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的潜能和价值

人的潜能和价值

  • 字数: 18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等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21310333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阿德勒、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要代表奥尔波特等精选之作 ★与《人性的弱点》《影响力》一起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经典书籍 ★豆瓣8.9高分评价,知乎、简书读者翘首以盼 ★和《动机与人格》《爱的艺术》一起被网友评为“16部心理学经典著作的点睛之笔” ★《心理学的故事》译者倾情翻译 ★帮你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勇攀生命的高峰 "
内容简介
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自己?怎样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人的潜能和价值(精)》是马斯洛、阿德勒、奥尔波特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人的潜能和价值(精)”讨论的精选论文集,深刻探讨了人的尊严与价值、目标感和意义感以及个体创造力与自我实现等重要话题;只有当人真正认识自我,通过充分实现人的潜在的能力,才能成为独立自由的人,从而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人的潜能和价值(精)》不仅是一本心理学作品,更是一部生命哲学著作,帮助读者重新认识自我,深入发掘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勇攀生命的高峰。
作者简介
"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美国知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著有《动机与人格》《人的潜能和价值》等作品。 译者 张积模 国际注册高级翻译师,师从许渊冲教授,现执教于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曾翻译《心理学的故事》等作品。 江美娜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曾翻译《面具人》等作品。 法国知名作家、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主义”代表人物。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著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作品。 "
目录
第1章 世界观的类型及其在形而上学体系内的展开
第2章 心理生活的社会方面
第3章 心理学的论据和人的价值
第4章 心理学能从存在主义者那里学到什么
第5章 从机体角度探讨动机问题
第6章 人的动机理论
第7章 基本需要的类本能性质
第8章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
第9章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
第10章 自我实现和超越
第11章 此时此地疗法
第12章 剥洋葱
第13章 心理治疗、健康与动机
第14章 常态、健康与价值观
第15章 作为敏锐身份体验的高峰体验
第16章 教育与高峰体验
摘要
     基本需要层次的固定程度 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这个层次结构是一个固定的顺序, 但实际上,它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严格。的确,与我们共事过的大多数人似乎都认为这些基本需要的顺序与上面提到的差不 多。然而,也有例外。 1.例如,对有些人来说,自尊似乎比爱更重要。这种等级关系中最常见的颠倒通常是由于这样一种观念所致,即最可能得 到爱的人是一个非常强大或有权有势的人、一个让人敬畏的人、 一个自信或好斗的人。因此,那些缺乏爱却又想寻求爱的人可能 会努力摆出一副咄咄逼人、十分自信的架势。但是,从本质上讲,他们寻求的高度自尊及其行为表现,更多的是作为达到目的 的手段,而不是手段本身;他们为了爱而寻求自我肯定,而不是 为了自尊本身。 2.还有一些人,天生具有创造才能。在他们身上,激发创造才能的动力似乎比任何反决定因素都更为重要。他们的创造力看起来可能不像是基本满足所释放的自我实现,而是恰恰相反。 3.某些人的志向可能会较为地降低。也就是说,那些不那么优越的目标可能就这么简单地失去了,也可能永远消失了。这 样一来,一个生活水平长期很低的人(也就是长期失业的人)只 要能得到足够的食物,一辈子也就满足了。 4.所谓“心理变态人格”乃是爱的需要较为丧失的另一例证。根据现有的很好数据,这些人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里就缺乏 爱,因而较为丧失了给予和接受爱的欲望和能力,这和动物在出 生后不久就失去了吮吸或啄食的反射能力一样。 5.需要层次发生颠倒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某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时,这个需要的价值往往就被低估了。从未经历过长期饥 饿得人很容易低估饥饿的影响,不把食物当回事。如果他们被更 高的需要所支配,那么,这种更高的需要似乎就变得最为重要了。这样,他们就很有可能(实际上也确实发生了)为了这种更 高的需要而放弃某种更为基本的需要。可以想象,在更为基本的 需要被长期剥夺之后,会出现一种重新评估这两种需要的趋势。 这样,原先轻易放弃的基本需要就会变成优先考虑的需要。因此,一个宁愿放弃工作也不愿失去自尊的人,在饿了半年左右之后,可能会愿意重新接收工作,即使这样做是以失去自尊为代价。 6.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层次逆转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我们一直在用有意识的需要或欲望而不是行为来谈论优先等级。关 注行为本身可能会给人留下错误的印象。我们常常认为,当两种 需要都被剥夺时,人们往往追求的是更为基本的需要,这并不意 味着他会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在此,我们重申,除了需要和欲望 之外,决定行为的因素还有很多。 7.也许,更为重要的原因涉及崇高的理想、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念,人们就可以成为殉道者,甘愿为 了特定的理想或价值放弃一切。这些人的行为通过下面这一概念(或假设)得到诠释,这一概念叫做“通过早期满足增加挫折承受力”。那些一生中(特别是早年)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似 乎能够开发出非凡的能力,承受眼前或未来在需要方面所遇到的 阻力,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形成了强大的、健 康的性格。他们很强大,能够轻易地经受住非议或反对,能顶住 舆论的压力,并能不惜代价捍卫真理。正是这些深爱过和被深爱 过的人,这些有过许多深厚友谊的人,才会反对仇恨、排挤或迫害。 说了这么多,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在讨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时,还要将习惯行为考虑在内。例如,长期忍饥挨饿 的人也许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食物匮乏。如何在这两种倾向(一 是习惯行为,二是过去的满足感产生的抗挫能力)之间达到平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假定,二者是并 行不悖的,因为它们并非相互矛盾。就增强挫折承受能力这一现 象而言,最重要的满足感似乎源自人生的头几年。也就是说,在 最初几年变得十分强大、很有安全感的人,在面对任何威胁时, 仍旧会非常强大,非常有安全感。 相对满足的程度 迄今为止,我们在理论上的这些讨论可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这五种需要是一种阶梯式、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关系。 我们说过,“如果一种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另一种需要就会出 现”。这种说法也会给人留下一种错觉,即一种需要必须得到百 分之百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另一种需要。事实上,社会中大多数正常人的所有基本需要也只是部分得到了满足。对于这几个层次 较为现实的说法是,越往上,满意度越低。例如,如果为了方便 起见我们随意给出一组数字的话,那么,普通人的生理需要能满 足85%,安全需要能满足70%,爱的需要能满足50%,自尊的需 要能满足40%,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只有10%。 说到一种需要在得到满足后又会出现新的需要这种现象, 应当指出,这种出现不是突然的或突变的,而是由无到有逐渐出现的。例如,如果优先需要甲只满足了10%,那么,需要乙可能根本不会出现。然而,当需要甲满足了25%时,需要乙就可能出现5%;当需要甲满足了75%时,需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