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彼得·汉德克 在路上,向着第九王国的方向

彼得·汉德克 在路上,向着第九王国的方向

  • 字数: 3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奥)法布延·哈夫纳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3156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的评传,从语言、文化、历史等角度解析彼得·汉德克的创作。
作者简介
法布延·哈夫纳(1966—2016 ),奥地利作家、翻译家。曾在格拉茨攻读日耳曼学和斯拉夫学。
目录
引言
第一章离乡
1引言
2贴近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到法国
3生平故事的痕迹与影响
以家为原点
芦苇丛里的那个男人
4尝试着通过典范去控制世界
违背现实
有关方法的探讨:联想
同语言告别
界线
异乡、界外、没有关联
通过他者抵达自我:走很长的路回家
第二章启程——往家的方向
1十九岁少年的一封信
越过语言的河流译出
叫出它们的名字(我直呼你的名字)
2大黄蜂(1966)
童年风景中最初的语言
喋喋不休地诉苦
通过“重现”向逝者致敬
地名的魔法
纽带、交织、和谐
传承问题
3无欲的悲歌(1972)
4错误的举动(1973)
5真实感受的时刻(1975)
解放与支持
6世界的重量(1977)
7缓慢的归乡(1979)
8圣山启示录(1980)
9孩子的故事(1981)
10铅笔的故事(1982)、关于乡村(1982)
第三章译事:从最初的斯洛文尼亚语译入
背负历史重担的德语
弗洛里安·利普斯
古斯塔夫·亚诺斯
踏上重现之路
第四章在故乡(世界历史的暂停)
1痛苦的中国人(1983)
2去往第九王国(1986)
向往之地
开路者,魔法师和守护者
在幻想的南方
另一种语言
童年的那些词汇
肖茨·柯巴尔
格里高尔·汉德克
斯洛文尼亚民族
中欧
词语同一
梦与表象
写作语言:家乡
两本书
受外界控制,却不被动
瓦伦西亚国际文学奖
斯洛文尼亚语文学
3缺席(1987)
第五章失去故乡
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1991)
中欧现实
1我在无人湾的岁月(1994)
2黑夜离家(1997)
3筹划生命的永恒(1997)、独木舟之行(1999)
4图像消失(2002)
5愤怒与秘密(2002)
第六章归乡再无可能?
摩拉瓦河之夜(2008)
附录:作品名缩写索引
摘要
     第一章 离乡 1 引言 斯洛文尼亚语这一主题,似乎始终是贯穿于汉德克文学创作中的边缘现象。研究这样一位极其注重边缘现象的作家,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其作品的上下文语境和创作语境。迄今为止,由于尚缺乏对汉德克的创作主题进行的全景式梳理,因此无论是围绕它所展开的辩论,还是单纯对汉德克的整体创作进行的权威论述,两者都显得十分多余。因此,作家生平经历与文学创作间的影响与交互关系,亟待遵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详细地论述与整理。在资料来源方面,它要求研究者将不同质量、不同来源的一手资料整合在一起:文学的资料,随笔的资料,以及两种资料共同透露出的信息,它们彼此相互补充,互相印证,从而让信息空缺或自相矛盾变得不言自明,并最终逐渐自然而然地生成一幅完整而饱满的马赛克画面。在作者自述及其生平资料的支撑下,一个完整、简要而可信度高的全景式现状将得以呈现,它能够证明斯洛文尼亚语对于汉德克而言,并不单纯只是一个生活话题。 1942年,罗伯特·穆齐尔辞世。同年,彼得·汉德克出生。1966年,海米托·封·多德勒尔辞世。同年6月8日,汉德克的《骂观众》与公众见面。与此同时,他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黄蜂》也一炮打响,这部出自一个剧作家的笨拙的副产品精准地触动了那个时代的神经。作为剧作家,汉德克的成就并未就此中断。他坚定不移地钻研着一种模式,一种能够尖锐地将言语与缄默置于他兴趣焦点的模式。在此过程中,有兴趣进行实验成为首当其冲的重点,而至于内容,则似乎成了可替换,却又无可奈何的不快之物。G.在形成时期,人们总是将批判因素置于首要位置:而这对您而言则接近不重要。 H.的确,根本不重要。 G.它单纯就是一场游戏,一场可以忘乎所以的游戏。 H.是的,但它当然是处于掌控之中的。(ZW 125f) 上述观点似乎能够在汉德克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推销员》中得到证实。在这部作品中,汉德克使用了类似于《预言》《卡斯帕》以及《内部世界之外部世界之内部世界》中的手法,努力将预先找到的素材拼接起来,这无外乎是一种传记式的解读方式。虽然人们在《短信长别》,特别是在《无欲的悲歌》里面可以发现有关汉德克生平故事的细节,但是作为典范的、普遍性的东西才能够被视为汉德克创作的巨大成就:侦探小说,旅行小说,女性传记。他通过系统性的表述,特别是《无欲的悲歌》中那有名的离题叙述——我就逐句把叙述女人生活的公共模式储备和母亲特殊的生活作比较(WU 40)——推动了这种阐释向前发展。如果继续再往下阅读——因为我平常都是以自己或者自己的那些事为出发点,伴随着写作的过程逐渐与它们脱离,最终任由自己和自己的那些事作为劳动产品或者货品渐行渐远(WU 41)——就可以发现汉德克的创作也许从一开始(或许从未中断过)就围绕着一个已知的、基于人物传记而可记载的中心所展开。 这一中心时常会被影射。位于空白中心的人物所代表的并非感知层面的不满足,借助留白,缺席变得具体而可感。汉德克“在短篇小说,即便是尚未完成,且特别是尚未完成的短篇小说,还有在梦中(B 8)而不是在回忆中‘穿梭’与‘流转’”——这是两个作家本人最钟爱的词。汉德克频繁使用的传记元素有意识地构建(重构)着自己的文学世界,而此时他注重的却不是试图来展现“现实是什么样的,或者曾是什么样的[,而是]究竟什么才是可能的”(Th 91)。他反复以隐晦的方式所讲述的故事总是围绕着儿童、厨房和教堂,即:先祖,最亲密的故乡,宗教。为了将这些概念集于一身,斯洛文尼亚语便成了最“接近创作”的语言,斯洛文尼亚包括南克恩滕,乃至大斯拉夫区域直至整个斯拉夫,它们加在一起就成了故乡,斯洛文尼亚人则逐渐成了母亲一方的先祖:先祖们生生不息的另一面;故乡的变迁,故乡特质的消失;后代已接近不再熟练掌握的、最世俗,却也超越世俗的语言。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