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美丽乡村青年笔记

美丽乡村青年笔记

  • 字数: 13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57602176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8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最初的雏形是“六根”、“头号地标”两个公众号平台发起的“返乡画像”写作活动。主要发起人是学者、编辑家、作家李辉,语文教育家、作家叶开,资深记者、前第一财经主笔丘眉。“返乡画像”活动邀请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学生参与进来,回到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家乡的变与不变,重点关注那些有特色的、区域性的人情、风物、民俗,然后形诸文字。活动还邀请了梁鸿、张新颖、徐兆寿等近三十位学者或作家担任“返乡导师”,与学生们一起思考区域文化的保护和振兴,并对学生们的写作提出点评或修改意见。《美丽乡村青年笔记》以“美丽乡村”为核心关键词,紧紧围绕乡土文化、乡愁、当代青年,以四编的结构,汇集了大学生们和返乡导师所写的以“回归故里,重读家乡”为主题或线索的散文随笔。文集的最后附有指导教师的评语建议,以及师生们对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保护和振兴的思考。本书收录的文章,或从一条弄堂、一桌家宴、某种家乡吃食开始,或从某位年迈的乡亲父老切入,由当代青年的视角出发,观察家乡,记录老一辈的经历和记忆,呈现乡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摹绘乡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原态,分享乡民的情感与期待。用更动人的故事、更深描的细节、更具体的场景,展现当代青年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感悟。
内容简介
《美丽乡村青年笔记》最初的雏形是“六根”、“头号地标”两个平台发起的“返乡画像”写作活动。主要发起人是学者、编辑家、作家李辉,语文教育家、作家叶开,资深记者、前第一财经主笔丘眉。“返乡画像”活动邀请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学生参与进来,回到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家乡的变与不变,重点关注那些有特色的、区域性的人情、风物、民俗,然后形诸文字。活动还邀请了梁鸿、张新颖、徐兆寿等近三十位学者或作家担任“返乡导师”,与学生们一起思考区域文化的保护和振兴,并对学生们的写作提出点评或修改意见。
《美丽乡村青年笔记》以“美丽乡村”为核心关键词,紧紧围绕乡土文化、乡愁、当代青年,以四编的结构,汇集了大学生们和返乡导师所写的以“回归故里,重读家乡”为主题或线索的散文随笔。文集的最后附有指导教师的评语建议,以及师生们对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保护和振兴的思考。本书收录的文章,或从一条弄堂、一桌家宴、某种家乡吃食开始,或从某位年迈的乡亲父老切入,由当代青年的视角出发,观察家乡,记录老一辈的经历和记忆,呈现乡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摹绘乡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原态,分享乡民的情感与期待。用更动人的故事、更深描的细节、更具体的场景,展现当代青年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感悟。
作者简介
 
