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国志精选新绎(全2册)

三国志精选新绎(全2册)

  • 字数: 941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42361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9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中国史专家张大可、朱枝富全力打造,从《三国志》人物传中挖掘三国兴衰史 本书由张大可、朱枝富联袂而成。张大可是我国当代三国史研究的翘楚,长期从事三国史方向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出版《三国史研究》个人论文专集的学者。朱枝富则对全书做了注释解读。全书从《三国志》出发,挖掘三国兴衰史,展现波澜壮阔的三国史话。 2.精选《三国志》主要人物纪传共四十五篇,以人物为中心,讲述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战争和兴衰始末,使广大读者能够系统了解三国兴衰,从中汲取三国人物智慧 本书精选《三国志》主要人物纪传共四十五篇,分六编内容讲述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曹刘孙三家的兴起、魏蜀吴三国名臣武将和一统三国的人物,通过纵横比较,分析了三国时期重要人物、战争、事件等,揭示了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与历史进程,使广大读者能够系统了解三国兴衰,从中汲取三国人物在外交、谋略等方面的智慧。 3.本书体例新,在原有“题解”“注释”“译文”的基础上,新创“人物新传”,通过剖析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三国兴衰史以及背后的历史观和历史发展规律,史料丰富,思想性强 本书从“题解”“注释”“译文”“人物新传”四个方面,进行解读,点评人物史实。“题解”,简要阐述人物生平事迹并点评;“注释”,对人物、职官制度等作详细解读;“译文”,从新视角解释原文,既忠实原意又别有新意;“人物新传”是人物评论的一种形式,是本书的一个写作创新、一个鲜明特色,其中既有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析,也有对历史文化、制度等的评析。此外,本书设有导论,宏观概述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为全书解读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4. 装帧素雅大方,双封面,收藏、馈赠佳品 本书采用双封面、圆脊精装锁线。外封采用特纸质印刷,书名烫金;内封采用2.5毫米厚纸板,外覆特种纸,书名烫银,整体呈现出既清新雅致又古朴厚重的品质,具有收藏价值,也可以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 5.钱文忠、唐翼明、戴建业、韩昇等名家力荐
内容简介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共六十五卷,由我国有名史学家陈寿撰写,他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三国人物肖像图。《三国志精选新绎》选取《三国志》中主要人物纪传四十五篇,以人物为中心,按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演进分为六编,讲述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曹刘孙三家的兴起、魏蜀吴三国名臣武将和一统三国的人物。通过剖析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三国兴衰史以及背后的历史观和历史发展规律,史料丰富,思想性强。同时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的智慧谋略,以及历史经验与教训。
作者简介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市长寿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秦汉三国史两个学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尤长于“三国史”与《史记》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出版《三国史研究》与《史记研究》个人专集的学者。2011年获中国史记研究会学术成就奖。出版学术论著十余种,主要有《三国史研究》《三国史》《史记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全本新注》《中国文献学》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人物评传丛书》《资治通鉴新注》等二十余种著作,其中前两种为高校教材。合著有《司马迂一家言》等。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十卷。
目录
导论: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第一编东汉末年的军阀
