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说不明 道不清 明清中西发展大分流之谜

说不明 道不清 明清中西发展大分流之谜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 作者: 杨光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073422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孙立群教授审定并作序推荐 换个视角,只为让你看清“明清”,站在牛人的肩膀上看历史,带你穿越600多年,触摸不知道的明清发展大谜团 新鲜、有趣、有料、别样、颠覆,用别样的叙述视角带你走进明清两代的历史现场,作者多方验证史料,力求客观真实,在普及学界观点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全书的趣味性,是一本的史学普及读物。 视角独特:从经济史、思想史的角度来阐述明清历史 颠覆认知:以非西方中心论的视角,解释中西发展大分流之谜 有趣别样:与维多利亚女王、瓦特、俾斯麦、亚当·斯密对话、辩论、采访,现场玩穿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写不到的
内容简介
本书是历史通俗读物,采用学界近期新观点,以非西方中心论的视角,重新阐述17-19世纪中英经济发展进程,从供给侧角度解释工业革命与近代化成因,解释中西发展大分流之谜。全书秉承通俗诙谐的语言风格与叙述方式,精心设置文章结尾部分,“邀请”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维多利亚女王、柳如是、郑板桥、张履祥、周莹、林肯、伍秉鉴、徐光启、乾隆、嘉庆、时传祥、瓦特、俾斯麦、博尔顿等中外名人聊天座谈,形式新颖,读之有味。
作者简介
杨光,先后在南开大学获得管理学学士与历史学硕士学位。热爱历史,关注于全球史、近代化研究,对明清史与英国近代史有一定独到见解,曾出版《最后的名士》一书,发表《近代早期中国江南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双重作用》《二战后英国宗教的世俗化》等论文。本人愿意致力于历史学的普及工作,成为学术界与普通历史爱好者连接的桥梁。
目录
第一章姐妹花:原来中、欧如此相像
经济指标
江南VS英国
生活水平
平均寿命
居民消费
“吴俗多奢少俭”——江南消费社会
明清市场规模的扩大
市场整合:中国、欧洲哪家强?
土地市场
欧洲的土地市场
人身解放
自由迁徙
劳动力市场价格
亚当·斯密在中国
“看不见的手”渗入农业
卖粮换钱
经济作物为王
区域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商人与商业
商业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
儒家伦理与商业主义精神
明清时期的福布斯排行榜
技术差别
英国的技术专长
中国的技术专长
促进土地自由买卖
重农抑商?官商合作?
赋役改革
社会保障政策
中荷间的战争
军事实力哪家强
章尾小结
第二章大分流:工业革命优先光顾英国
工业革命
蒸腾出工业革命的盛景
格拉斯哥大学的编外临时工
重工业:煤铁革命
早期工业化
英国的早期纺织业
英国的早期金属加工业
早期工业化与近代工业化的关系
马尔萨斯在欧洲
生态紧张
燃料危机
工资地租比迅速下降
生态危机
与亚当·斯密聊QQ
能量紧张
勤劳革命
丹麦与荷兰
矿物能源经济的新希望
煤这么好,为什么别国不抢先利用呢?
有人反对我的观点喽
明清参与创建的近代世界经济体
生态缓解贸易:世界经济体提供的土地密集型产品
“鬼田”与“鬼工”
章尾小结
第三章大揭秘:近代中国与工业革命
盈亏同源
工业革命的关键
越来越小的林地
中国的燃料危机
燃料制约
英国工业的救星——煤,你在哪里?
耕地,宝贵的耕地
江南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土地复种指数的提高
另类的财富密码
施肥增产
中国的勤劳革命
江南经济何去何从
农业:近代工业化的基础
粮食短缺?
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粮食的输入
江南“鬼田”的作用
边缘区的进口替代
江南的逆工业化趋势
英国为什么能成功呢?
英国的独门秘籍
章尾小结
未完待续
后记
摘要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在明中叶开始落后于西方。与欧洲相比,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中国经济总量、人均占有量持续下降,人民生活贫困化,市场经济落后或根本就不存在,商业与商人地位低下,技术相当落后,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等等。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则经历着大航海时代、商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把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 本章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17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程度,以及传统观点中那些造成中国落后的因素。最终读者朋友们会看到迟至18世纪末甚至19世纪初,中、欧发展才出现大分流。在此之前,中、欧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无数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不同的领域中各有优势与劣势,发展水平处于伯仲之间,而且很多传统认为阳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不存在。 经济指标 我们最常用的一个经济指标是经济总量指标:生产总值;另一个是人均占有量指标:人均生产总值。我们就从这两个指标入手,看一看经济史学界对近代早期中、欧经济表现的近期新研究成果。 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国民收入是另一个较为重要的经济指标,它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是一国或一地区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源、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即租金、工资、利息和利润等的总和。 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是在收集整理较为系统全面的一定时期内经济统计资料基础上进行综合估算。对当前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估算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难度较大,就更别提对历史上的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估算了。历史越久远,对二者估算所需的经济统计资料留存就越少,统计困难也越大。16—19世纪中国与欧洲生产总值和国民收人估算的材料不多,下面是笔者找到的一些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家的研究成果。 比利时经济史家保罗·巴罗克认为在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前,世界各国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④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都不大,不会超过30%。表1.1是巴罗克在《工业革命以来国民经济不平等的主要趋势》一文中估算的18—20世纪中国和其他地区的购买力平价人均生产总值。 从表1.1中,读者朋友们可以看到迟至1800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人均生产总值只是稍稍低于西欧,应该是高于整个欧洲的购买力平价人均生产总值的。到了1860年工业革命完成后,中国才落后于欧洲。 荷兰有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曾供职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展研究中心,他有多本著作都涉及中国经济问题,表1.1、表1.2是我从他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和《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等书中提供的数据总结而来。 通过表1.2、表1.3,读者朋友们可以清楚地得知:直到1820年,中国的经济表现并不比欧洲差很多,特别是生产总值总量和所占百分比仍然比欧洲高,生产总值增长率方面也是高于欧洲,但由于1820年中国人口(3.8亿)远远高于欧洲(1.69亿),故人均GDP及其增长率比欧洲略低。是到了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以后,欧洲才全面赶超中国。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