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走马民间故事

走马民间故事

  • 字数: 3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馆编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22916091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走马镇民间故事是以走马镇为中心产生的一系列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散文类民间口头文学,并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向有志于此道的同仁提供走马民间故事比较客观全貌的概览。“源流探析”主要介绍走马民间故事产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渊源;“主要内容”把走马民间故事分为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动植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人物故事、笑话故事、寓言故事和民俗故事九大类别;“文化价值”将走马民间故事的价值概括为历史人文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教化价值、科学和艺术价值、时代价值等六个方面;“艺术特征”阐述了走马民间故事厚重的人文地理特征、绚丽多彩的艺术特色、与之相关的走马神话传说中的结构和内容的艺术特色、走马生活故事与其他文艺形式的艺术特色;“传承与发展”阐述了走马民间故事的保护现状、代表性传承人和主要成就;“相关习俗”介绍了与走马民间故事相关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和民间歌谣、谚语等其他内容;同时,本书还选辑了走马民间故事九大类别的代表性作品、概括了已有的研究和评论成果以及报纸杂志发表的部分附录文章。
作者简介
本书编者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馆成立于1951年,2009年11月迁入杨家坪西郊支路19号桃花溪畔的九龙坡区文化艺术中心,2015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一级文化馆。杨池,群文副研究馆员,重庆群文学会副会长,九龙坡区突出贡献专家,现任九龙坡区文化馆馆长,先后在《公共文化》杂志发表《立足基层,走普及群文之路》等多篇研究论文。
目录
非遗需要学术阐述
序言
第一章 源流探析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三节 历史渊源
第二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神话故事
第二节 传说故事
第三节 动植物故事
第四节 幻想故事
第五节 生活故事
第六节 人物故事
第七节 笑话故事
第八节 寓言故事
第九节 民俗故事
第三章 文化价值
第一节 历史人文价值
第二节 社会价值
第三节 文化价值
第四节 教育教化价值
第五节 科学和艺术价值
第六节 时代价值
第四章 艺术特征
第一节 浓厚的人文地理特征
第二节 绚丽多彩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中结构和内容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与之相关的生活故事与其他文艺形式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 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保护现状
第二节 代表性传承人
第三节 主要成就
第六章 相关习俗
第一节 与走马民间故事相关的生产习俗
第二节 与走马民间故事相关的生活习俗
第三节 与走马民间故事相关的民间歌谣、谚语及其他
第七章 代表性作品
第一节 神话故事
第二节 传说故事
第三节 动植物故事
第四节 幻想故事
第五节 生活故事
第六节 人物故事
第七节 笑话故事
第八节 寓言故事
第九节 民俗故事
第八章 走马民间故事的研究与评论
第一节 走马民间故事基于故事内容下的研究
第二节 走马民间故事基于传承保护下的研究
第九章 附录
附录1:“走马民间故事”的非遗传承路
附录2:走马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走向世界,应该如何翻译呢?
附录3:讲“走马民间故事”,向上、向善、晒幸福
附录4:全国31名故事大王齐聚走马“讲故事”
参考文献
摘要
     第一节 地理环境 走马镇踞耸翠山岗而建,山岗形似奔马,故名“走马岗”,走马镇(古称“走马场”)因而得名。其地处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部,四川盆地长江河谷区丘陵地带,缙云山尾端之山麓,距重庆市区21千米,西邻璧山区,南毗江津区,北傍成渝高速公路,从前有“一脚踏三县”之称。 走马镇旧属古邑巴县辖区,在当年县衙治所的西北方向。据考古发现,该镇现存东汉至六朝时期崖墓20处。这些崖墓透出一个信息:早在东汉时期,这里人口已较为集中,特别是到了宋代,其人口更为稠密,至明清时尤甚。 在明代、清代,走马场均隶属于白市驿。民国时期,重庆设市,巴县迁出市区,先后迁至人和场、马王坪、南泉,1954年定在鱼洞溪。1995年撤县建区,巴县改为巴南区,巴县至此消失,走马镇始划归于重庆市九龙坡区。1997年撤乡建镇,定为镇政府驻地。全镇面积29.9平方千米,辖区10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155个农村合作社,共有人口21300余人。走马镇境内重峦叠嶂,林木葱郁,13条大大小小的溪流犹如人体动脉,将全境村落缀成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1990年,走马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2002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上,走马镇处于重庆通往成都的交通要道(古称为“驿道”或“官道”),是成渝间往来客商的必经之地,是客商重要的歇息之地,建走马铺(或里)。民国《巴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重庆)正西陆路八十里至走马岗交璧山县界,系赴成都驿路。”清乾隆元年,有进士李为栋所著《西山慈云寺记》,记载:“庚申(1740年)清明,余赴江阳,道出走马岗……乃至岗逶迤行十里至山足……”由此可见,素有别名“走马岗”之称的走马镇,是进出重庆的重要地理位置。因此,长期以来,走马场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了成渝两地的重要场镇,赢得民丰物阜、繁华无数。 现今的走马镇交通便利,修建了数条乡村公路,成渝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桥亦下道于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镇的两旁依山就势,一条青石板路贯穿东西,周围民居宅院、文昌宫和关武庙错落有致,是一个典型的有着古典气韵的场镇。 走马镇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和产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就成其为必然。从人文地理特点的角度探析,具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走马镇原位于古巴国中心地带,后又属巴县辖区。巴国长期以江州(今重庆)作为都城,巴县治所亦在此地,有名的巴人船棺发掘地冬笋坝,距走马铺也仅30余千米,由此可见,此范围均系巴地中心。二是走马镇位于重庆至成都的中大道(即古驿道)上。以古道计算,从重庆往西40千米陆路至走马,正好是人马赶路一天的路程。再往前,必须翻过大山才能进入璧山地界。天黑人山,客货都不安全,来往行人多在走马镇歇宿,因此走马镇一到傍晚,人气倍涨,街上市上,往往呈现出一派摩肩接踵、人喧马叫的壮观景象。三是位于三县交界之地。凡交界之处,人员往来频繁,信息交流必多,文化活动也更加易于发展。络绎不绝的交通商贸,促成了走马镇较之其他乡镇更胜一筹的经济社会繁荣。四是走马镇地处重庆西部的丘陵地带,境内四面重峦叠嶂,树木葱茏。村庄分布于谷间低地,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使得物质生活相对富庶,这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活动的昌旺。走马镇所处地理位置,不仅为走马带来了社会经济繁荣,同时也带来民间传统文化的繁荣。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