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光明的道路 弯柳树村奔小康纪实

光明的道路 弯柳树村奔小康纪实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研究出版社
  • 作者: 郑旺盛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990960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宋瑞是2018年“全国扶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曾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的接见。
作为驻村书记,宋瑞连续三任选择坚守河南信阳息县弯柳树村扶贫攻坚。八年的时间里,她在弯柳树村探索与实践出了一条“党建为本领思想,传统文化扶心志,精准扶贫奔小康”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路。
宋瑞在弯柳树村创造了脱贫攻坚的奇迹。确切地说,她在这里探索与实践出了一条“以党建为本代领思想,以德孝文化扶心扶志,以精准施策有效脱贫,以生态修复振兴乡村”的长效稳固的脱贫攻坚之路、乡村振兴之路,使弯柳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弯柳树村从一个破败不堪的小乡村,华丽转变成为一个村容干净整洁、村风和谐纯朴、家家彬彬有礼、户户敬老孝亲、人人热爱学习,到处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多么重要的脱贫攻坚的成果啊,它的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宋瑞在弯柳树村扶贫攻坚的探索与实践有力地证明:贫穷并不可怕,贫穷也并不是不可改变。越是贫穷的地方,人民对决战贫困、摆脱贫困命运的渴望和向往就会越强烈,贫穷有时更能激发人内心潜藏的无穷的精神和力量。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因为有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化育人心,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爆发出了无穷的能量。
脱贫攻坚,让弯柳树村旧貌换新颜。曾经冷漠的人心,变得温暖了,变得善良了,变得知书达理了;曾经满是垃圾的村庄,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花开了,鸟来了。还是那片土地,还是那群人,农民的内生动力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激发起来,党员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从未像今天这样令人振奋。这片土地由此变得生机勃勃,这些农民由此对美好的生活信心满满。
弯柳树村的发展模式,无疑可以给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提供学习实践的典范。
今天,中国农民,中国农村,中国共产党,需要更多的像宋瑞这样的优秀的共产党员、驻村书记;中国农民,中国农村,中国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更多的像弯柳树村这样充满内生动力、生机勃勃的村庄。
让农民真正脱贫,让农民真正幸福,让乡村真正振兴,弯柳树村脱贫奔小康的模式,可谓是“乡村正道”。这是脱贫之路,这是小康之路,这是幸福之路,这条道路光明而灿烂。
作者简介
郑旺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秘书长,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作家。出版有《大晋女杰荀灌娘》《大唐女杰花木兰》《辛亥女杰刘青霞》《震撼日本列岛的中国英雄》《悟通真佛》等多部长篇文学作品。曾荣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中山杯”长篇报告文学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目录
卷首之歌
主题内容
序言——中国的追求: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
序章——为人民服务是优选的事情
第一章 党派她来到弯柳树村
第一节 “中华第一县”今昔录
第二节 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第三节 贫困的村庄,不堪目睹
第四节 为人民服务是优选的事情
第二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节 慰问贫困户,竟被群众围堵
第二节 40万扶贫资金,竟然没人愿意要
第三节 修路,惹来群众告状
第三章 突围之路:扶贫先要扶心志
第一节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第二节 开讲堂,传播德孝文化
第三节 创建”中华孝心示范村
第四节 手拿锄头心向党
第四章 选择坚守
第五章 继续选择坚守
……
摘要
     第一节“中华第一县”今昔录 中国有个县,名叫息县。 这个县,名气大得很,被称作“中华第一县”,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历史记载,周武王十三年,此地分封为息侯国;周庄王十五年,楚灭息国置息县。或者更清楚地说,公元前1046年,商周时封息侯国;公元前682年,楚国灭息国后开始设县,沿用至今。 在中国2800多个县区中,息县被称作“中华第一县”,不是无缘无故的,人家确实够资格。史书上记得很清楚,人家从古到今,3000多年的历史,都不改一个“息”字,初为息国,后为息县,漫漫长长,绵绵延延,亘古不绝,堪称中国“郡县制”的活化石。 “中华第一县”的美誉,是息县人的骄傲。 息县历史上还有不少名人,有“三年不语”的息夫人、“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清廉刚直”的明代尚书李若星等。革命战争中,涌现出了红色战士王遵义,铁血英雄何万镒,虎穴英豪隐剑、独臂战将廖政国,投笔从戎黎原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志士。 1947年,刘邓大军在息县抢渡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留下了“将军试水”的佳话。 息县城南有座山,名曰“濮公山”,被大诗人苏东坡称为“东南第一峰”。 息县的息夫人,古往今来,人们都津津乐道。息夫人,原是陈国公主,后嫁到息国为夫人,因容颜绝代,目如秋水,面若桃花,又称“桃花夫人”。 息夫人是春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一生非常传奇,曾辅佐自己的儿子开启了春秋争霸之路。息县人没有不知道息夫人的,她的传奇故事,可以说妇孺皆知。 有句话,很有名:“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 这句话流传很广,在息县,乃至信阳的很多地方,都知道这句话,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它说的就是息县这个地方,是个土地肥沃的地方,是个出产粮食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个“鱼米之乡”。 息县这个地方,还有一条知名的河流,穿境而过,那就是淮河。自古以来,淮北种小麦,淮南种稻子,而息县出产的一种特产稻子叫“香稻丸”,史书上说早在宋朝时就已有种植,明清息县志上的记载,称之为“烷稻”,是宫廷的贡品。1914年,在旧金山万国商品展赛会上,息县的“香稻丸”,博得好评,因之名播八方。 说了这么多息县的好,但还是绕不过一个事实,那就是息县后来的发展落伍了,被列入河南省的省级贫困县。 贫困县有多贫困呢?有一句话,听起来很扎心,但却最能说明问题。“一入息县坡,道路像鸡窝”。这是外地人对息县的讽刺,说的是息县没有一条好路可以走,城里道路高低不平,乡村道路坑坑洼洼,晴天是土,雨天是泥,息县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 历史有时很残酷。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县,甚至是“鱼米之乡”,因为种种原因,今天却沦为有名的贫困县,这是息县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