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趣味中医诊法(漫画中医系列)

趣味中医诊法(漫画中医系列)

  • 字数: 15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作者: 白极郭新宇张文征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521427493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丛书打破了以往中医图书的形式束缚,采用趣味漫画的方式,分别从中医基础、中药、经络腧穴、中医诊病等方面进行介绍,内容通俗易懂。旨在帮助喜爱中医、想探究中医的人们能够轻松学中医。中医诊断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因此学习中医诊断是中医入门的关键。本书简要介绍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原则;系统地介绍了望、闻、问、切四诊内容,以及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知识。其内容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深入浅出,切合临床实际,特别适合初学中医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中医是如何诊断疾病的 ▲ 中医诊断疾病的四大方法  / 2 一、望诊  / 3 二、闻诊  / 4 三、问诊  / 4 四、切诊  / 5 ▲ 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基本 原理  / 7 一、司外揣内  / 7 二、见微知著  / 7 三、知常达变  / 8 过来我看看 ▲ 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 原则  / 9 一、整体观念  / 9 二、四诊合参  / 10 三、病证结合  / 10 第一章 中医是如何诊断疾病的 ▲ 中医诊断疾病的四大方法  / 2 一、望诊  / 3 二、闻诊  / 4 三、问诊  / 4 四、切诊  / 5 ▲ 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基本 原理  / 7 一、司外揣内  / 7 二、见微知著  / 7 三、知常达变  / 8 过来我看看 ▲ 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 原则  / 9 一、整体观念  / 9 二、四诊合参  / 10 三、病证结合  / 10 趣味中医诊法2 第二章 “察颜观色”——望诊 ▲ 望神  / 14 一、得神  / 15 三、失神  / 16 二、少神  / 16 四、假神  / 17 五、神志异常  / 18 ▲ 望色  / 20 一、常色  / 21 二、病色  / 22 ▲ 望形姿  / 26 一、望形体  / 26 二、望姿态  / 27 ▲ 望头面五官及躯体  / 35 一、望头面  / 35 二、望五官  / 42 三、望躯体  / 56 虚 趣味中医诊法2 第二章 “察颜观色”——望诊 ▲ 望神  / 14 一、得神  / 15 三、失神  / 16 二、少神  / 16 四、假神  / 17 五、神志异常  / 18 ▲ 望色  / 20 一、常色  / 21 二、病色  / 22 ▲ 望形姿  / 26 一、望形体  / 26 二、望姿态  / 27 ▲ 望头面五官及躯体  / 35 一、望头面  / 35 二、望五官  / 42 三、望躯体  / 56 虚 目  录3 ▲ 望舌  / 58 一、舌头与五脏的关系  / 59 二、舌诊的内容与正常舌象  / 59 三、望舌质  / 60 四、望舌苔  / 67 五、综合诊察舌质与舌苔  / 71 六、望舌的注意事项  / 74 ▲ 望排出物  / 77 一、望痰涎  / 78 二、望呕吐物  / 79 三、望大便  / 79 四、望小便  / 80 ▲ 望小儿指纹  / 81 一、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 81 二、正常小儿指纹  / 81 三、病理小儿指纹  / 82 第三章 听声音和嗅气味——闻诊 ▲ 听声音  / 86 一、正常声音  / 87 二、病变声音  / 87 目  录3 ▲ 望舌  / 58 一、舌头与五脏的关系  / 59 二、舌诊的内容与正常舌象  / 59 三、望舌质  / 60 四、望舌苔  / 67 五、综合诊察舌质与舌苔  / 71 六、望舌的注意事项  / 74 ▲ 望排出物  / 77 一、望痰涎  / 78 二、望呕吐物  / 79 三、望大便  / 79 四、望小便  / 80 ▲ 望小儿指纹  / 81 一、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 81 