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寻找徐传贤 从上海到北京

寻找徐传贤 从上海到北京

  • 字数: 27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 作者: 十年砍柴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143976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寻找徐传贤:从上海到北京》是一本关于中国邮政人徐传贤的传记作品。作者十年砍柴将徐传贤的人生放置在时代背景和人际交际网络中去观察、分析、呈现,通过查阅与之有关的历史资料、书籍档案,包括其所处行业的史料以及与之交往的人物的史料,并深入历史现场如上海、重庆、湖南、北京、河南等地如实地考察其生活、工作的地方,真实、丰富而深刻地呈现了20世纪中国一代知识人传奇、精彩却又苦痛的一生。同时,见证了中国邮权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折射了一代知识人的人生轨迹和时代命运,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一代在大历史中声名不显却又兢兢业业、积极向上的城市中产者。
本书以徐传贤先生从上海到北京的活动为主线,以徐传贤先生之父徐熙春先生(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创始人)的活动为副线,借以父子俩的人生经历来反映清末民初大变局中传统家族的选择和作用,从而认识到家庭和家族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本书也反映了中国城市“双子星座”——上海和北京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城市关系,特别是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在权力与资本、保守与革新、内敛与外向、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互动中,两座城市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平衡,而两座城市的关系则深刻地影响着全中国乃至世界”。从这个角度说,本书亦可看作徐传贤先生的上海-北京“双城记”,而上海和北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两座城市的关系都投射在了徐传贤先生的一生当中。
作者简介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湖南新邵人,知名文史作家,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法制日报记者、出版社编辑、新媒体主笔等职,兼专栏作家、公众号作者。出版著作有:《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晚明七十年:1573—1644,从中兴到覆亡》《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自由与宽恕:曼德拉传》《找不回的故乡》《历史的倒影》《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乡野与国士:1811—1911湖湘士人的家与国》等。
目录
序他史、我史,公众史(李天纲)/001
自序拂尘淘沙始见君/011
名邑望族/005
入新学堂/013
求学沪上/023
中法国立工学院一期生/032
初入邮局四少年/041
父亲的公益事业起步/053
工人运动的同情者和旁观者/066
北四川路上的青春、梦想与劫难/084
“八一三事变”后的艰难岁月/131
万里飘蓬,从海防到重庆/145
人生的高光时刻/171
沪才北上,拥抱新时代/214
土改和“三反”的触动/236
加入“民革”到“反右”/251
六载教书生涯/285
伤痕累累的人生暮年/299
余音/312
附录一徐传贤先生简明年表/316
附录二与徐建新先生对话:追寻祖辈足迹以观未来路/321
摘要
     2020年8月中旬,我在上海青浦区紧邻老城厢东门的一家旅馆小住了几天,只为寻找一位已辞世四十八载的知识分子人生足迹。 这位先生姓徐名传贤,字德嘉,号耕莘,他在这座老城出生并度过童年时光。 虽然时序已是立秋后一周,江南仍树木葳蕤、绿草如茵,处处一派夏日风光。我来到青浦的那个下午,即去当地的一处公墓福寿园,此公墓占地甚广,设计为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园林,毫无墓园的阴森凄凉之感。在墓园深处,我找到了徐传贤母亲董月娥的埋骨处。徐传贤本人的骨灰保存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其后人在此为他建造了一座衣冠冢;他的父亲徐熙春(名正章,字六根,号熙春)在1960年代逝世后葬在上海西郊公墓,此处亦有其衣冠冢。 徐氏后人在墓园为徐传贤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镌刻着这样几句话: 一块迟到的石碑, 一段尘封的历史, 一种永远的回家。 也就在这个下午,我还来到上海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原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医院),医院内的一角矗立着这家医院的创始人徐熙春先生的铜像。我伫立在塑像前,思索着这对生前死后声名不显的父子的命运,他们在那个波涛汹涌的大时代中究竟具有何种代表性。第三天清晨,下着小雨,我撑着伞从旅店步行经过横跨护城河的东门桥,进入老城厢。顺着城中东路往西漫步,在与城中南路交叉处向南行一百多步,再向西拐进了福泉街。 青浦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县,最早县治设在曾经的贸易中心青龙镇。后因吴淞江淤塞,青龙镇失去航运之便,已不适合做县城。万历初年,县治迁徙到今天的老城厢,县城也在万历年间建成,距今已四百余年矣。 今天城墙已荡然无存,但若站在老城厢的外面,或在地图上看老城,会发现古城的格局仍然很清晰:整座城池呈椭圆形,像一只乌龟的背;南面略宽,像是龟的头部,北面则是尾部。城郭原来五处开有城门,由护城河环绕,五门通向五浦。后又加开一城门,六门分别有旱城门、水城门,城门分别是:镇海门,即老东门;艮辰门,即新东门;观宁门,即南门;永保门,即大西门;来苏门,即小西门;拱辰门,即北门。城门外有护城河,护城河上都架有吊桥。城内有十条市河,沟通各街坊与城外的交通;二十六座石拱桥横架于河上,沿河形成二十多条宽窄街巷。今日市内的河沟基本上填平了,一个个带“桥”的地名算是历史的一点遗迹,而县前街、学前街的地名也提醒着当年此处是县衙和县学所在地。 老城被改造得没剩下多少旧建筑了,残留的街区也正在拆建。福泉街在老城的西南部,是一条由西向东再向北拐的巷子,与八十弄交会,大约有100米长,已建校一百多年的青浦实验小学就在其北面。清雍正年问,析分青浦县境建福泉县,在此街巷内的二陆(陆机、陆云)祠旧址上兴建县衙。福泉县只存续了二十年,在乾隆年间废止,辖区重归青浦县,街巷因之得名传至今El。这个街巷还保留着一些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宅子,其中一座现在看起来很杂乱、破落的宅院在当年则是徐家的私宅,后来收为公有住进了几户其他人家。徐传贤即出生于此,宅院里今El尚有两间房子由其后人居住。 我眼中的徐家旧宅已是墙壁斑驳、木窗陈IH,雨落在黑色的瓦片上滴滴答答流到檐下,似乎在讲述一个人和一个家族的历史。百年前的这个院落,可以想象曾是那样的兴旺与整洁:扶疏的花木下,小孩在嬉闹;老人静坐在堂屋里,听着自鸣钟报时……中堂的正中上方挂着状元实业家张謇题写的匾额——“衍禧堂”,祖宗牌位的两边则是沪上书画名家高邕书写的楹联——“树静山幽不知年岁;国安人乐咸颂太平”,低调地显示着这一家的富足和主人的品位及社会交往。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