目录
青年学子,一生至美的乡愁(总序)/李辉/01
现在城市的同质化正在向农村转移(序一)/冯骥才/05
带着家乡去旅行(序二)/叶开/09
第一编乡土钥圣/1
第二编我是少年,也是乡愁/127
第三编乡愁导师/347
第四编乡土青年/423
冯骥才:没有对乡土的尊重是挺大的问题(访谈)/442
倾听乡愁,长向未来(后记)/丘眉/459
摘要
     又回石雅,纯净空灵的蓝 李扬帆 若是要我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家乡,我会选择,蓝。 天空一样的蓝。 海一样的蓝。 蓝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最纯净。它是少女的脸庞、婴儿的眸子,是乡间的碧波、田问的麦浪,我愿意把世间一切一切美好纯粹的东西都赋予它。 一切的纯净、澄澈、空灵与光亮。 每年大年初二,爸妈都会带着我返乡,准确地说,是我奶奶的故乡。我已经没有故乡了。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有点悲伤,所以在这儿,我愿意为自己辩驳几句,或者说,向大家伙儿说说我心中那种奇怪的感受。那个对于我极其陌生的地方,那个我对于它也极其陌生的地方,每次开车经过那儿时,总会有种莫名的温热与感动浮上心头。虽说我现在还没有到“寻根”的年纪,但冥冥之中我知道自己的根在这儿,我属于这里,无论将来我走得再远,我都属于这里,即使这个地方我一个人也不认识,一条路也不认识,更别提这里的一棵树、一条河,甚至,一条狗。 几十年前,这个世界还没有我的时候,我们一家就举家搬到了城市,留下一间没有人住的空房子,年久失修,前些年听说那房子也塌了一半。乡里人已经换了好几拨,老人们走了,曾经的孩童们现在也已人到中年,属于一代人的记忆远去了。当然,这记忆没有我的份。但是,我想,这种奇妙的感受你们恐怕也会有吧,也许你们比我幸运得多,并未亲身经历过,但是在书中总还是看到过的,因而这种感觉,即便我无法用文字来描述形容,我相信你们是懂的。 也许每个人天生就注定与这世界上的某一处地方有种莫名的联系,不问缘由,也没有归期,幻化成一份奇妙的记忆,像熔岩埋藏在火山底,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便会喷薄而出,它等待着被唤醒。然而更多的时候,像一个宝箱沉人大海深处,它藏在我心里,很深很深的地方,成为怀乡情结的一部分。 我把它锁在心里。 那么,现在我就说说我奶奶的故乡吧,因为现在,我奶奶的故乡,便是我的故乡了。 我奶奶的故乡,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石雅”。当我第一次听说它的时候,我以为那是一个美丽姑娘的名字,后来发现不是,我竞有点失落,因而对这个小村子便有了更多的好奇与期待。 石雅石雅,村如其名。 石雅是一个很小的村庄,房子都是石砌的小屋。不知从哪儿搬来成千上万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石头,由自家勤劳又能干的长辈一块块码好,整整齐齐,有时糊上一些泥巴。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石头与石头之间大多情况下是没有泥巴等粘合剂的,按照每一块石头的特点来安排它的位置,有的作为“根基”,有的“穿插填补”。我惊异于老一辈们的创造力与耐心,更惊异于这小小的石屋竟是如此结实耐用,几十年来,无畏风雨,成千上万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紧紧地挨在一起,相亲相爱。 石雅村很小,村口的介绍上写着:石雅村,共有住户三十余户,共有村民百余名……具体数字我记不清了。村子很小,青年人、中年人大多去外闯荡世界了,留在村子里的,怕都是些老人了,因而这个统计数字我是怀疑的,不过这一点也不妨碍村子的美好。是的,它是美好的,我想这一点无论是我的眼还是我的心都是承认的,因而我愿意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它,它别致而静雅,精致得就像是遗落在城市深处的一件艺术品。 跟舅公、舅婆问了好,简单地寒暄过后,我们一家子连同姑姑一家便打算趁着好天光去田野地里走走;奶奶一辈则开始了“家长里短”的唠嗑,我回头望望,已过古稀之年的奶奶在正值耄耋之年的大舅公面前仿佛仍是个小妹妹,两个老人忙前忙后,却十分默契。午后的阳光盛大、热烈却不显灼热,点点金光撒在他们花白的发上,我的眼前忽然一阵晕眩——在万丈光芒里渡过时间的海,想象起他们少年时的模样,嘴里扬起笑容,眼里却莫名渗出泪花来。 我们在那条熟悉的田间小路上走着,不错,是熟悉的,那一条路我们每年都走——一年一次。耳旁又响起父母一辈的回忆来,姑姑说,我小时候常在这条河里洗衣,那时我才五岁咧!我们笑道:“你五岁就会自己洗衣服啦?”姑姑被我们这样一“深究”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改口道:“洗小毛巾,小毛巾……嘿嘿嘿。”随后她又补充道:“你爸爸小时候最爱钓鱼,喏,就是那条河,有时逃课去钓鱼,或者中午午睡的时候跑出去,钓回来的鱼,吃也吃不完,随便煮一煮,撒点盐,那味道就鲜美得不得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唉……”我不知道姑姑没说完的话是什么,是怀念,还是伤感?大概都有吧?也许还夹杂着许多许多,我知道,那种感觉是道不出的。转身看看我爸,他不说话,是的,他一向寡言少语,他的眼张望着不远处的那条河,眸子亮亮的,半晌才说一句:“那时候的河可比现在大多了,水也清多了,鱼也多多了!” 迎着满目金灿灿的阳光,我不禁又开始幻想起那些璀璨的日子来,眼前这对早已步入中年的兄妹一时间在我的眼里幻化成孩童模样,我想象着姑姑洗小毛巾时如何的笨拙又倔强,我想象着我的父亲如何一猛子扎进水里,在清澈的水里舒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