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看懂自己的脆弱

看懂自己的脆弱

  • 字数: 11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冰千里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30822457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看懂自己的脆弱》一书从了解人们内心的脆弱入手,探求心理创伤的源头,分析触发脆弱的因素——恐惧、惊吓、羞耻等,一步步揭开导致人们内心脆弱的源头——被压抑的情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幼年早期形成的不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补足与疗愈,帮助读者进行自我疗愈。 作者冰千里是国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接触过大量咨询案例,总能探触到受心理问题困扰群体的根本痛点所在。他在本书中结合大量的案例总结出来的一套反脆弱疗愈和训练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内在稳固性,帮助人们识别自己的内在小孩,学会照顾自己,也学会与身边人和解。
内容简介
你是否也曾因为自己的叛逆念头、矛盾心理、冲动行为、负面情绪而感到无所适从?其实这些痛苦都事出有因。自成长初期以来,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以及有失偏颇的自我价值感,使我们的内在形成一个被隐藏的敏感脆弱空间,如同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这个内在小孩就会变成那根脆弱敏感的神经,让我们面临诸多问题时感到困扰,并陷入挣扎与痛苦。有时,我们甚至会沉溺于痛苦中,不愿改变现状。因为熟悉的痛苦会让我们产生安全感——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和受到陌生的对待而产生的不安相比,尽管已经熟悉的对待会让自己很痛苦,但也会产生一种安全感。而这也恰恰表明了,我们的内在小孩受到了伤害。受伤状态下的内在小孩,会令我们无法如愿地表达需求和拒绝,靠前缺乏安全感,并因此不敢做出改变。在本书中,知名心理咨询师冰千里将陪伴你了解自己内心脆弱的来源,识别自己内在小孩的类型,并通过建立家庭边界、缓冲空间、深度关系等手段来滋养受伤的内在小孩,以脱离困境,学会温柔对待自己的全部。
作者简介
冰千里 知名心理咨询师,畅销心理学图书作家,简书心理学“大V”,冰千里心理工作室创办人。 专攻亲密关系、内在小孩、心灵书写、孤独感,隶属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流派。累积一对一心理咨询时长超7000小时,其来访者遍布国内及部分欧美城市。长期开办各类心灵成长课程,包括“自我接纳训练营”“疗愈内在小孩21天成长训练营”等,已成功帮助数千人了解自我,获得成长。 曾任壹心理等多家自媒体签约作者,其文章影响力广泛,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解锁亲密关系:爱为何会伤人》《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心灵书写:让写作通往疗愈》。
目录
第一部分 找到你的内在小孩
第一节  内在小孩如何影响着你 3
一、内在小孩的概念 3
二、内在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6
三、内在小孩的特点 9
每日作业——画出你的内在小孩 11
第二节  内在小孩与我们的痛苦有什么关系 14
一、导致痛苦的因素之一:内在小孩的恐惧 15
二、导致痛苦的因素之二:对功能自我的不接纳 18
每日作业——疗愈内在小孩 21
第三节  如何通过关系和情绪来觉察内在小孩 25
一、通过亲密关系觉察内在小孩 25
二、通过情绪觉察内在小孩 32
每日作业——有选择地完成以下几项练习 36
第四节  如何通过梦探索内在小孩 39
一、通过梦探索内在小孩需要注意的七点 40
二、如何记录、理解自己的梦 45
每日作业——梦的日记 49
第五节  通过念头与身体探索内在小孩 51
一、如何通过念头探索内在小孩 52
二、如何通过身体探索内在小孩 57
每日作业——理解“邪恶”念头和身体语言 65
第二部分 内在小孩的几大类型
第一节  被忽视的内在小孩 72
一、被忽视的内在小孩的形成原因 72
二、被忽视的内在小孩的外在表现 74
三、如何疗愈被忽视的内在小孩 76
每日作业——疗愈被忽视的内在小孩 79
第二节  被捆绑的内在小孩 82
一、被捆绑的内在小孩的形成原因 83
二、被捆绑的内在小孩的外在表现 86
三、如何疗愈被捆绑的内在小孩 89
每日作业——疗愈被捆绑的内在小孩 92
第三节  被虐待的内在小孩 95
一、被虐待的内在小孩的分类和剖析 96
二、被虐待的内在小孩受到的影响和外在表现 98
三、如何疗愈被虐待的内在小孩 101
每日作业——疗愈被虐待的内在小孩 103
第三部分 重塑你的内在小孩
第一节  内在小孩的出现和所处的阶段 107
一、为什么内在小孩大多出现在中年时期 107
二、内在小孩成长的四个阶段 108
每日作业——内在小孩所处的阶段 114
第二节  重新认识内在小孩的养育模式115
一、重新认识习惯的好与坏 116
二、如何改变自己对待坏习惯的态度 118
每日作业——画出保护你内在小孩的习惯 121
第三节  如何通过团体获得疗愈的力量 123
一、借助团体的力量面对痛苦 123
二、如何借助团体的力量 124
每日作业——思考通过团体可以获得什么 128
第四节  迈过重新养育内在小孩的两道坎 130
一、重新养育内在小孩的第一道坎:反转 130
二、重新养育内在小孩的第二道坎:投射 137
每日作业——做个修改投射的实验 139
第五节  如何直面与打破内心的恐惧 141
