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章 创意优化方法(头脑风暴法)
3.1 头脑风暴法的起源
“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是指精神病患者的一种精神错乱、胡思乱想的思维状态,后来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美国 BBDO广告公司的副经理 A. F. 亚历克斯·奥斯本(1888.5.24—1966.5.4)借用此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造性创意。创造学将此概念转化为无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以产生新观念或激发新设想。
3.1.1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最早由奥斯本提出,是世界上最早付诸使用的创造方法。
奥斯本于 1939年首次提出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941年出版《思考的方法》,此书被誉为创新学的奠基之作。1958年出版的《创造性想象》到现在发行了 1.2亿册。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创造学和创造工程之父,头脑风暴法之父。
人们将头脑风暴法定义为一群人(或小组)围绕一个特定感兴趣的领域(或问题)相互补充、相互激发,从而产生新观点的情境(a way of making a group of people all think about something at the same time often in order to solve a problem or to create good idea.《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 6版)》)。即激发集体智慧,让头脑卷起风暴,在智力激励中,产生新点子、提出新办法,为特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的技巧。
头脑风暴法适用范围广泛,易于普及,是快速大量寻求解决问题的集体思考方法。头脑风暴法又称 BS法、智力激励法、脑轰法、智力风暴法、自由思考法、脑力激荡法、畅谈会法、诸葛亮会议、群议法等。
头脑风暴法的核心是联想,宗旨是以一定的会议形式给与会者创造一种能积极思
考、启发联想、大胆创新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才智,为解决问题提供大量的新颖设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要产生大量的联想,就必须积极发挥想象力。
抑制想象力的优选障碍是惯性思维。奥斯本认为人类在长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企图走捷径,遇到问题时,习惯于本能地过早进行判断。但这种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它经常是依据以前经验而形成的定式,所以判断的结果总是指向原先行为相同的思路和方式,这使得人们无法突破定式,无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必须控制这种批判,必须打破惯性。
3.1.2 创新的驱动方法
创新一般来源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思维技巧)、创新知识(创造方法)、创新人格(创造精神)等多个方面,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驱动创新的进程呢?
人们把创新区分为颠覆式创新(靠前)和渐进式创新(改进或整合),而渐进式创新是颠覆式创新的基础。头脑风暴法就是为创新打基础,是激发创新创意的起步活动,是启发创新创意最常用的方法。
3.1.3 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从创新的过程来看,首先要有创意,在创意的不断触发下产生好的思路,然后在思路的引导下付诸实践,将理想变为现实,即创造出作品,再对作品进行不断改进,使之与众不同,甚至靠前,这便是创新,有了创新的作品会最终给社会带来效益,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反之,社会要进步,就必须不断创新。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创新离不开脚踏实地,创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但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便会如虎添翼。
创新方法主要围绕发现新问题、形成新概念、提出新设想,而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提出新设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专家研究得出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在掌握大量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知与行),开发创新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及其方法、塑造创新人格,并将这些应用于解决问题之中,即树立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态度、研究能力。其中,开发创新思维是关键之一。
3.1.4 创新的思维形式
创新离不开思维,因此必须了解什么是“思维”,以及什么样的思维才有利于创新。
从思维的字面意思来说,“思”是指人的想象力、思考力,“维”是指思考的秩序、思考的方向。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思维是指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思维是人们接受、存储加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并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思维有多种形式,包括概念、想象、形象、灵感、抽象、判断、推理等。对于创新而言,思考力及其三要素最为关键。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活动,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在物理学上,“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基本要素,“思考力”同样也离不
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作用点”是指针对何种问题去发挥思考力。行。
忌讳的扼杀句:这根本行不通;创意太陈旧了;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某某定律;真是异想天开;太新奇了!不实际;没意义(无聊);无法成功;不符合目的;成本会增加;不合道理;没时间完成;难度太大;