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闽画故实 八闽绘画里的中国故事

闽画故实 八闽绘画里的中国故事

  • 字数: 25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汪贤俊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30722659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专门解读故实画主题内涵的读本。故实画在福建画史中特色显著,本书将故实画中的故事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开篇讲述“渔樵耕读”系列故实画,探讨“渔隐”主题的文化渊薮。以“四相簪花”和“文人雅集” “凌波仙子洛神”“紫凤放娇女冠”的图画来叙说才子佳人的故事。由思贤追远的故实画再到神仙佛道的故实画,本书对“八仙图”进行了解读,对“醉里逃禅”罗汉形象进行了细致阐述。本书是福建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出版项目成果之一,全书根据主题分为十章,从传统故事、历史故事为写作立足点,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古代闽派画家对中国故事的表述与传播。该书稿基础质量较好,图文并茂,复审时主要对文字进行了加工,梳理了图与正文的对应关系,核对了部分原文。
目录
   第一章七月豳风

第二章垂纶渔隐

第三章桃园归去

第四章采菊寻梅

第五章云长夜读

第六章簪花雅集

第七章紫凤放娇

第八章笑求仙客

第九章醉里逃禅

第十章钟馗接福

参考文献

摘要
     以农为本的华夏文明,重农思想历来延绵不绝,士农工商,农居其二。歌咏农耕的诗歌不绝于耳,先秦《击壤歌》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蒙童咿呀学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中国古代绘画中不乏以农为题、以诗入画,其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当首推《豳风七月图》。《豳风·七月》为《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以时令为序,叙述农人一年间的耕织劳作,因其“陈稼穑之艰难,叙农桑之节序”的诗意,成为历代画家热衷的题材。 现存较早的三幅《豳风七月图》长卷,皆为宋画,藏于海外,一幅传为李公麟所绘,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另一幅传为马和之所绘,藏于弗利尔美术馆,这两卷皆为白描;还有一幅为绢本设色,传为马远所绘,藏于克利夫兰美术馆。由宋入元后,在元代重农的背景下,元代画家继承了描绘农耕故事的传统,创作了多幅《豳风图》。文献记载,赵孟頫、塔矢不花、陈琳、盛懋、王振鹏、陈子奂等都画过《豳风图》,不过存世至今的只有王振鹏和林子奂的作品。①其后以《豳风·七月》为主题的绘画,更是层出不穷。明代画家文徴明也画过《豳风》。 历代统治者视农业为王业之始,格外重视农事。《毛诗序》认为《豳风·七月》的主题为“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此诗也因此成为建王业的典型教材,统治者借以传达重农、劝农、恤农的意志。②古代绘画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豳风·七月》因其政教意义,亦成为历代宫廷画家热衷的题材,挂于宫室,朝夕相对,以为鉴戒。而民间画家借《豳风·七月》描述农耕之苦与乐,画家常躬耕故里,故所绘图景格外真实感人。近代闽籍画家李耕1953年所绘的《豳风·七月》,以不事雕饰、直写性情的画风,再现了先民艰难耕作的场景,并回应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过渡的艰苦历程。③此画应1953年“福建省美术作品观摩会”之邀而作,后选送全国画展,名噪一时。借着乡愁,联系《诗经》,再细看李耕的画作《豳风·七月》,来回味中国传统的农耕故事。 “豳”位于现今的陕西省旬邑、彬县一带。周之先民为一农业部落,《豳风·七月》反映了公刘时代这一部落四季的劳动生活场景,由春耕、秋收、冬藏,到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再到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作者可能为当时部落中的一员,口吻酷肖,如历历在目。全文:《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