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国不演义 3

三国不演义 3

  • 字数: 27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王觉仁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59132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部史实版《三国演义》!畅销书《大唐兴亡三百年》(原血腥的盛唐)作者王觉仁全新力作! ◆司马懿从未穿上过女装?诸葛亮更没遗计斩魏延?翻开本书,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诸葛亮…… ◆“死诸葛走生仲达”纯属虚构 ◆司马懿并未接受诸葛亮送来的女装 ◆魏延死于内讧,而非谋反 ◆《三国不演义》系列大结局!本书延续前两册内容,从孙权称帝讲到三国归晋。 ◆了解三国历史读这一套就够了。 ◆轻松有趣,扎实有力,锁定读客“这本史书真好看”文库。
内容简介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关于这一时期的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演义小说层出不穷,是非真假难以辨别,三国的真面目也逐渐被读者忽视。本书是《大唐兴亡三百年》(原《血腥的盛唐》)作者王觉仁全新力作,力求解开历史事件的背后之谜,还原从东汉末年到吴国灭亡这一百年的真实三国历史。
目录
第一章诸葛亮谢幕
孙权称帝,经略海外
卤城之战: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司马懿“借刀杀人”,诸葛亮“大权独揽”
孙权与辽东:一场跨越海洋的恩怨
满宠经营合肥,东吴三路北伐
魂断五丈原: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
第二章后诸葛亮时代
魏延之死:一代名将的悲剧结局
蒋琬控制朝局,曹叡渐趋奢靡
狼烟消逝:鲜卑的崛起与衰落
平定辽东:“变化如神”的司马懿
曹叡驾崩:魏国命运的转折点
第三章三国的转折点
走向昏聩:孙权的特务统治
曹爽集团的强势崛起
“老谋子”司马懿再立新功
蒋琬转变战略,曹爽兵败汉中
两宫之争:东吴的政治乱局
第四章皇权旁落
刘禅纵情声色,曹爽专擅朝政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笑到了最后
姜维北伐:戴着镣铐跳舞
平定淮南:司马懿的收官之作
废长立幼:孙权最后的败笔
东兴大捷:诸葛恪走上人生巅峰
第五章权臣当道
合肥惨败:致命的自负
诸葛恪之死:从头号权臣到被夷灭三族
废立皇帝:司马师一手遮天
淮南二叛:来自曹魏内部的反抗
母丘俭败亡,司马师暴卒
姜维之困:百战艰辛的蜀汉北伐
第六章政变进行时
权臣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淮南三叛:诸葛诞引发了一场大战
攻心为上:司马昭的谋略
吴国乱:皇帝与权臣的殊死博弈
孙休的反击: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第七章蜀汉灭亡
蜀汉内政废弛,姜维避祸出走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魏伐蜀:丧钟已经敲响
灭蜀之战:邓艾的千里奇袭
谯周明哲保身,邓艾功高震主
钟会之死:一个野心家的自取灭亡
第八章三国归晋
刘禅乐不思蜀,孙休猝然驾崩
司马炎登场:曹魏灭亡,西晋建立
孙皓:暴君是怎样炼成的
陆抗力挽狂澜,羊祜矢志伐吴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东吴覆灭,天下一统
摘要
     第一章 诸葛亮谢幕 孙权称帝,经略海外 公元229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登基称帝,大赦天下,改元黄龙。 同日,孙权追尊亡父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尊亡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王太子孙登为皇太子,封孙策之子孙绍为吴侯。 主公由吴王升格为皇帝,麾下群臣的官职自然跟着水涨船高了:陆逊由辅国将军进位上大将军,诸葛瑾由左将军进位大将军,步骘由右将军进位骠骑将军,朱然由昭武将军进位车骑将军,朱桓由奋武将军进位前将军,潘璋由平北将军进位右将军,等等。 而满朝文武中,专享一个没有升官、仿佛被孙权遗忘的人,就是老臣张昭。 