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征战 大清帝国的崛起

征战 大清帝国的崛起

  • 字数: 18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 作者: 侯杨方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4556945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一部奠定清朝三百年辽阔基业的征战史。本书完整呈现了清王朝开疆拓土的全部战争,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清朝疆域的打造过程,知晓其历史渊源。在讲述这些战争经过时,思考其中的人性、谋略和智慧。2.一本集知识性、可读性、权威性于一体的优秀历史读物。本书立足丰富的史料,分析清史谜团,讲述事件原委,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解读,独具慧眼;作者还结合现实,现身说法,传授清史研究经验。
内容简介
为什么萨尔浒大战是决定明清命运的关键之战?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一年之痒如何改变战争态势?弘光政权如何在悲壮与绝望中灭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朝巩固疆土的战争给后世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从萨尔浒之战到大凌河之战,从己巳之变到甲申国变,从平定准噶尔到金川之战,本书详细讲述明清嬗代的完整过程和清朝开疆拓土的历次战争,真实再现了清王朝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大帝国的发展历程,揭开大清帝国崛起的众多谜团,是一部征战史、拓疆史。
作者简介
侯杨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丝绸之路路线的精准复原、清朝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集、人口史、经济史等。 论著代表作有:《中国人口史》(1910-1953年卷)、多卷本《清朝地图集》。 侯杨方认为历史地理的研究必须要经过实地的验证,不能停留在从纸面到纸面。2013年4月起,他策划主持了一个世纪以来世界首次对整体帕米尔高原的系列考察,曾多次翻越海拔近5千米的山口,足迹遍及帕米尔高原的多个重要河谷、山口,在十几次帕米尔、南疆、罗布泊、中亚、南亚考察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进行了“精准复原”,并研制了第一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 侯杨方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寻找到清朝极盛的标志物、位于境外帕米尔高原的“乾隆纪功碑”原址的第一人。
目录
上篇开国
第一章被忽视的力量
“七大恨”起兵:明朝为何纵容努尔哈赤?
决定明清命运的萨尔浒大战
广宁之战:守山海关还是守辽西?
宁远之战:葡萄牙大炮的胜利
争议中的袁崇焕:阉党、东林党与毛文龙被杀公案
己巳之变: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一年之痒
大凌河之战:关宁锦防线流尽了明朝的血
第二章后金的野心
征服蒙古,改国号为“大清”
征服朝鲜,明朝东亚朝贡体系崩溃
农民军四起与清军多次入塞
赌国运:松锦决战
为什么欧洲武器挽救不了明朝?
议和困局
第三章入主中原
继承权危机:“两白旗”与“两黄旗”的权力争夺
……
摘要
     “七大恨”起兵:明朝为何纵容努尔哈赤? 万历皇帝统治明朝长达四十八年,号称盛世。明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说过,“国家休明昌大之运,自世庙以迄神庙,比及百年,可谓极盛矣”。世庙指明世宗嘉靖皇帝,神庙即明神宗万历皇帝,两人在位时间加起来近百年,是明朝的极盛期。但就在盛世之下,辽东边墙(明朝人称长城为边墙)之外,长白山莽莽林海之中,一个小小的渔猎部落正在茁壮成长,并在短短的几十年后颠覆了明朝的江山,而这一切都源于一桩误杀惨案。 在沈阳。与抚顺以东有一座山叫萨尔浒,属长白山山脉,当地居住着女真族。明朝时,女真族分为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萨尔浒一带居住的是建州女真。明末东北的形势非常复杂,三族混居,辽东边墙东西横亘。边墙以内居住着汉族,有州县与卫所:边墙之外,居住着女真与蒙古诸部,大体上,蒙古族在西边,女真族在东边和北边。大家常说女真族是游牧民族,其实是不对的,女真族是渔猎民族,以捕鱼和狩猎为主,但也有农业。当时的东北原始森林密布,林中有熊、东北虎、野猪等猛兽,也有鹿这类食草动物。女真族的男性是职业猎手,从小就得学会骑马、射箭和打猎。明朝在边墙内外设置了数个马市,起初汉族人用米、绢和布交换女真族的马匹,后来马市演化为综合性贸易市场,汉族人以布匹、日用品等交换女真族的貂皮、人参等物品。