二、正常小儿指纹  / 81 三、病理小儿指纹  / 82 第三章 听声音和嗅气味——闻诊 ▲ 听声音  / 86 一、正常声音  / 87 二、病变声音  / 87 趣味中医诊法4 三、语言异常  / 91 四、呼吸异常与咳嗽  / 94 五、胃肠异常音  / 98 ▲ 嗅气味  / 102 一、病体气味  / 102 二、病室气味  / 104 第四章 一问一答——问诊 ▲ 问寒热  / 108 ▲ 问汗  / 118 ▲ 问疼痛  / 126 ▲ 问周身其他不适  / 133 ▲ 问饮食与口味  / 138 ▲ 问二便  / 145 一、问大便  / 145 二、问小便  / 147 ▲ 问睡眠  / 149 哈~ 后 背 好 痛 趣味中医诊法4 三、语言异常  / 91 四、呼吸异常与咳嗽  / 94 五、胃肠异常音  / 98 ▲ 嗅气味  / 102 一、病体气味  / 102 二、病室气味  / 104 第四章 一问一答——问诊 ▲ 问寒热  / 108 ▲ 问汗  / 118 ▲ 问疼痛  / 126 ▲ 问周身其他不适  / 133 ▲ 问饮食与口味  / 138 ▲ 问二便  / 145 一、问大便  / 145 二、问小便  / 147 ▲ 问睡眠  / 149 哈~ 后 背 好 痛 目  录5 ▲ 问经带  / 151 一、问月经  / 151 二、问带下  / 153 第五章 切诊的魔力——脉诊 ▲ 脉诊的方法  / 167 一、诊脉的时间选择  / 167 二、诊脉的体位  / 168 三、诊脉的指法  / 168 四、诊脉的平息  / 171 五、诊脉的五十动  / 171 六、诊脉的脉象要素  / 172 ▲ 脉、脉象与脉诊  / 156 一、脉  / 157 二、脉象  / 157 三、脉诊  / 158 ▲ 脉诊的原理与诊脉部位  / 159 一、脉诊的原理  / 159 二、诊脉的部位  / 161 目  录5 ▲ 问经带  / 151 一、问月经  / 151 二、问带下  / 153 第五章 切诊的魔力——脉诊 ▲ 脉诊的方法  / 167 一、诊脉的时间选择  / 167 二、诊脉的体位  / 168 三、诊脉的指法  / 168 四、诊脉的平息  / 171 五、诊脉的五十动  / 171 六、诊脉的脉象要素  / 172 ▲ 脉、脉象与脉诊  / 156 一、脉  / 157 二、脉象  / 157 三、脉诊  / 158 ▲ 脉诊的原理与诊脉部位  / 159 一、脉诊的原理  / 159 二、诊脉的部位  / 161 趣味中医诊法6 ▲ 正常脉象  / 174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 174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 177 ▲ 常见脉象  / 179 一、浮脉  / 179 二、沉脉  / 180 三、迟脉  / 181 四、数脉  / 182 五、疾脉  / 184 六、缓脉  / 184 七、虚脉  / 185 八、实脉  / 186 九、滑脉  / 187 十、涩脉  / 189 十一、长脉  / 190 十二、短脉  / 191 十三、洪脉  / 191 十四、细脉  / 193 十五、微脉  / 194 十六、弦脉  / 195 十七、紧脉  / 196 十八、芤脉  / 197 十九、革脉  / 197 二十、牢脉  / 198 趣味中医诊法6 ▲ 正常脉象  / 174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 174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 177 ▲ 常见脉象  / 179 一、浮脉  / 179 二、沉脉  / 180 三、迟脉  / 181 四、数脉  / 182 五、疾脉  / 184 六、缓脉  / 184 七、虚脉  / 185 八、实脉  / 186 九、滑脉  / 187 十、涩脉  / 189 十一、长脉  / 190 十二、短脉  / 191 十三、洪脉  / 191 十四、细脉  / 193 十五、微脉  / 194 十六、弦脉  / 195 十七、紧脉  / 196 十八、芤脉  / 197 十九、革脉  / 197 二十、牢脉  / 198 目  录7 二十一、濡脉  / 199 二十二、弱脉  / 200 二十三、散脉  / 201 二十四、伏脉  / 201 二十五、动脉  / 202 二十六、促脉  / 203 二十七、结脉  / 203 二十八、代脉  / 204 ▲ 妇人脉与小儿脉  / 205 一、诊妇人脉  / 205 二、诊小儿脉  / 206 目  录7 二十一、濡脉  / 199 二十二、弱脉  / 200 二十三、散脉  / 201 二十四、伏脉  / 201 二十五、动脉  / 202 二十六、促脉  / 203 二十七、结脉  / 203 二十八、代脉  / 204 ▲ 妇人脉与小儿脉  / 205 一、诊妇人脉  / 205 二、诊小儿脉  / 20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