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两个祖国

我的两个祖国

  • 字数: 30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美)埃德温·O.赖肖尔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8669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8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出生于东京,求学哈佛,战后出任美国驻日大使。 美国“知日派”元老,与费正清一同奠定哈佛东亚研究。 傅高义、裴宜理等知名学者的前辈学人。 "
内容简介
赖肖尔一生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日本视为他的第二个祖国。在这部自传里,赖肖尔用他的生花之笔描绘了孩提时代在日本的生活和后来在欧洲、中国、日本的游学经历以及哈佛的求学生活。作为学者,赖肖尔一生致力于日本和东亚研究,是哈佛日本研究的草创者,也是哈佛东亚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筚路蓝缕,如今哈佛大学已成为东亚研究的重镇。作为外交家,赖肖尔经历过二次大战,战后他出使日本。当时正值冷战时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波诡云谲,作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赖肖尔的这部自传为历史留下了他的证言。
作者简介
埃德温·O.赖肖尔(1910-1990),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生于日本东京。二战前后均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与费正清一起开设东亚文明、日本语言和历史课程。1961-1966年任美国驻日本大使,是美国公认的日本问题专家。1973年创办哈佛大学日本研究所,1985年该所更名为“埃德温·赖肖尔日本研究所”以为纪念。著有《日本人》《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与费正清合著》、《中国:传统与变革》(与费正清合著)等。
目录
谢辞001
序言001
·第一部·
生在日本(1910—1927)
1身为比杰003
2幼年时代010
3美国之根:传教士家谱018
4筑地学校026
5高中时代034
·第二部·
游学世界(1927—1938)
6在奥伯林读大学041
7哈佛研究生生活048
8巴黎求学059
9欧洲生活067
10回到东京073
11京都一年083
12朝鲜089
13中国094
·第三部·
战争岁月(1938—1946)
14起步哈佛103
15日美开战112
16阿林顿的陆军培训班122
17穿上军装129
18筹划日本的未来136
·第四部·
哈佛黄金岁月(1946—1960)
19重归学者生活149
20同政府的联系164
21家庭生活175
22新的开始183
23哈佛燕京学社190
24中断的对话198
·第五部·
出使日本(1961—1966)
25天降大任209
26东京大使馆232
27新雨旧知241
28大使工作255
29进入角色267
30顺风满帆275
31恢复对话285
32罗伯特·肯尼迪访日293
33不平凡的航程301
34同军方的关系311
35轻车熟路318
36从肯尼迪到约翰逊326
37成名之累331
38重新上岗347
39越南战争359
40告别日本374
·第六部·
踏上归途(1966—)
41回归学界389
42重操旧业397
43不解之缘403
44学潮时期411
45新的起点422
46减速432
47解甲归田440
48尾声449
译后记453
摘要
     1 身为比杰 在我的孩提时代,在日本出生的美国人,尤其是传教士的孩子被叫作比杰。我们都以这个称呼为自豪,在不是比杰的孩子面前抱有一种优越感,我们比他们更熟悉日本的生活,日语也说得比他们好。在家里,我们使用筷子就如同使用刀叉一样熟练。在我的食谱中,米饭取代了马铃薯和面包。现在喜食米饭的习惯已经从我的儿子传到孙辈一代了。大人们也羡慕我们的日语发音漂亮纯正,将其归结于我们作为比杰所具有的神秘感——一种对东方事物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受力。 时至今日,日本人还这样认为,只有在日本出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日本人。1930年代,日本警察对见到的所有外国人都会怀疑其是潜在的间谍。我们随便走到哪里,都经常会受到盘问,每到这种场合,“我出生在日本”就成了一张护身符。 警察把我叫住后,开始盘问我的身份、职业、要上哪儿,等等,实际上有关我们的情况他们的本子上都有记载。接着就开始提出一些很刁钻的问题,诸如“你觉得日本政府怎么样?”“你如何看待日本在大陆上的进取?”,等等。我对日本的帝国主义没有任何好感,每遇到这种场合,我就会说:“我出生在日本。”这么一来,警察准会点头,似乎那就是证明我是充分了解日本人的观点的证据了,接着就把话头转到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去。 比杰确实有些神秘之处。我没有必要去发现“日本”,没有什么日本的事物会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会觉得异国风情,倒是回到祖国美国时会让我产生这样的感觉。五岁那年,当我在停靠于旧金山码头的轮船甲板上看到白人装卸工夹杂在黑人中干活时惊诧不已,那个情景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在日本能看到的西方人多为传教士、教师、外交官、商人,有时也会有观光客。干体力活的白人也就是那些逃亡的白俄,他们经常形单影只,肩扛大包,步履沉重地行走在东京街头巷尾兜售衣物杂货。看到黑人就更令人吃惊了,因为当时在日本是没有黑人居住的。即使是现在,我仍然对各色人种混杂的美国感到不可思议,有一种异国他乡之感,而对日本人的奇特的单一性倒不觉得异样。我不能不感谢命运的垂青,使得理解、介绍日本而不是光怪陆离的美国成为我的职业。 我觉得对我而言,存在于日本的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四季的递嬗、暑往寒来、葱翠的田野、满目的绿荫、连绵起伏的群山、美丽如画的海岸……一切都是大自然的天造地设。以这些景致为基调的日本艺术,当然还有中国和朝鲜的艺术,常常会唤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我现在在马萨诸塞的住宅实际上是根据邻居的房子设计建造的。来访的日本客人看到都会说,这吸收了日本当代建筑的风格。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只能说这是从幼小时起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日本艺术美之精髓的结果,而非刻意的模仿。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就置身于日本的环境之中,日本的景色、日本的声音、日本的气息都是我自小所熟悉的。每到夜晚,耳畔就会响起木梆的敲打声,那是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声音悠远、绵长,渐渐远去,消失在街巷的尽头。白天,门前传来的各种叫卖声、吹打声更是不绝于耳。最令人难忘的是小贩边吹着喇叭边呼唤“豆——腐”“豆——腐”的叫卖声。豆腐是一种鲜美而营养丰富的食品。殊为可喜的是,近年来很多美国人也开始喜欢起豆腐了。 今天的日本,再也听不到木屐声。行人三三两两脚穿木屐走在石板路上,足底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每当夏季临近尾声,我们从没有石板路的轻井泽度假回来,或是从美国旅行回来,当木屐声在耳际响起时,就会令我们真切地感到,“啊,又回到了东京”。如今,这木屐声已成为遥远的回响,只留存在记忆中,令人惆怅不已。 日本的气息也同样是独特的。面条店或其他吃食店铺,还有流动摊贩的车上飘出的香味总是那样诱人。当然也有令人厌恶的难闻气味,要在日本生活下去,你也得忍受。特别是近郊的农家用手拖车或赶着牛车来收集作为农肥的人粪尿,车上的大木桶散发出阵阵臭味。她们用长柄勺从厕所外的一个小洞掏出粪尿,熏鼻的臭味让人难以忍受。那些粪尿不久就被当做肥料施到农田里去了。即使是今天,没有抽水马桶的家庭甚至在城市里也还不少,但收集粪尿的工作已由装着吸管的卡车非常便捷地完成了。那股曾经很熟悉的难闻气味已经消失,粪尿带来的卫生问题也不复存在。使用粪尿当作施在蔬菜上的肥料成为最适合蛔虫传播的途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要定期地服用驱除蛔虫药片,每次口中被迫吞下强效的驱虫药片,就仿佛觉得毒死的不是蛔虫而是我们自己。有时在肠内繁殖的蛔虫临死挣扎,会从人嘴中突然爬出,我的哥哥就有过一次这样可怕的经历。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