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响堂 音乐博物馆掠影

响堂 音乐博物馆掠影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 作者: 张振涛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55232256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该作是张振涛教授的音乐随笔系列之一。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走进乐器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记述参观各音乐博物馆印象,如法国巴黎“音乐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以及中国第一家音乐博物馆中国音乐研究所“乐器陈列室”等;第二部分“走近博物馆乐器”,乐器品鉴,其中有《钢琴与铁律——一件乐器的人类学镜像》《弦光万道——里拉、竖琴、箜篌简读》《一鼓立中国》《第二个青铜时代》等。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和哲学思辨力,渗透着传统经典文化的精髓和古典文辞的风格,其中多数作品曾发表于《人民音乐》《读书》等期刊、杂志中。作者对于中外音乐博物馆的考察、比较和探讨,均体现出其独到的学术眼光和深刻的历史反思,值得专业人士和音乐文博爱好者仔细品味、体悟。该作是一部别开生面、图文并茂的融音乐文博鉴赏与学术考辨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图书。
作者简介
该作是张振涛教授的音乐随笔系列之一。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走进乐器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记述参观各音乐博物馆印象,如法国巴黎“音乐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以及中国第一家音乐博物馆中国音乐研究所“乐器陈列室”等;第二部分“走近博物馆乐器”,乐器品鉴,其中有《钢琴与铁律——一件乐器的人类学镜像》《弦光万道——里拉、竖琴、箜篌简读》《一鼓立中国》《第二个青铜时代》等。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和哲学思辨力,渗透着传统经典文化的精髓和古典文辞的风格,其中多数作品曾发表于《人民音乐》《读书》等期刊、杂志中。作者对于中外音乐博物馆的考察、比较和探讨,均体现出其独到的学术眼光和深刻的历史反思,值得专业人士和音乐文博爱好者仔细品味、体悟。该作是一部别开生面、图文并茂的融音乐文博鉴赏与学术考辨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图书。
目录
该作是张振涛教授的音乐随笔系列之一。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走进乐器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记述参观各音乐博物馆印象,如法国巴黎“音乐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以及中国第一家音乐博物馆中国音乐研究所“乐器陈列室”等;第二部分“走近博物馆乐器”,乐器品鉴,其中有《钢琴与铁律——一件乐器的人类学镜像》《弦光万道——里拉、竖琴、箜篌简读》《一鼓立中国》《第二个青铜时代》等。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和哲学思辨力,渗透着传统经典文化的精髓和古典文辞的风格,其中多数作品曾发表于《人民音乐》《读书》等期刊、杂志中。作者对于中外音乐博物馆的考察、比较和探讨,均体现出其独到的学术眼光和深刻的历史反思,值得专业人士和音乐文博爱好者仔细品味、体悟。该作是一部别开生面、图文并茂的融音乐文博鉴赏与学术考辨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图书。
摘要
     那个与生命无数次交汇的地方 ——“中国乐器陈列室”回望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过的人对“音乐博物馆”有一种说起来难过,说起来伤心,说起来欲哭无泪、一脸无奈、感慨系之的情结。花了几十年工夫从全国各地收集到无数宝藏的第一座“中国乐器陈列室”,于1997年获财政部、文化部真金白银的拨款,眼瞅着万事俱备东风徐吹,升降之机呼之而来,但天运倒转,中国音乐研究所突遭搬迁变故,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事——“中国音乐博物馆”在京城一角粲然涌现,戛然而止。中国音乐博物馆的钟摆停在了2001年,从此再也未摆动过。天欲飞霜,云将作雨,天命难违,人愿难成。虽然当年的纠结早已淡去,但每次有机会走入世界各地的音乐博物馆,心底总禁不住掠过一丝难言之痛——我们终究没有踏入“自己”的“音乐博物馆”。 正如世界博物馆协会于2007年把博物馆定义的“教育”提到首位以替代原来的“研究”一样,中国乐器陈列室也把普及中国音乐知识的理念落实到物品上,让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乐器组合为一套符码,塑型参观者的民族国家概念。以乐器陈列室为中心的学术联盟坚定地认同古代展品和民间产品所宣示的理念:看上去已经过时、甚至一度被整个社会遗弃的展品,自有其迟早被认识的价值。虽然可能暂时不受待见,因各种原因使人们丢失了自己的立场时,恰恰是这些文化族群赖以维系记忆的载体,帮助人们找回了应有的定位。陈列室中的“知音堂——古琴展”就是明证。曾几何时,“封建余孽”“文人旧器”的琴学,被弃之如敝屣。然而,中国音乐研究所的老一代学者不同,小心翼翼,捡拾“废品”,细加呵护。转眼之间,一文不值的“废品”变为价值连城的国宝!原本模糊蒙咙的空间变为清晰明亮的器之“华堂”,足见百年迷途,人是何等短视。 博物馆是方恒定器,不但以其直观效果让耳目气象万千,更以其“暂置毁誉、从长计议”的定位,让人超越时限,昭示“世上没有废品,只有放错了地方的珍宝”的长远裁量。 【一】灿列如锦 记得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东直门外新源里西一楼中国音乐研究所四楼的“中国音乐史展览”“中国乐器陈列室”的印象,如同头一次入门的所有学子一样,个个怀着朝拜圣殿的恐敬,也个个感受着打开世界般的敞亮。入门前的吵闹推搡,瞬间无声无息,变得蹑手蹑脚。因为我们劈头撞见了梦境!哪个年轻学子不在一双好奇的明目和从未见过的乐器之间放上一爿多棱镜?因为那第一印象就是遍地花开的万花筒!一幅全国采访点分布图高悬前厅,上面标注的每个红点都意味着前代人的身影。它为前厅涂满了金色。那金色一下子进入眼里,让人眼花缭乱。我们瞬间被数百件展品吞没,每个人都在心仪的展品前驻足不移。布满千根弦、万根管、千面鼓、万面锣,一起响起来足以引发山呼海啸的大厅静如空谷,幽若虚堂。可我们心中却如山呼海啸,翻江倒海。一排排如浪如涌的乐器奔来眼底;一列列如师如旅的响器扑面而来;一堆堆满坑满谷的金石蜂拥而至;一株株笛箫笙竽的竹林插满大堂。千奇百怪的乐器家族庞大到足以说明天生爱闹动静的老百姓是怎样耐不住寂寞和怎样抵抗不了声音的诱惑而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那个祥和安静的上午,阳光从高大的窗棂透射进来。为遮光而拉闭的窗帘已在多年炽晒中发白,经年落在展品上无法擦拭的纤尘在光影中暗暗浮动。铺垫展品的粗麻布呈现出农家风格的洗白。好奇的目光随着一束柔和的光影,在展柜上、乐器上、说明牌上移动。一间间彼此连接的隔间,意味着一个历史分期或一个主题区间。展板上挂满了图片和线描图。朱载堉、关汉卿等历史人物的画像与民间艺人荣剑尘、马增芬的画像并排悬挂,目光炯炯,凛然一身正气。折立卡片写满解说词,方寸之中出处皆明。一排排玻璃柜摆放着一本本古籍线装书。它们被翻到至关重要的一页,摊开一段稀见文献。 P11-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