术“全评价”体系是作者于2010年的评价理论分析框架。本书是系统、全面论述学术“全评价”体系的首部专著,概述了学术“全评价”体系产生的背景、理论依据、方法路径、核心内容、验证应用和反响、影响和价值。针对学术评价中存在的过分数量化、形式化等“六化”问题,本书构建了以六大要素、三个维度和六大推论等组成的学术“全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制度六大要素中,评价目的是龙头,制约其他五大要素。任何一种评价,都可以分成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效用评价三个维度。评价目的制约论、同行专家主导论、评价制度保障论等六大推论,对于评价实践具有很强的解释性、指导性和预测性。其逻辑性、系统性和学理性较强,体现出中国话语,为新的评价体系建立奠定了学理基础。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最终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从该体系的提出到正式出版,历时11年。这期间该体系不断被验证、应用和引用。本书可供科研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学术期刊、出版社编辑,信息管理者,图书情报、人文社科、科技工作者及高校师生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叶继元,男,教授,安徽太平人,1955年12月出生于南京。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期刊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省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省高校图书情报委员会期刊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等。
目录
前言
致谢
1 学术“全评价”体系概述
1.1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界定
1.2 学术“全评价”体系形成的背景
1.3 学术“全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2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2.1 价值论、认识论、实践论
2.2 系统论、信息论、知识论
2.3 文献/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抽象思维法
2.4 文献计量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
2.5 国内学术评价历史与现状(含港台)
2.6 国外学术评价历史与现状
2.7 学术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8 学术“全评价”体系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3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学术“全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2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六大要素
3.3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三个维度
3.4 学术“全评价”体系中各要素的逻辑关系
3.5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特点
4 学术“全评价”体系中的几大推论
4.1 评价目的制约论
4.2 同行专家主导论与元评价论
4.3 评价客体分类论
4.4 文献计量法辅助验证论
4.5 评价标准及指标核心论和适当论
4.6 评价制度保障论
5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验证
5.1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适用范畴
5.2 学术“全评价”体系案例应用及其解释性
5.3 学术“全评价”体系对当下评价问题的修正
5.4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预测性
6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6.1 文献计量法的宏观评价
6.2 基于文献计量法与同行专家法的综合评价
6.3 同行专家法为主、文献计量法为辅的评价
7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反响、推广应用与发展
7.1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精义要点
7.2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反响
7.3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推广应用
7.4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