董卓传
吕布传
公孙瓒传
袁绍传
刘表传
第二编曹刘孙三家集团的兴起
魏武帝曹操传
蜀先主刘备传
孙策传
吴主孙权传
第三编曹魏名臣武将
荀彧传
贾诩传
程昱传
郭嘉传
刘晔传
田畴传
钟繇传
任峻传
陈群传
夏侯惇传
张辽传
张郃传
徐晃传
第四编蜀汉名臣武将
诸葛亮传
法正传
刘巴传
廖立传
关羽传
张飞传
马超传
赵云传
邓芝传
李严传
魏延传
蒋琬传
姜维传
第五编孙吴名臣武将
张昭传
顾雍传
周瑜传
鲁肃传
吕蒙传
黄盖传
陆逊传
诸葛恪传
第六编一统三国人物
邓艾传
钟会传
杜预传
王濬传
司马懿传
附录论三国一统
摘要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临洮为陇西郡南部都尉治,在西汉时是一个防御羌人的边陲重镇。这一带地理形势,山高水险,本是羌中之地。这里的人民与羌人交接,骑马弯弓,养成了勇武剽悍的习性。董卓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中成长起来的一个雄略人物。 董卓出生于一个武官家庭。他父亲董君雅是颎川纶氏县尉。县尉领县兵,维持地方治安。董卓生来力大体壮,有一副好身躯,粗猛有谋。史称他“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后汉书·董卓列传》)。他青年时游历羌中,尽与羌豪相结,精通羌胡事,被羌胡人视为豪侠好汉。董卓成为大军阀,他的基干队伍就是以羌胡为主体的凉州兵。 东汉时西羌扰边是一个严重的边患。西羌就是游牧在青海高原广袤土地上的羌人,那时还是塞外民族,但和汉朝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称臣纳贡,时叛时服。归服汉朝的羌人被移居在凉州(今甘肃境内),称东羌。由于腐败的东汉王朝官吏的压迫,安帝永初元年(107),东羌暴动,反抗朝廷。随后东西羌联合扰边,直到灵帝建宁三年(170)才被凉州将段颎等人抚定。西羌扰边,长达六十三年。东汉政府支出的直接战费甚多。兵锋祸及的地区,为现甘肃、山西、陕西及四川北部等广大地区。甘肃首当其冲,境内羌人也最多,战祸最烈。董卓盛壮之年,正是兵连祸及之时。他少年从军,从一个行伍武夫,升为中郎将、前将军,就是在羌汉战争中发迹的。 董卓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董擢早死,弟名董曼。董卓母池阳君192年死,时九十岁。假定董卓母三十岁许生卓,可以大约推定董卓生于132年。董卓二十岁左右从军,积资被凉州刺史成就辟为从事,职衔凉州兵马掾。董卓巡守边塞,击破羌胡,斩获千计,立下了军功。162年,董卓三十岁,为并州刺史段颎推荐,人卫京师为羽林郎。167年,董卓升为中郎将张奂的军司马。这一年董卓与另一司马尹端共同作战,击败了侵扰关中的东羌、先零羌五六千骑。论功行赏,董卓拜郎中,迁广武令,历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戊己校尉,督护西域,是两千石的高级武职。灵帝建宁二年(169),张奂坐党狱被禁锢,董卓连坐免官。熹平元年(172),袁隗为司徒,段颎迁司隶校尉。董卓原是段颎故吏,得到段颎的帮助,推荐给袁隗做了司徒掾。 184年黄巾大起义,董卓被起用为东中郎将,与北中郎将卢植并击河北、山东黄巾。董卓兵败被免官。185年西边凉州战事吃紧,又给董卓带来了东山再起的机运。当时凉州韩遂趁黄巾起义的机会割据金城(今甘肃兰州),对抗朝廷。东汉政府派司空张温西征,董卓又被起用为破虏将军。汉军分兵六路,五路都吃了败仗,董卓独全众而还,屯驻在扶风,拜为前将军。188年韩遂与凉州司马马腾联兵反汉,有众十余万,东犯关中,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灵帝派左将军皇甫嵩与董卓联兵进讨,击退了韩遂、马腾,董卓势力进一步膨胀。董卓应受皇甫嵩节制,但他骄纵抗命,朝廷深以为忧。189年,灵帝征董卓为少府,要他交出兵权,卓抗旨不就。灵帝无奈,只好改派他为并州刺史,调离关中。但董卓仍不交出凉州兵,以前将军头衔拥众驻河东观变。灵帝再一次姑息,就地委董卓为河东太守,成为专方面的大吏。这时董卓五十九岁,是东汉第一个恃众抗命的大军阀。二、冠绝一时的雄韬武略189年4月灵帝死,太子刘辩即位,年17,史称少帝,朝廷大权旁落在外戚大将军何进手中。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何进无能,召董卓带兵人京相助,实际上是引狼入室。这给早怀异心的董卓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东汉京师在洛阳。董卓从凉州兵马掾到前将军带兵入洛,已经历了30多年的行伍生涯,具有身经百战的经验。当时东汉朝廷里,没有一个将军是他的对手。以镇压黄巾而负有盛名的两个中郎将皇甫嵩和朱倘都十分害怕董卓,被玩弄于股掌之中。 董卓的雄韬武略冠绝一时,无论用兵打仗,还是玩弄权术,他都有一套。 先说用兵。董卓善用疑兵,瓦解对手的意志,颇有韬略。185年追击韩遂的陇西之战,六军有五军皆败,独董卓全师而还,用的就是疑兵脱险。当时董卓率师三万进讨支持韩遂的先零羌。董卓在望垣县(今甘肃天水市西渭河南)北,被数万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迫急。董卓假装在渭水上筑堤捕鱼,迷惑敌人,而暗中从堤下渡过渭水撤退,然后决堤阻挡追兵,脱离了险境。羌胡又去抄董卓的退路,董卓早在进兵之前就留下一支精兵扼守要冲。羌胡不敢追击,董卓安全退军。 P15-1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