女真部落臣服于明朝之后,接受明朝册封,分为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和建州卫。每个卫设都指挥,女真部落的首领被任命为都指挥使,由明朝发给印信:卫下有所等行政机构,管理军政事务。 明朝中前期军事上的主要对手是蒙古人,他们分布在从现在的东北到新疆的广大区域,并以蒙古高原为主要聚居地。为防御蒙古诸部,明朝修建了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长城,沿线设置九个总兵,称“九边”或“九镇”,最西为甘肃镇,最东为辽东镇。明朝将主要兵力部署在长城沿线,边防军是明军的主力和精锐。嘉靖、万历年以后,蒙古的势力开始衰落,于是与明朝进行和谈、互市,对明朝的威胁越来越小,而女真族逐渐成为明朝的主要边患。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王杲统一建州三卫,引起了明朝的警觉。明朝对女真族一贯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不允许霸主出现,因为一旦渔猎部落或游牧部落出现霸主,就会对中原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历史上,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灭亡了北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灭亡了南宋。而且,王杲竟然主动进攻辽阳、沈阳这两个辽东重镇,被辽东总兵李成梁击败,后被押送至北京处死,其子阿台逃至古勒寨(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古楼村一带)。九年后,李成梁出兵包围古勒寨,阿台及其部下被明军消灭,王杲一系基本被斩尽杀绝。王杲被消灭后,按理说女真族应该平定下来了,但正所谓“按下葫芦起了瓢”,消灭了一个霸主,另一个霸主又冒出来了。 在古勒寨之战中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当时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觉昌安及其子塔克世因试图劝降阿台而入寨,不料却被明军误杀。塔克世有一子,正是时年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虽然祖父、父亲是被误杀的,但这件事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反明复仇的种子。努尔哈赤通晓蒙古语,也懂点儿汉语,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汉族人的文学作品。据说,努尔哈赤曾被李成梁收养,成为其麾下侍从,但清朝官方史料对此予以否认,或者根本就不记载(不过当时的私人笔记中有这种说法)。李成梁对努尔哈赤祖父、父亲被误杀一事觉得有些内疚,就授予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并封其为建州都督,以示慰问。努尔哈赤又世袭了祖父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一职,曾从建州到北京朝贡八次,途经抚顺、沈阳、辽阳、广宁、锦州、宁远、山海关等地。往返八次,等于经过上述地方十六次,这就让他对辽西走廊、辽东布防、长城沿线、山海关以及北京都非常熟悉。与此同时,他也对从辽东总兵李成梁到中央政府官员的处事风格以及明朝军队的基本情况(战备、盔甲、弓箭、火器等),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努尔哈赤认为,是女真族的另一个首领尼堪外兰挑唆明军杀死了自己的祖父与父亲,一心复仇的他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以祖、父遗甲十三副,部众数十人起兵,进攻尼堪外兰的驻地图伦城,号称“十三甲起兵”。由此揭开了他长达三十多年统一女真诸部的军事行动的序幕。开始时,战斗规模极小,通常为几十人的械斗,围攻对方的城寨,然后逐步扩大升级,参战人数越来越多,达到数百人、上千人,努尔哈赤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辽东由名将李成梁镇守。(李成梁活到九十岁,是一个罕见的高寿之人。)在蓟镇,也就是北京的东边,捍卫整个京畿的是大家熟知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他因战功累累被提拔至蓟镇总兵,主要对付蒙古人。当时明朝刚刚经过张居正改革,财政比较雄厚,国力还算强盛,但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努尔哈赤实际是比王杲更危险的敌人。因为“后见之明”,我们知道努尔哈赤会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但李成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