张昭不仅没有升官,还在登基大典上,被孙权当众羞辱了一把。 当时,孙权颇为感慨地对百官表示,自己能有今日,吴国能有今日,全是周瑜的功劳。身为两朝元老、辅政大臣的张昭闻言,觉得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自己肯定得站出来说两句,首先当然是歌颂一下孙权的英明神武、顺带也表一表自己的功劳——毕竟他是当年孙策指定的顾命大臣,孙权能有今日,焉能没有他张昭的辅弼之功呢? 于是,张昭举着朝笏,跨前一步,清了清嗓子,正准备开讲,孙权却忽然抬手止住了他,然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冷冷地说了这么一句:“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三国志·张昭传》注引《江表传》) 意思是:假如赤壁之战前,孙权听从了张昭降曹的主意,今天恐怕已经在要饭了。 此言一出,无异于当众扇了张昭一记响亮的耳光。张昭木立当场,顿觉脸颊火辣辣的,一张老脸不知该往哪儿搁,半晌才“扑通”一声跪伏在地,脸上冷汗涔涔,嘴里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张昭之所以被孙权当众打脸,首要原因就是当初那个“降曹”的馊主意。当年若不是周瑜和鲁肃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今天的孙权恐怕早已埋尸荒野了,说“要饭”都是轻的。仅此一事,就足以让孙权记恨张昭一辈子了。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张昭仗着自己“两朝元老”“顾命大臣”的身份,经常犯颜直谏,不止一次让老板下不来台。 虽说张昭对孙权的劝谏,总体上也是出于对社稷负责的公心,初衷肯定是好的,问题是他那倚老卖老的架势,终究让孙权不爽。 被当众打脸后,张昭意识到自己在朝廷待不下去了,便以老病为由主动请辞。孙权立刻批准,给了他一个“辅吴将军”的虚衔,又给了一个“娄侯”的爵位和一万户食邑,只让他列席朝会,再无实际职权,相当于光荣离休,但还保留顾问的身份。 孙权称帝不久,便派出使节前往蜀汉,以“并尊二帝”的说辞对盟友进行了通报。所谓“并尊二帝”,意思就是现在咱们两家平起平坐了,你刘禅是皇帝,我孙权也是皇帝,至于北边的曹叡那小子,纯属篡逆,咱们都别承认他。 对于孙权“并尊二帝”的说辞,蜀汉百官都不认同,反应十分强烈。 在他们看来,只有蜀汉才是当今天下专享的“正统”。因为先帝刘备是汉室宗亲,继承的是大汉的国祚,名正言顺,根正苗红。所以不光曹叡是篡逆,孙权也是篡逆,凭什么跟蜀汉平起平坐、“并尊二帝”? 因此,百官纷纷表示,应该跟东吴断绝同盟关系,以彰显大义。 群情汹汹之际,诸葛亮站了出来,否决了他们的提议。 孙权称帝,诸葛亮当然也不乐意,可再怎么不乐意也只能憋在心里,绝不能跟东吴翻脸。非但不能翻脸,还必须派人前去道贺。 之所以必须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以蜀汉现在的国力,光对付一个曹魏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怎么可能与曹魏和东吴两面为敌?倘若罔顾现实,坚持那所谓的“正统”和“大义”,结果只能是自寻死路。 为此,诸葛亮语重心长地对百官说了这么一番话: “孙权早有僭越篡逆之心,我们之所以不追究,是因为必须与吴国相互援助,成掎角之势。若现在与吴国断交,他们必然怀恨在心,我们就要动用兵力驻防东线,与之对抗,到时候势必先取东吴,而后再图中原。可如今的吴国,人才众多,将相和睦,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平定。双方陈兵相持,坐等岁月流逝,只能令曹贼得益,这不是上策。昔日文帝刘恒对匈奴态度谦卑,而先帝也力求与东吴结盟,这都是通权达变、深谋远虑之举,我们绝不能像一介匹夫那样,动不动就要用武力泄愤。” 有人反驳,说孙权现在乐得三足鼎立,不会真心与蜀汉合力北伐,且称帝之后,孙权志得意满,只想守住长江,很难再有进取中原的雄心壮志。 诸葛亮则认为,此乃似是而非之论。 他耐心解释说:“孙权之所以利用长江天险自保,是因为实力不够。换言之,东吴不能越过长江北上,正如曹魏无法渡过汉水南下一样,都不是实力有余而不去做,也不是明知有利而不去取。若我们出动大军伐魏,孙权有两个选择:第一,与我们合力,瓜分魏国土地,此乃上策;第二,袭扰魏国,掳掠其百姓,显示武力,此乃下策。总之,孙权不会端坐不动。退一步说,就算他按兵不动,只要能与我国和睦相处,那我们的北伐就没有东顾之忧,魏国的兵力也会被牵制在东线,从而减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