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丝路飘来胡旋舞

丝路飘来胡旋舞

  • 字数: 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新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077159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者选取与当代青少年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话题,用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人文科普故事。阅读完这些故事,读者可以轻松了解到古代的“存钱罐”长什么样、五千年前的人跳什么舞、古人在头上插草是什么意思等有内涵又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从中体验古代人的生活状态。千余字的小故事配以作者亲自配音的音频,亲切又富有生趣。书中既有实打实的文物描述,又有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解读,使读者能窥探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其展现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目录
01.古人走路的规矩
02.洋芋土豆马铃薯
03.你听说过“乡党”吗
04.乌龟翻身与地売运动
05.正阳门里有座关帝庙
06.你听说过鐎斗吗
07.古人也用牙签吗
08.聊聊古代的牙刷
09.古人的瓷枕舒服吗
10.古人喜欢蜘蛛吗
11.头上插草是什么意思
12.商朝人眼中的战神
13.妇好其人其事
14.古人眼中的燕子
15.永不褪色的蓝
16.被当作鸡食盆的珍宝
17.一种特别的拐杖
18.紫禁城里有座马神庙
19.青铜盘里的美景
20.五千年前的舞蹈
21.汉代最流行什么舞蹈
22.洒脱自在的竹林七贤
23.清代皇帝的“掌上明珠”
24.皇帝家的钥匙长什么样
25.太和殿里的大龙椅
26.雍正皇帝的眼镜放在哪儿
27.古人为什么喜欢槐树呢
28.梧桐树上会落凤凰
29.宰相家的六十吨胡椒
30.西红柿炒鸡蛋的历史
31.古代的存钱罐长这样
32.是大货车也是小舞台
33.西晋贵族最喜欢的交通工具
34.你的名字决定名次
35.手捧经卷的小童子
36.用来考试的针灸铜人
37.曹冲称象的大象从哪里来
38.又是一年蝉鸣时
39.四合院里种什么树
40.聊聊葫芦那些事儿
41.四千年前的面条
42.两千年前的船舵
43.丝路飘来胡旋舞
44.杨贵妃最喜欢的水果
45.王昭君抱的是琵琶吗
46.文成公主入藏
47.小口尖底瓶怎么用
48.茶叶煮粥什么味道
49.悬挂蚊帐的房中房
50.古代下雨积水了怎么办
摘要
     西汉文学家贾谊告诉我们站立是要有规矩的。他说站立时要“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间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意思是站立时眼睛要向前看,手臂放在胸前像抱着一面鼓,两只脚之间距离二寸,脸摆正,目视前方,如果头上有装饰物,要把它摆正,不能晃来晃去。看,光是站着,古人的规矩都这么多,那么一旦走起来或跑起来,规矩是不是更多了?没错,单说古人走路的姿势就有好多种呢。 接下来给你介绍几种古人标准的走路姿势:第一种叫作“行”,第二种叫作“步”,第三种叫作“趋”,第四种叫作“走”。东汉的《释名》这本书里是这样解释这四种走路姿势的:“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个一个地讲。 第一个,两脚慢慢行进叫作“行”,这应该是个中等速度,但是具体速度是多少,我们无从考证,只能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比“行”稍微慢一点儿的叫作“步”。比“行”稍微快一点儿的叫作“趋”,大概像是迈着小碎步快走起来的样子。比“趋”更快的叫作“走”,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跑”。有个成语叫作“亦步亦趋”,就是说前面的人走得快了我也走得快,他要是走得慢了我也走得慢,形容事事追随和效仿他人。 以上这四种不同的走路姿势,它们的使用场合可不太一样,那是有严格规定的。汉代大臣在上朝的时候都会迈着小碎步很急促地往前走,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定,这就是古代行走礼仪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在古代礼仪中要求臣子在君主面前一定要做出“趋”的姿势。这就好像小朋友远远看到长辈要迅速走过去打招呼一样,是在表达对对方的尊敬。 但是,在有些场合是不能做出“趋”的姿势的,比如“堂上不趋”。堂是重要的礼仪场合,所以走动幅度不能太大。还有“执玉不趋”,就是说手里握着玉的时候不能快步走动。这些规矩非常复杂,什么时候用什么姿势走路,必须符合要求,如果不按照规矩做,就有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后汉书》中就记载了一位姓孙的官员因为在上司面前“趋”得太慢而被批评的事情。所以说,如果有人被恩准不用在皇帝面前快步行走的话,那可是一种非常大的恩宠。 在古代,还有一种很奇特的走路方式,叫作“奔”,有种甩开膀子在大路上狂奔的感觉。有个成语叫“奔走相告”,在这里的“奔”和“走”,就是古人常用的两种跑步姿势。 在《释名》这本书里,走路的姿势都是用行走的速度来区分的,而在另一本叫作《尔雅》的书里,走路的姿势则是根据行走的场地来区分的,比如,“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虽然这两本书的解释不太一样,但它们都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古人非常注意走路的姿势,并把它与礼仪联系在一起。其实,今天的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仪态,在不同的场合都能做到行为得体,你说是吧?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