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作家太宰治所著的自传性随笔集。津轻是太宰治的故乡,位于日本本州岛北端,太宰治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前半生,这里的人与景成为他日后深深的羁绊。1944年,多次自s未遂的太宰治受人所托回到故乡,为故乡创作风土记。在故乡,他暂时忘却心中难以排解的愁绪,用三周左右的时间游历了津轻半岛,寻找记忆中的风景、美食,以及牵肠挂肚却再无联络的故人。此行,是一场寻根之旅,也是一场告别之旅,但太宰治一反常态,以幽默的口吻讲述了种种游历趣事,以罕见的温柔笔触为读者描绘了这片他生命中仅存的光明之地,鼓励读者:勇往直前,不要绝望。
序篇 那年春天,我生平第一次用了三周左右的时间,周游了本州北端的津轻半岛。那是我三十几年的人生历程中,颇为重要的一件事。我生于津轻,在那儿生活了二十年。我熟知的一些乡村:金木、五所川原、青森、弘前、浅虫、大鳄。除此之外,对其他的村镇一无所知。 我出生在金木镇。它位于津轻平原的中央,拥有五六千人口,是一个没有什么特色、有点城市化的小镇。说好听点,它如水般平淡;说难听点,就是个肤浅又虚荣的小镇。从金木向南走大概三里,在岩木川沿岸坐落着五所川原镇。 这里是津轻的产品集散地,人口过万。这一带除了青森、弘前两市,再无人口过万的城镇了。说好听点,它充满活力;说难听点,就是个喧嚣又嘈杂的城镇。五所川原没有田园气息,而大都市特有的那种因孤独而生的战栗感,已经悄悄潜入整个小镇。打个比方,虽不太恰当、有些夸张,但以东京作比,金木就好比小石川,五所川原则好比浅草。 我姨妈住在五所川原。幼年时,比起母亲,我更亲近姨妈,所以经常去姨妈家玩儿。升入初中之前,除了五所川原和金木这两个小镇,我对津轻的其他城镇几乎一无所知。后来,我去参加青森中学的入学考试,不过三四个小时的旅程,对我来说却是重大的旅行。我把当时的兴奋感进行了一些润色,写进了小说里,那些描写肯定与事实有出入,而且充满了可悲的炫技般的虚构,但是,那种感受大体上如此: 谁也不知道,少年这孤芳自赏爱打扮的心性,一年比一年重。从村里的小学毕业,坐着马车,又乘着火车,到十里外的县政府所在地的小城去参加中学入学考试,那时,少年的装束可谓是稀奇古怪。他穿着自己喜欢的那件白色法兰绒的衬衣。这件衬衣有个蝶翼般的大领子,把它翻出来盖在外套衣领之上,就跟夏季开衫的领子翻到西服外面一样。看起来倒像是围嘴儿。可少年紧张又不安:这种打扮,不知道是不是如贵公子一般。久留米织物的上衣,白色条纹的短袴,搭配上长简袜,高腰系带的锃亮黑皮鞋,还得披上斗篷。父亲早逝,母亲抱病,少年的大事小情都靠温柔善良的嫂嫂操心。少年聪明,对嫂嫂撒娇,非要改大衬衫领子,嫂嫂笑了,这下真正惹怒了少年。没有知己理解自己的审美,想到这儿,他心有不甘以致伤感流泪。 少年的审美尽在"潇酒、典雅"。不,不止审美,人生在世,全部目标都应尽数在此。特意不扣上斗篷的组扣,营造出似乎就要从小小的肩头滑落下来的感觉,这样穿着斜纹斗篷,少年相信这一定是潇洒之举。话说回来,这都从哪儿学来的?天生爱打扮,即使没有范本,或许也能自己发明出来。有生以来第一次踏入颇具城市化的城市,对于少年来说,自然是该精心打扮的。 兴奋使然,少年一到本州北端的小城时,甚至连自己的口音都改了——用上了老早之前在少年杂志上学的东京方言。不过,在旅馆落脚后,听着旅馆女佣们的口音,竟是跟家乡话相同的津轻口音,少年为此感到一阵沮丧。毕竞,从这个小城到少年故乡,也不过十里之遥。P5-7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