一、暴露疗法 141
二、内在小孩常见的恐惧类型 146
每日作业——练习面对内在小孩的恐惧 150
第四部分 滋养你的内在小孩
第一节  建立边界:让错位的家庭成员回到各自的位置 155
一、家庭角色关系与内在小孩的养育环境 155
二、如何让错位的家庭角色关系归位 160
每日作业——画出核心家庭与原生家庭 162
第二节  建立缓冲:找到“自己说了算的空间” 164
一、过渡空间的内涵及作用 164
二、过渡空间的类别及使用 168
每日作业——描述你的过渡空间 171
第三节  建立关系:与四种真实生命建立深度关系 172
一、深度关系与其他关系的区别 172
二、深度关系的特点及意义 173
三、建立深度关系的对象 175
每日作业——心灵书写与朗读练习 179
第四节  上帝视角:用第三只眼睛观察和记录自己 181
一、如何用“第三只眼睛”观察和表达 183
二、用白描的方式记录 184
每日作业——记录自己,记录他人,记录互动 188
第五节  放空自己: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做 190
一、“什么都不做”的三种状态 191
二、分离与放手 193
每日作业——试着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做,而非强迫自己什么都不做195
摘要
     我们评价一个人“童心未泯”,有“赤子之心”,即是形容他给人的感觉非常纯粹,非常天真,很孩子气,并不意味着贬义的“幼稚”,而是指纯真,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评价。 第二种理解,来自荣格的理论。 荣格把内在小孩看作一种儿童原型,用来比喻人们在遇事时会展现出来的特定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会给予人发自内心的、无意识的指引。荣格认为:“儿童原型是作为与过去的一种纽带的原型,但世俗偏见总是倾向于把儿童主题等同于具体经验的‘儿童’,好像现实的儿童是儿童主题的原因与先在条件一样。然而,在心理学现实中,经验概念的‘儿童’仅仅是用来更加准确地进行心理事实表述的一种手段。”对此,我认为“儿童”或“内在小孩”绝不是具体的、真实的孩子,也不是某人的童年,而是一种心理事实,不仅指向过去,也指向当下与未来,如荣格所言“儿童主题的基本特质之一是其未来性”。 第三种理解,也是本书描述的重点,特指人们内心的脆弱与创伤。 它常常包含了我们的创伤性体验。所谓创伤性体验,指的是人在经历了一系列创伤以后(特别是早年经历),内心某些敏感、无助、脆弱、幼稚、痛苦的部分被保留下来。这种理解通常将内在小孩称为“内心真实的自我”。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执着于过去,是因为那时的很多体验和感受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现在甚至将来的行为。而成长的目标,就是让有过创份性体验的内在小孩,慢慢变得灵动、轻松、快乐,让内心真实的自我可以表达并接受,让这些创伤性体验越来越少地影响我们内心真实诉求的表达,使得我们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越来越一致。 与内在小孩这个“内心真实的我”相对应的,就是外在的“别人看起来的我”,或者说“我表现出来的样子”,我称之为“功能自我”。 比如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人是幸福的,但是在被认为是幸福的人的内心,却有可能是另一番感受,也许他会觉得自己很孤独、很差劲、很悲伤、很委屈等等。前者就是“功能自我”,后者就是“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既会有积极的感受,也会有消极的情绪,但无论是哪个方面,我们都需要学会欣赏自己内心的“风景”。 心理学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内在小孩也有不同的称法,比如“内在的自我”“真我”“自信情结”等等。不管怎么称呼,内在小孩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和我们不可分割。 内在小孩与功能自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我们说要接纳和关爱内在小孩,指的就是要自我接纳、自我关爱,特别是接纳和关爱自己不够好的部分。 内在小孩的形成,有四个影响因素。 第一个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特质,类似于家族遗传的一些特质。 第二个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传下来的人格表现。 第三个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内在小孩会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个是在精神动力学的框架下,心理学所研究的,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客体关系——你和你成长早期的养育者之间、养育环境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你的内在小孩。这也是本书所讨论的重点。 有句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老话表示成长早期的一些经历能够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形成非常长时间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为成长早期,并明确界定在6岁以前。P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