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 字数: 21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作者: 郭世杰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62212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以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机制为研究内容,旨在建立党规与法律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为中国共产党推行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执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动力。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从绪论、党内法规制度的当代发展与体系化努力、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机制的障碍、基本共识与原则、制度模式、具体路径、保障机制以及党内法规和具体国家法律的衔接问题研究等内容展开论述,截至目前仍然是国内首部、同时也是一部关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机制的专著。
作者简介
郭世杰: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人,任教于国际关系学院。郑州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曾供职于北京理工大学、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2017年底京内调转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文章数十篇,主编、参编著作数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等数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数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机制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梳理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思路
第五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党内法规制度的当代发展与体系化努力
第一节 党内法规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发展
一、党内法规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党内法规制度的当代发展
第二节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化的努力
一、制度层面的宏观建构
二、实践层面的具体探索
三、理论层面的研究探讨

第三章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机制的障碍
第一节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概念术语的运用规范性不足
二、党内法规的规划体系性不足
三、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有待进一步明确
四、党内法规的制定权限尚须进一步厘清
五、党内法规的制定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党内法规的备案审查需要进一步健全
第二节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机制的障碍
一、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制定主体之间工作协调力度需要加强
二、党内法规的“法律性”需要继续加强
三、党内法规的实施机制需要完善

第四章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共识与原则
第一节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路径探索
一、引导党内法规向国家法律转化
二、完善党内法规的备案审查机制
三、区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制定权限
四、健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制定主体的沟通机制
第二节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基本共识
一、正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区别
二、重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衔接
三、促成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协调
第三节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基本原则
一、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并轨运行
二、党内法规不得与国家法律抵触
三、党内法规严于国家法律

第五章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制度模式
第一节 西方宪制中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第二节 苏联体制下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第三节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中国模式
一、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中国宪制背景
二、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软法”解读
三、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具体实践

第六章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具体路径
第一节 党内法规的“先行先试”
第二节 党内法规转化为国家法律
一、党内法规为国家法律所认可
二、党内法规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
三、党内法规作为国家法律的具体化
四、党内法规作为国家法律的适用考量

第七章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完善党内法规的前瞻规划机制
第二节 健全党内法规的规范制定机制
第三节 健全党内法规的及时修正机制
第四节 加强党内法规的专门解释机制
第五节 完善党内法规的备案审查机制
第六节 加强党内法规的常态清理机制
第七节 加强党内法规的实施评估机制

第八章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机制各论
第一节 监察法:从“纪法分开”转向“纪法衔接”
第二节 财产申报: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的保障
第三节 检察机关的定位: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和协调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